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

栏目: 教师资格 / 发布于: / 人气:1.77W

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要求考生应该具备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努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个体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与手的动作,吸收外界知识。在婴儿一岁多时,其感觉动作日趋发展到具有物体恒存性的程度,如对滚人床下看不到的皮球,会继续寻找。接近两岁的婴儿,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这种能力叫延后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觉集中倾向。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感觉认识事物,注意往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顾此失彼,容易出现问题。

(2)不可逆性。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3)自我中心主义。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一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

(2)命题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在推理时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有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3)组合推理。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他突出强调了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具有调节思维与行动的功能。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注意到了幼儿期出现的自我中心语言,但他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幼儿在思考时的一种缺陷,表明他们还不能根据听众来调节自己的语言。到了具体运算阶段,自我中心语言就会自动消失。维果斯基比较强调自我中心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他观察到儿童在遇到困难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成倍地增加,说明儿童运用自我中心语言帮助其思维。因此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而且他也不同意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最终会消失的观点,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并没有消失,而是内化成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对话。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因此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发展成为维果斯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认为传统的成就测验只告诉我们个体目前的发展水平,却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要决定个体学习的潜能,我们需要了解个体在得到适当的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把个体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为此,维果斯基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个体今天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明天他将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如此,教学不只刺激了已有的能力,而且向前推动了发展。但要注意,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容易使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应避免在学生尚未掌握好当前的能力时,就把学生推向更高一级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潜能的发展在于获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教师和同伴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支架的作用,但要注意提供的帮助要恰如其分,必须适当;过多,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2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首先,情感是由认识而产生的。例如,中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愉快,这快乐的情绪就是由知觉而产生的;回想起亲人去世的场面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就是由记忆而产生的;想到生日时可以得到爸爸的礼物而感到兴奋,这种情绪就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解答不出数学难题而感到懊恼,这种情绪就是伴随着思维产生的。其次,认识的发展也会导致情绪产生变化和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祖国的意识较为淡薄,爱国情感不强;入学后随着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对祖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爱国情绪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情感发生时,会引起有机体内部器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外部表现。例如,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含糖量升高,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和呼吸加快等外部表现。情感的外部表现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言语声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高兴时人的面部肌肉舒张、动作灵活、声调轻快;悲伤时头部低垂、言语缓慢、说话断断续续。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人的情感不是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

2.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四)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4.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强度上,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等;也表现在深刻度上,如同样的情感有着不同的由来。

(五)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以下四类。

(1)激情:这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

(2)心境:这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可能是愉快的或忧郁的,也可能是恬静的或朝气蓬勃的。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作应激。人在遇到危险而又紧张的情景时,身体和精神上负担太重,必须迅速采取重大决策,这样便导致应激状态。

(4)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虽然不如激情强烈,但较激情深厚而持久;虽不如心境那样广泛地影响情绪体验,但较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

2.情感的种类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道德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3)美感: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 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喜悦、爱慕等情感。

二、影响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身心因素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同其整个身心发展特征密切联系的。中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都处在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地位和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常常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具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最重要的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迅猛

中学生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从外形上看,他们身高猛长,体重猛增,到青年期已经达到成人体型。从内部机能看,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机能虽然不及成人,但远远比儿童强;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特别是性腺的发育和成熟,对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认知水平有很大提高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同认知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发展与成熟,中学生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小学生。

(三)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随着认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很大发展,成年意识成为左右其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3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天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学制是双轨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但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致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强化练习

双轨制在( )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答案】B。解析:英国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4

班级管理

考点1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锻炼学生能力,提尚自治水平。

考点2 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考点3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考点4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考点5 班级管理过程与原则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考点6 班级管理的内容

1.建设班集体

班集体的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K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K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其他活动

(1)个别教育;(2)学习与生活指导;(3)组织班会;(4)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班会分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考点7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考点8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5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 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 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8)昆体良著作有《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他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9)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代表著《人的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福禄贝尔把“统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万物的本质和原因,而教育的实质和任务在于帮助人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神的本质,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他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为一个分阶段的、连续不断地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10)卢梭的《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他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12)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在科学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强调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面就越广;断言在结构主义课程前提下,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强调不仅要教出成绩良好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为此就要抛弃传统的复现法,代之以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发现法。

(1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承担学习的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

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具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工具的制造标志从猿到人的转变人及人类社会的诞生;劳动标志着人类从自然到社会的演变;劳动使人和社会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并创造了教育的条件。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

4.教育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教育内容简单;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a.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b.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 ?

