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热点

残疾人名人事迹(精选11篇)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2.33W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疾人名人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残疾人名人事迹(精选11篇)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1

一、锤炼意志的四年

1983年,xxx怀着憧憬和梦想,顶替父亲来到了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成为川江航道一名信号工。偏僻的环境,单调的工作,拉信号、买米、买煤、挑水、煮饭一下就将她的梦想击得粉碎。原以为信号工很浪漫的她从憧憬中回到现实,面对的是比常人更多的障碍和困难,自幼患上小儿麻痹症使她行走不便,常人担一挑水约需20分钟,而她担半挑水就需1小时,买一次米几乎要耗去5个小时。生活的不便,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常使她夜不能寐,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反复地问着自己:我的选择对吗?残疾人能干好信号工作吗?在彷徨和犹豫之时,张海迪、吴运铎、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不行,绝不能让人瞧不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她在心里发着誓。战胜自我的xxx,象换了个人似的,工作上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向书本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信号工作。为了给行轮提供优质的服务,她仔细琢磨,细心观察辖区航道水流、态势、过往船舶吨位、航速,测算出各类船舶通过控制河段的时间,准确、及时地指挥着行轮安全通过控制河段,赢得了行轮的好评。生活上她深知自己是残疾人,要适应信号工作的生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劳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常常利用休假或空闲时间备好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挑水,一次不行,就多挑几次,电瓶拿多了走不动,就提几个走几十米,又再返回提几个,往返数十次。白沙坡4年的信号工作,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二、爱的奉献

残疾人更需要爱,可是身有残疾的xxx却充满了对他人的爱,她十分珍爱与她朝夕相处的姐妹们。虽然她行动不便,为让其他同志能多休息,自己经常冒雨或顶酷热步行到3公里外的邮电所交本台的电话费,同志们都关心地说:你的脚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去了,让我们去吧。但她执意不肯。台上职工谯怀玉的父亲因病到重庆医治,需谯怀玉随行照料,xxx就连续当班一昼夜。女工熊德荣怀孕后,xxx数次跛着腿,陪她上医院作妇检。一次意外,怀有身孕的熊德荣险些流产,xxx与台上职工主动换下熊德荣,担负起值班任务。一段时间,信号台周围不安全,有的女工深夜值班不敢出值班室发信号和观察航道状况,xxx就陪着女工,为她们壮胆,一起出门发信号,观察辖区航道。李胜祥师傅刚来台时,由于炊具等生活用品没带来,她就主动拿出炊具、燃料给他。前年,丰都航道处维修站一女职工遭遇不幸,她带头捐款。社会发动给残疾人捐款,她也积极响应。在xxx的爱心感召下,台上职工亲如一家,塑造出了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四互班组团结精神。

三、做个优秀的信号员

峡江深处的航道产生了一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消息传来,长江航道乃至长航全线职工精神振奋,而xxx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代表,要不辱使命,还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长江航道信号岗位上实践好好三个代表。因此,工作之余,巡回演讲途中,都可以看到她学习的身影,她所在的单位也从政治上关心她,生活上照顾她。xxx出差多,回到信号台,她心里总有一种对不起台上同志的感觉,认为自己出差在外,给台上其她同志增添了负担,虽然台上早已用上了照明电、安上了自来水,但她一回到台上,总是抢着搞清洁、做卫生,在信号台那蜿蜒的小路上,人们时常还可以看到她跛着脚前去交电话费的身影。台上的姐妹们都说xxx变了,变得观念更新了,责任心更强了,说话更在理、更让人信服了。xxx所在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说:xxx没有变,她质朴谦虚的品格、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信念。xxx所在的忠县信号台,随着明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将失去存在的功能,而仅重庆航道局就有近千人将失去岗位,现在xxx带着她的姐妹们坚守在信号台上,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她的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2

xxx,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xx市人,现为xx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xx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的失明xxx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xxx出生在xx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xxx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xxx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xxx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己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xx市xx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xxx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xxx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为xx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承担着学校小学3到6年级、初中3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盲孩子们不但有文化知识,而且还有一技之长。

xxx对待盲校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乐给学生一双翅膀。他组建了一支小乐队,里边有竹笛、扬琴、小号、手风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个月,小乐队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场。他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能点亮我们暗黑的世界,音乐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xxx所带领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先后考入xx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专业,有10名成为乐器演奏家或调琴师,几十人在各级声乐比赛中获奖。xxx创作了近200首歌曲,获全国、省各种音乐比赛奖九十余项、国际大奖16项,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快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誉已在重庆不胫而走。

现在,xxx是xx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xx市盲协会主席。他不辞劳苦地为xx市20多万盲人的权益四处奔波,他要让这些盲人都“嗅”到阳光、“听”到光明、“摸”到温暖。他说:“上苍给了我盲眼,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3

xxx,男,汉族,1966年6月生,小学文化,家住左家乡蚂蚱河村,现任蚂蚱河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拼搏,创业者也没有残全之别。”49岁的xxx,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1982年,xxx因家庭生活窘境而辍学打工,当时吃苦耐劳,意气风发的他梦想着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17岁时,他因意外,造成肢体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折翼的雄鹰并没有因此断掉翱翔的念头,最终他选择勇敢的面对这一些,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18岁,他踏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与命运顽强抗争,一路摸爬滚打,一路风雨泥泞,在党和政府惠残政策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房子,组建了温馨的家庭,创下一份拥有31个大棚的食用菌产业,叙写了身残志坚,质朴平凡的人生路。

“我从不认为自己肢体残疾就可以回避责任,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残疾就碌碌无为过一生。”当我问起他的创业历程,xxx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他在创业前,除了种地没有赚钱的其他办法,20xx年,在参加完县残联组织的技术培训会后,xxx决定种植食用菌。刚开始的他,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申请贷款10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当时的xxx在食用菌种植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在乡政府安排的老种植户的引导下,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靠着坚强的毅力,精心的经营,在第一年,食用菌便有8万元的收入。成功的第一步使xxx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xxx靠着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生活依然很困难,x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在食用菌种植期间,他积极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开拓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面向社会生活的坚强自信心。仅第一年,xxx发出的工资就达5万余元,他还积极动员周围村民种植食用菌,毫无保留的给予新的种植户免费技术指导,成为全乡残疾人自强创业的模范。经过三年艰难的打拼,xxx目前已搭建大棚31个,种植食用菌6万余袋,年收入达6万元,每年带动就业人数10余人。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xxx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他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在发展种植好食用菌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在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身残志坚的xxx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乐于面对生活,勇于面对挑战,以平淡的心态面对人生,虽说在别人看来,他没有传奇故事,但他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开拓精神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常说,“是政府帮助我,找到了自食其力的路子,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我们更坚信,创业者没有先后之序,没有大小之分,更没有残全之别。身残志不残!身体的残疾给他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被这压倒,他,一个平凡的人,他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残月依旧照乾坤!希望他的事迹给所有身患不幸的残疾人一个启示:弱者不是残疾人的代名词,怜悯和同情不是他们的期待,创造与奉献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目前,xxx的食用菌产业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表示,他一定不辜负各级残联对他的期望,他争取把食用菌发展的更好,并开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就业,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出一条自强创业的新路,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4

xxx,197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20岁时因强直性脊柱炎造成肢体四级残疾,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向更多残疾人朋友传递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

初中毕业后xxx自学了理发技术,20xx年开办了自己的理发店,现在已经是一位有着20余年从业经验的理发师。

20xx年,乐观上进的xxx通过考试,成了鸡西市恒山区二道河子办事处残联的一名残疾人工作者。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是一个联系残疾人的平台,是走进残疾人心灵的窗口,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在工作中他团结同事,秉承着热情服务、敢于奉献的精神,尽自己的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在新的工作岗位创造价值,想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更想将自己的这份自强自立的精神感染到每一位和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

20xx年,xxx加入了二道河子残联组建的“阳光服务队”。他始终心系残疾人群众,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用自己的热心、爱心、耐心、诚心服务残疾人。在日常的入户走访中,xxx发现很多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残疾人出门理发的难题,他制定了一个定期为出行不便的残疾人上门理发的服务计划,执行至今。这种免费理发的助残志愿活动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残疾人的心里,切实地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二道河子残联“阳光服务队”从20xx年成立至今的8年时间里,共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理发千余次,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xxx他感到很满足。

xxx总说,要用感恩的脚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牢记党恩,回报社会。多年来他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他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5

xxx,男,42岁,1974年5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大专学历,无党派人士。20xx年3月和20xx年5月荣获延川县“全县自强模范”20xx年3月荣获延川县“全县扶残助残先进个人”20xx年12月和20xx年1月荣获延安市“全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

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天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为了让你演出一段绝地反击的精彩故事”。我们的主人公xxx就是用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这句名言。

xxx出生于在延川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降临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是如此的幸福美满。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1岁时xxx因发高烧而导致大脑损伤,四肢残疾,语言障碍落下终身残疾,这个突然而来的打击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医生的结论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让生命中所有的色彩,黯然失色,生活都无法自理,更遑论前途如何了。在这样的病痛中,xxx经历了无比心酸的童年,当别的孩子玩闹嬉戏的时候,他只能躺在床上含泪旁观,当别的孩子都到达学龄步入学堂的时候,他却被拒之门外,肉体的痛苦和内心的煎熬让他经历了太多委屈和压力。但是,他没被命运的不公打倒,他如同一个蓄势待发的弹簧一样,所有的压力,都逐渐变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他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向命运发起挑战。