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a.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d.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目标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反之,教育对文化的承传;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一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二是教育对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6.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a.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7.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地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安全、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2)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

(3)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是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火儿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

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爱尔维修、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等。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却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教育万能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爱尔维修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爱尔维修的这一教育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9.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

a.生理变化的不均衡性

人在一生的生长发育中,有两个急剧发展的高峰期。第一个在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可增加50%,体重可增加100%;第二个就是青春期。

在青春期骨骼比肌肉长得快,所以常常发现青少年一下子个儿拔高了,身体却多为瘦长型。骨骼的迅速增长有时会引起身体的疼痛,肌肉的痉挛和情绪的焦躁不安。他们的四肢比躯干长得快,身体的远端比近端长得快。他们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长得快,具有了从事激烈活动的能力,所以他们喜欢动作幅度大的活动。在细小精巧的活动中,却会显得笨手笨脚,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态。他们心脏的发育常常跟不上身体的急剧增长,未成熟的血液循环系统暂时还不能很好地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服务。就神经系统的发育来说,脑的结构和机能大体上已经完备,但还在迅速发展着,其中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远超过抑制过程,显得十分不稳定,所以中学生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直到高中的高年级,这种平衡才渐渐形成。

b.高水平的能量代谢

在青春期,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比较高。中学生更需要良好的营养、合理的锻炼和更多的卫生保健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

c.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成熟是中学生生理发展上的又一突出特点。

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发育情况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一般来说,女孩进入青春期要比男孩早好几年,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身体发育也有早也有迟,会出现所谓的早熟现象和晚熟现象。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体发育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震荡。

10.义务教育的特点:

a.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义务性)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它指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性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还表现在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强制性处罚或制裁。

b.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公益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当然,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免除全部费用,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还表现在,对那些贫困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c.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就是指义务教育要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确立的依据:

a.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b.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c.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d.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e.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11.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补充: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学制英国;2.单轨学制 美国;3.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弥儿》的著者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答案】C。解析:略。

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答案】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没有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叙事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质的研究法

【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5.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6.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课外活动

【答案】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答案】D。解析:略。

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乌申斯基

【答案】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马卡连柯,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答案】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

A.中心

B.基础

C.任务

D.途径

【答案】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答案】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间接性

【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理论中B指的是( )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答案】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16.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答案】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做( )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答案】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兼爱”“非攻”是来自下列哪个名人的思想(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答案】C。解析:“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2、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2、【答案】D。解析:1776年,康德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3、“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3、【答案】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根据人的个别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4、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4、【答案】D。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5、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附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

5、【答案】A。解析: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学习称为“附带学习(连带学习)”。比如,一个儿童在学习数学时,养成对待数学学习的某种态度(如喜欢不喜欢)即附带学习。

6、在教育活动中涉及“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是( )。

A、课程 B、教育评价

C、教学 D、教育目的

6、【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7、【答案】D。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方式。

8、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的课程是(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8、【答案】C。解析: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订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课程,满足地区差异。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9、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籍卡片等来了解学生的方法属于( )。

A、书面材料分析法 B、问卷法

C、调查访问法 D、观察法

9、【答案】A。解析:书面材料分析法,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题干中的“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籍卡”正是这一方法的运用。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0、【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1、高中毕业会考是一种达标考试,属于( )。

A、定量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11、【答案】D。解析: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12、白天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儿,慢慢就能看清事物。这种现象属于( )。

A、视觉明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适应 D、视觉暗适应

12、【答案】D。解析: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题干中的白天进电影院即由明处转入暗处,是暗适应现象。

1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她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3、【答案】D。解析:抑郁质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林黛玉的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抑郁质。