一、身残志坚,立志高远

小学毕业后,再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他,没关系,他开始了自学,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初中的全部课程。从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残疾人的经典事迹上,他渐渐明白,不是只有四肢健全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他立志,一定要做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价值的人!16岁之后,他对知识的渴求和提升自己的欲望愈发强烈。为了自食其力,他先后学习无线电器维修技术、学习钥匙修配技术。虽然通过这些实用技术,他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家人无不为之骄傲。但是这却都不是xxx的志向,他从小被病痛缠身,他内心,是多么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让他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到身边的人身上。于是他又开始努力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不断的拜师于县里有名气的老中医。三年的刻苦学习之后,他仍觉得自己所学不系统,理论实践还欠缺很多,于是他从1992年秋季开始,先后报考了安徽省高校科教函授部中医大专班、西安泰英培训学校。历经5年寒窗苦读,如愿以偿的拿到了两个学校的中医大专毕业证书。

二、艰苦创业,妙手仁心

有了很深刻的理论学习,xxx觉得是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时候了。1998年底,xxx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俗的偏见,在延川县城南开办起了个体“南关二娃门诊”。刚开始,大部分病人只试探着开个处方,不买药。大家对他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有歧视和嘲笑的目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房租、护士工资付不起,药品还是一粒卖不出去,别说盈利,本钱也快赔进去了。他心急如焚,但是本着对梦想的执着和内心强大的自信,他一直在坚守。直到1999年底“南关二娃门诊”逐渐取得了人们的信任,成功的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在成功创业之后,他从未忘记自己学医的初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从1998年医学专业学校毕业办起诊所,至20xx年15年期间,xxx先后为残疾人无偿义诊12000多人次,减免医疗费10万元以上。

三、推己及人,助残为乐

xxx在生存、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他又把精力放在了残疾人康复事业上,他深刻明白,残疾人是多么需要帮助和指引。他一路走来的经历,所有酸甜苦辣,都让他变得对同是残疾的人群,有着非比寻常的同情心。在自己能力逐渐增强的时候,一个声音一直在他心中越来越响亮,“我一定要为残疾人做些事情”!2008年12月底,在他多方努力之下,延安市卫生局批办了“延川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门诊部”,这是全市唯一一家残疾人诊疗康复为一体服务机构。2010年1月1日,同样是在他的努力下,延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办“延川康健大药房”。他的事业逐渐大了,他对残疾人的帮助也变得更加直接和频繁。

除了物质和经济上对残疾人的帮助,他本人还以“助残日”为契机,边义诊,边宣传,激发民众助残的热情。扶助残疾是一种社会美德,这一美德在xxx的心里比常人构筑的更有份量。通过助残日的义诊宣传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助残热情,形成了延川全县范围内的助残氛围。

四、心怀大任,回馈社会

xxx经常对人讲:“人活着就要奋斗,人生之路,再苦再难也必须走,要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不断回报社会”。xxx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克服自身困难,先后多次到偏远乡村义诊,送医送药到乡村。几乎走遍了沿黄三乡镇的偏远村庄。即便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坚持的脚步!生活的压力也许压弯了他的脊梁,但却从没有压倒他做人的品格!

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xxx通过多方考察,认真学习后,于20xx年4月投资260余万元开始筹建“延川县爱鑫服饰有限公司”。从前期租赁土地,构建厂房,购置设备,厂子建成之后,立刻为35名贫困残疾人解决了就业,未来还要努力让100名贫困残疾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共同富裕,实现同奔小康。

五、天道酬勤,有徳者彰

论语里有过这样一句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xxx正是这样的有德君子,他以残缺之躯、勤奋之心、悲悯之情、凌云之志、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大爱无疆的青春赞歌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6

xx县xx镇xx村民xxx,今年45岁,他本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三级残疾。家庭7口人,父母年事已高,膝下育有两个儿子,哥哥齐康定智力残疾,和他在一起生活,xxx自己身体残疾,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生活极度困难。20xx被识别为贫困户,艰难的生活与之以痛,他却以坚强的意志,自力更生报之以歌。