14、人们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 )。

A、感觉 B、知觉

C、再认 D、回忆

14、【答案】C。解析: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旧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15、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15、【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16、问题解决被看作是思维活动的最普遍形式,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其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 )。

A、分析假设 B、总结反思

C、解决问题 D、检验假设

16、【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第二阶段是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是第三环节,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假设。

17、在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7、【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是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18、下列不属于维果斯基的观点的是( )。

A、将心理机能分为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

B、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C、认为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

D、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并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18、【答案】C。解析:C项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9、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19、【答案】D。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20、自我遵循的原则是( )。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道德原则 D、利我原则

20、【答案】B。解析: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21、人生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指的是( )。

A、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B、思维正常、体格强壮

C、体质好、身体无疾病状态 D、心理情绪稳定、不急躁

21、【答案】A。解析: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3、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2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25、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25、【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只是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26、【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7、【参考答案】

(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28、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8、【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方法多样化。

(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6)掌握复习的“量”。除了这六种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外,还要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并注意用脑卫生。

2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9、【参考答案】

(1)智力水平正常。

(2)自我意识正确。

(3)人际关系和谐。

(4)生活平衡积极。

(5)社会适应良好。

(6)情绪乐观向上。

(7)人格统一完整。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新入职的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晓明迟到了一分钟,张老师在没问原因的情况下不准晓明坐回座位,让他站在教室后听课一上午。平时学生向张老师礼貌问好,张老师都对学生不理不睬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张老师敬而远之。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与老师说心里话”活动。晓明对张老师说了自己与同学们的感受,张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渐渐地,张老师发现学生们发生了变化,笑容多了,上课认真了,连最不爱说话的陈舒儿也对张老师有话说了,张老师对自己说“我也进步了”。

问题:请结合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18分)

30、【参考答案】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材料中的张老师开始没有做到爱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经过学生说出心里话之后,张老师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变化表明张老师和学生最后做到了尊师爱生。材料中张老师与学生各自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特点。

31、小明和小华是同桌,某次考试中二人均得85分。小明开心地说:“我太幸运了,昨天做了套模拟题,居然有3道题重复。”小华却嘟囔着嘴说:“哎,我已经复习得很充分了呀,可是还有几个题目不太明白,最后一个题用哪个公式呢?看来,我还得好好地看看。”

问题:(1)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一下两个人态度差异的原因。(9分)

(2)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9分)

31、【参考答案】

(1)在归因理论者看来,个体对结果原因的解释会反过来激发动机,影响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

小明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个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虽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存有侥幸的心理,假如之后的学习失败也这样归因,会产生懈怠,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和长远发展。

小华将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这一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小华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考试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因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体验。

(2)老师在对小明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他将成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等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小明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而对小华,老师应该跟她耐心分析考试成败还有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同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发挥得更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8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2.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答案】A。解析:提出教学目的是教案的核心。

3.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答案】C。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答案】C。解析:略。

5.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感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答案】D。解析: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即自我同一性。

6.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该学生缺乏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因此需培养其道德意志。

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答案】B。解析:巴班斯基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9.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A.开门见山式

B.迂回曲折式

C.导入式

D.实验式

【答案】C。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常用导入式方法引出要讲的教学内容。

10.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社会力量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答案】D。解析: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校外教育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答案】D。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2.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答案】B。解析:略。

13.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 )。

A.动机功能

B.调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号功能

【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功能。

1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A。解析: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5.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答案】A。解析: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9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 )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

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2.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安排教育活动

6.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 )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7.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8.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9.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

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

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D.造成学生的被动

10.(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11.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这种迁移符合( )。

A.水平迁移

B.顺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具体迁移

12.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4.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5.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7.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8.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1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二、辨析题

1.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2.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3.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4.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

1.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2.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3.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4.“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青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5.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6.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7.沟通能力和解决纠纷能力属于(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8.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推理式

B.算法

C.演绎式

D.启发式

9.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 )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10.在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思想接近

二、材料分析题

1.课堂上,张老师让各组组长把作业发下去,她特意留意了“差生”王凯的表情,发现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放下作业就去玩,而是兴奋地东张西望,想和同学表达些什么。张老师这次在他的作业上批了一个“优”字,还写了一句评语“你进步了”。张老师没想到,这一句表扬,竟然换来了这么灿烂的笑容,她很欣慰。

在以后的作业上,张老师每次都会写一些鼓励的话,如“这次写得真好,有没有信心连得五个“优”,等等。后来,她发现王凯写作业变得积极了。班里的同学们都更爱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张老师采用了什么评价方式?

(2)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谈谈张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2.B【解析】略。

3.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5.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6.B【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7.C【解析】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8.B【解析】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9.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10.B【解析】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

二、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材料中的张老师采用了发展性评价。

(2)材料中张老师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材料中张老师的做法促使王凯的学习成绩在原有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②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中在王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关注和鼓励,促进了王凯的长期发展。

③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材料中张老师在特别观察王凯之后,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运用了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促进了王凯的个性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2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专门要求的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样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条件。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强化练习

1.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 )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答案】B。解析: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学校课程通常以( )的形式出现。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解析: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C。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3

1.(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A.课外活动 B.课外作业 C.学科活动 D.课外辅导

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

A.《中庸》 B.《礼记》 C.《大学》 D.《论语》

3.赞可夫所说:“如果教给学生的东西,使其智力负荷不足就会导致智力退化。”体现了下列( )教学原则。

A.启发性教学原则 B.量力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D.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4.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在2020年被大中小学列入必修课程,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A.德育 B.美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智育

5.实践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杜威 C.多尔 D.施瓦布

6.与福禄贝尔和赫尔巴特并列为19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的是( )。

A.斯宾塞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洛克

7.下列关于贾谊说法不正确是( )。

A.贾谊是东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

B.贾谊的“任贤”、“敬士”对董仲舒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C.主张人生的教育从胎教开始

D.在品德教育上主张积小成大,防微杜渐

8.课程专家富兰、庞弗雷特和伍思伍德等人根据北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概括了三种课程实施的取向,下列哪一个不是他们的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A.得过且过取向 B.改编或适应取向

C.忠实或精确取向 D.相互调试取向

9.下列属于陈鹤琴的名言的是( )。

A.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

B.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C.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D.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0 .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把儿童受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分别是:0~2岁婴儿期的教育,以身体的养护为主;2~12岁儿童期的教育,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12~15岁青年期的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15~20岁青春期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 )。(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选项A,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不是延续。选项B,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选项C,学科活动属于课外活动故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选项D,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延续。题干中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故本题选B。

2.【答案】A。选项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庸》中的一句话。故本题选A。

3.【答案】B。选项A,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选项B,量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水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选项C,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选项D,循序渐进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题干中赞可夫的这句话体现的就是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故本题选B。

4.【答案】C。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故本题先C。

5.【答案】D。实践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施瓦布,故本题选D。

6.【答案】B。福禄贝尔、赫尔巴特和裴斯泰洛齐被称为19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故本题选B。

7.【答案】A。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在品德修养方面贾谊强调:①明确“品善之体”,②积小成大,防微杜渐,③重视环境的影响。其观点“任贤”、“敬士”对董仲舒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故本题选A。

8.【答案】D。课程专家富兰、庞弗雷特和伍思伍德等人根据北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概括了三种课程实施的取向,一是得过且过取向,二是改编或适应取向,三是忠实或精确取向,故本题选D。

9.【答案】D。选项A,B,C都是陈鹤琴的名言,选项D是启功先生的名言,故本题选D。

10.【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观,“白板说”的观点属于( )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3.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5.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属于( )。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6.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成败的责任归因于努力程度,这属于( )。

A.稳定的外在的归因

B.不稳定的内在的归因

C.稳定的可控归因

D.不稳定的可控归因

7.“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法

B.锻炼法

C.说服法

D.榜样法

10.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科夫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12.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3.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一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1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15.“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16.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作( )。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17.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8.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9.将“青蛙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 )

A.缩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视觉想象法

20.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属于( )。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1.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2.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注重学生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4.对于中学生的品德教育,说服教育的方法最为有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3.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知觉的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研究发现,美国某个知名家族,其祖辈是著名的律师、神学家、哲学家等,家族的后辈里出了多个大学校长、大学教授等各界精英。

材料二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材料三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三,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很惭愧,他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

(1)结合上述材料,论述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2)试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2.教师正在讲课,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呼啸,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哗哗哗……大雨倾盆而下,学生坐不住了,窃窃私语声越来越大。见到这情景,教师暂时中断原有的教学计划,顺应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趴在窗前尽情地观察起雨景来,学生十分钟后才回到位子上。

师:谁能用我们背过的古诗词来形容一下刚才的天气?