前些年,为了生计,他和妻子在咸阳以跑摩的为生,生活勉强为继,近年来,随着父母年龄增加,交通政策影响,跑摩的生意已经行不通了,精准扶贫开始以后,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意识到借助国家好的政策,回乡发展产业一定可以脱贫致富,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到村中发展产业。

回到家乡的xxx,一心想着发展产业致富,借着金融扶贫的好政策,他决定开始养牛,由于符合小额贷款政策支持对象,他成功的从信用社贷出了5万元,贷到钱后,他的干劲更足了,先在村上租了4亩的坡地和4孔窑洞,又购买了9头黄牛开始了养牛产业。

刚刚开始养牛,由于手里资金有限,他和哥哥轮流打理牛棚,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寒冬、酷暑,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背影。由于草料价格很贵,为了节约成本,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牛粪换邻里不要的草料,现在村里许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经营种地,xxx就积极帮他们清理麦秆,同时,还送去牛粪上地,省了不少事,村里人都愿意把麦秆送给xxx,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草料的问题,随着养牛产业的不断发展,20xx年xxx的家庭总收入达到5.2万,成功实现脱贫,退出了贫困户的序列。

今年是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xxx还有更大的想法,他想下半年扩大养殖规模,建立自己的养牛合作社,由现在的9头牛扩大到20头,目前,已经着手准备建设一栋72平米的新牛舍,到时他还准备鼓励村里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有养牛意愿的可以入股他的合作社,可以由他代养,给其他贫困户分红,并且还可以在他的合作社务工挣钱。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身残志坚的xxx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并不断努力奋斗,xxx经常说“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在我看来,我只是比那些正常人腰弯了一点,但我和他们拥有一样的梦想,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他不仅说到而且也努力做到了。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7

xx县“麟龙”挂面掌门人xxx,自小身患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俗称“跛足”),历经43载春夏秋冬,一瘸一拐,跛脚而行,身残志坚,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百折不挠,不仅自己创业实现理想抱负,并且带动众多残疾人士脱贫致富,成为xx残疾人励志自强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

年少持家,身残志坚勇担当

1988年,xxx家遭不幸,父母相继生病住院,家中负债累累,举步维艰。为了帮助家庭减轻负担,年仅13岁的xxx忍痛放弃学业,随亲戚到广东打工。因身体残疾,四处碰壁,几经波折才在亲戚的帮助下进了一家毛纺厂当“缝盘”学徒。

返乡创业,自强不息展抱负

十年艰辛,十年付出。1997年,为了回家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xxx揣着在外打工挣得的3万多元积蓄,从广东回到xx老家。

在亲戚帮助下,xxx盘下县城繁华地段的一家干鲜店,初次经商,缺乏经验,不善经营,当年就亏损2万多元,门面租金都难以支付。但这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而是更加坚定了她干就干好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改进销售模式等方法,生意开始步入正轨,同时逐渐向经营广安特色农产品转型。

时至20xx年,xx特色农产品在市场长期供不应求,xxx代理的手工挂面、手工空心面常常“断货”,xxx决定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手工面加工厂。同年9月,她拿出多年经商的全部积蓄,租赁400余平方米的生产厂房,注册“麟龙”手工面认证商标,当年生产“麟龙”牌手工面20余吨,实现产值30余万元。20xx年又投资100余万元,新建1000余平方米的工厂大楼,全新升级生产设备。

20xx年8月,xxx被四川省残联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20xx年3月被xx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xx县残疾人自强模范。同时,因诚信经营,xxx被县个协吸纳为会员,先后担任组长、理事等职务,被广安市个协评为优秀理事。

心怀感恩,致富不忘馈桑梓

在“麟龙”手工面厂成立之初,她积极与县残联、县就业局对接,主动联系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并通过中介市场、张贴招聘广告、工友介绍工友等方式,广泛吸纳残疾人入厂就业。

每逢“全国助残日”期间,她都积极配合县残联工作,自发组织企业残疾人宣传队,每年都能募集资金近2万元,为县委县政府和县残联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表率。

10年来,她先后帮助1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目前企业尚有常年务工残疾人23名,年均务工收入达3.5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全力投身公益事业,20xx年5月,她出资在九龙镇补巴桥村建造一座公路桥,解决了乡邻出行难题,并长期联系资助3名残疾学生。如今,xxx已经成为xx县残疾人创业的一面旗帜,她的故事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守护梦想、砥砺前行。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8

xx,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xx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xx: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xx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xx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xx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xx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9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xx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到残联后,阙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础。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

多年来,阙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

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阙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

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先后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持其20xx元资金开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在建此基地过程中,阙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送化肥、送苗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扶持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达98%。20xx年9月8日原省长柴松岳、副省长章猛进来松阳调研时评价说:"松阳县残疾人扶贫工作政府重视,政策到位,工作扎实,措施有力,抓得有声有色。"