生:山雨欲来风满楼。

生:碧山还被暮云遮。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气蒸云梦泽。

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好,这一句极为贴切。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白雨跳珠乱入窗”才对。

生:改为“乱敲窗”更好,“乱敲窗”说明了雨点大,而且雨点像个调皮的娃娃,好像也要挤进来和我们一起读书一样。(众笑)

生:老师,我也觉得“敲”字好,好像在“咚咚”地打奏乐器,真好听。

改完诗,教师又要求同学们把刚才的雨景和争论都写下来,不长时间,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习作便应运而生。

请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育行为。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名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线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

A.单一课 B.综合课 C .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刻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那一原则?( )

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

A.陈诉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13.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属于( )。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14.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后排?(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迟强化 D.替代强化

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压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16.中学生晓楠极端争抢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小楠的人格属于( )。

A.A型人格 B.B型人格 C.C型人格 D.D型人格

17.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宣泄 B.升华 C.补偿 D.认知重组

18.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 强迫症 D.恐惧症

19.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亿师学整理]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那一项功能( ).

A.维持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节功能

20.每学期开学前,王老师总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人数,课时量以及备课资料知否充分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根据布勒与布朗的观点,王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 )。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21.老师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和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觉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觉的教学水平,李老师的做法基于下列哪种专业发展方式( )

A.教学实施 B.教学研究 C.自我发展 D.教学反思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22.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24.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25.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2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28.简述短时记忆特点。

29.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周老师总是认真的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 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来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 诗:“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亿师学提供]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 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 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设定不良,常常该发声没有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外屏保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 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的评语如 下:“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数情烦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 众人,岂不哀哉,痛哉!”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静下来,坚持勤奋读书。

问题: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那些德育原则?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31.材料: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知风格方面有较大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 况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时常常表现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 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观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

(2)假如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展开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6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2.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实用律

D.效果律

【答案】C。解析:桑代克总结的三条学习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C。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B。解析: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低落,与题干中的描述吻合。

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强调的是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6.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

C.分化

D.同化

【答案】D。解析:巴甫洛夫总结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答案】C。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9.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答案】A。解析: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0.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 )。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认知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A。解析: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11.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B。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答案】B。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13.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答案】B。解析: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1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水平是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

15.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答案】A。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1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答案】C。解析: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的是( )。

A.裴斯泰洛齐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卢梭

2.我国唐代设立中央官学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

A.刻板性

B.等级性

C.宗教性

D.民主性

A.赫尔巴特 3.提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思想的教育家是( )。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斯宾塞

4.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

A.教育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教育调查法

5.经常开展竞赛性的学习活动虽然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但学生间相互猜忌、不分享学习资料的现象也很严重,这说明教育(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6.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设计

D.课程设置

7.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两个课程是( )。

A.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 )。

A.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0.老师两次用同一张试卷测试相同的学生,结果两次学生的分数相同,这种分数的稳定和不变是测试的( )。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1.王老师教育学生有方,他很注意培养班集体,并能统一各方面的力量,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主要贯彻了( )的德育原则。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B.疏导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知行统一

12.李林同学一直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的依据,自觉主动地学习,体现了德育的(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道德修养法

D.实践锻炼法

13.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持这种基本观点的学习理

论是( )。

A.完形顿悟说

B.尝试错误说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15.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得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 )。

A.情绪特征

B.理智特征

C.态度特征

D.意志特征

16.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这种现象称为( )。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皮格玛利翁效应

D.首因效应

17.为防止考试焦虑症发生,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提前对学生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 )。

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发展指导

D.问题预防

18.宇航员的太空服是根据虾的身体构造设计出来的,这个过程属于( )。

A.思维定势

B.学习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19.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力臂原理,再学习定滑轮的知识,理解了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20.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帮忙记忆,这个是使用了(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组织策略

21.中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 )。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

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

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23.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是正比关系。

24.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25.教师对学生采取“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的识记效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27.简述我国划分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28.简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29.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已“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8分)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10分)

31.材料:

李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A-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日“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

(1)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李芳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9分)

(2)如果你是老师,可以给李芳提出哪些学习建议?(9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专家解析: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答案】B。专家解析:唐代“六学”中的国子学,仅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太学收五品以上官职的子弟;“二馆”的崇文馆和弘文馆则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一品相国的儿子。这可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采取森严的等级制。

3.【答案】B。专家解析:此观点的提出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4.【答案】B。专家解析: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

5.【答案】D。专家解析:题干描述中提高成绩属于好的影响(正向功能)、计划内的影响(显性功能),相互猜忌属于不好的影响(负向功能)、非计划内的影响(隐性功能)。

6.【答案】A。专家解析: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7.【答案】C。专家解析:新课程改革规定我国实行三级的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8.【答案】D。专家解析:“藏”原为“臧”,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意思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引申意为教学中要注重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配合。

9.【答案】C。专家解析:用班风和校风教育学生可以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陶冶教育法。

10.【答案】B。专家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程度。如果两次考试学生分数相同,说明测验的信度高。

11.【答案】A。专家解析:统一各方面力量,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2.【答案】C。专家解析:道德修养法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李林同学选择座右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监督,体现了道德修养法。

13.【答案】D。专家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14.【答案】C。专家解析: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15.【答案】D。专家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16.【答案】B。专家解析: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17.【答案】D。专家解析:为防止考试焦虑症发生,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提前对学生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问题预防。

18.【答案】C。专家解析: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9.【答案】B。专家解析: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0.【答案】B。专家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1.【答案】B。专家解析:中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一般分为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类型。

二、辨析题

22.【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环境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题干混淆了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23.【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故题干说法错误。

24.【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25.【专家解析】

该说法是错误的。根据记忆的规律,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题干中,“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若长期使用,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26.【专家解析】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7.【专家解析】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

28.【专家解析】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9.【专家解析】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

30.【专家解析】

(1)陈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心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面对这种情况.我会这么处理: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要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材料。

其次,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所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1.【专家解析】

(1)李芳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①注意分散。材料中李芳一边学习一边听MP3,容易造成注意的分散。在学习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尤其需要有意注意参与。音乐容易造成分心,而不是能够自我放松。

②识记方法不正确。材料中李芳认为.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机械识记的方法,识记效果较差。

③学习归因不正确。材料中李芳将数学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归因导致她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即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2)根据学习动机的理论可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帮助学生李芳明确的学习目标。材料中的李芳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说明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激发她的学习动机,这也是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其次,老师应培养李芳树立正确的归因观。材料中的李芳,对于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老师应让她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

再次,老师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老师布置任务时可以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8

一、单项选择题

1.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阔限

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

4.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

5.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A.顺应B.选择C.提高D.降低

6.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A.瞬时记忆表现B.感觉记忆表现C.短时记忆表现D.长时记忆表现

7.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B.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B.成就C.交往D.任务

9.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

10.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

1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2.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苛勒C.奥苏贝尔D.贾德

13.以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14.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1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

17.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1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

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元认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认知策略

2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D.调节策略

21.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

二、辨析题

1.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2.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三、简答题

1.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

2.【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3.【答案】c。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答案】B。解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5.【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6.【答案】A。解析: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答案】B。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告诫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8.【答案】C。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9.【答案】D。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10.【答案】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1.【答案】C。解析: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的《设计教学法》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因而成为此教学法的代表人物。

12.【答案】D。解析:区分度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3.【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4.【答案】D。解析:理解教材上的新知识才是真正领会了知识。

15.【答案】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6.【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正确。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答案要点】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答案要点】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答案要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①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②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2.【答案要点】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篇19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