残疾人富了,阙为此感到欣慰。"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为了松阳的残疾人能脱贫致富,阙耗费了大量心血,赢得了残疾人的信任和拥护。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肩负的重任是艰巨的,阙干劲还是很足,脚步仍很稳健。他信言:为了残疾人能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有博爱的胸怀、诚挚的爱心,相信松阳残疾人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有日可待的。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10

20xx年,25岁的夏因为勤快又热心,被公开招选进了古城社区,当了一名社区主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与残疾百姓息息相关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这些年来,夏旭君心中时刻装着残疾人,同残疾人交朋友,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她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社区残疾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是操持社区残疾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操心。她的仁爱温暖着每一位辖区残疾人的心坎,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小老夏"。

一、她以诚心为残疾人安了一个温馨的家

残疾人是社区人群中最需关爱的弱势群体,小夏深知"家"对于社区65名残疾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为了给残疾人安一个温暖的家,她多次主动和县残联联系,取得了县残联的大力支持。20xx年初,松阳县第一个"社区残疾人协会"在古城社区挂牌成立了。"残疾人之家"建起来了,小夏时刻不忘如何让这个家充满温馨和暖意。

每天到社区走街串巷的转一圈成了她的"必修课",她发动社区居民去关心、帮助残疾人,逐步建立了40余名社区建设积极分子参与的残疾人工作网络,全面摸清辖区内65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

每逢节日,小夏都把残疾的孤寡老人接到残协共度佳节,并组织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在此之余,为了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小夏又跑社区共建单位,购置了残疾人文体娱乐用品和电视、VCD等电器,建立了社区残疾人活动室,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如游园竞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同时,为了便于残疾人与自己联系,她还专门制作了"爱心服务卡",上面印有她的手机和电话,残疾人只要有困难,她是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如今,社区残协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倾吐心声的一个温暖的"家"。她,成了这个家真正的"主人"。

二、她以爱心为残疾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过去,社区残疾人有什么事都得跑镇政府或县残联,自小夏担任了社区残协主席后,他们有什么就直接找小夏了。小夏以"心系残疾人,奉献爱心"为宗旨,为了提高社区单位和广大居民"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小夏想方设法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了社区残疾人"爱心超市"和"爱心基金"。哪位社区残疾人亟需生活物品,只要他们看中了哪样,小夏就会将物品主动送上门;哪一位残疾人遇上棘手的困难或资金问题,小夏就慷慨解囊或启用"爱心基金"为他们解燃眉之急。

20xx年6月,社区70岁残疾老人张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小夏了解情况后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社区居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捐款近3000元。张大妈眼含热泪说:"夏主席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老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夏旭君处处关心残疾群众,心系残疾百姓生活的高尚情怀。她,用爱心为残疾人编织了一条"爱心纽带"。

三、她以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

"悠悠万事民为先,百姓才是头上天,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位残疾人,任何事情都要说到做到。"这是小夏常说的一句话。近几年,社区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夏旭君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和县残联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

早年丧父又患小儿麻痹症的年青人叶峰,心理比较闭塞,几经就业都干不下去,总觉得自己很没用,针对他的这种思想,小夏用心理帮扶的方法以其身边典型的残疾人事例来说服和鞭策他,使其心绪稳定,并通过县残联劳服所安置其到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就业。几年来,小夏帮助残疾人和残疾人的亲属(儿女)落实就业16人,占社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总数的47%,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在小夏的工作轨迹里,还记录了一则则为残疾人帮困助学、落实社区残疾人生活保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等等而忙碌奔波的事例,不胜枚举。她,为残疾人撑起的是一片蔚蓝而温暖的天。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崭新的每一天,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她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丰功伟绩,只有诚心、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用赤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名人事迹 篇11

XXX,1977年生,肢体一级残疾,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国峰铭匠皮具店手工皮具制作维修师。

伴着喜庆的爆竹声,齐齐哈尔铭匠皮具护理的第二家门店开业了。这个连锁店的老板就是XXX,一名肢体一级残疾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他身残志坚,艰苦创业,二十多年来,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并带动其他残疾人一起创业回报社会。

XXX出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三岁时因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他只能靠两个膝盖走路。从小到大经受过无数异样的目光,他过早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也磨炼出了他不服输的性格。16岁时,因为身体原因,再加上家庭收入拮据,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妈妈背着他来到齐齐哈尔学习修鞋技术。社区为他办理了低保,工作人员还经常来XXX家与他畅谈,将一份份生活救助物资送到他的手中。结婚时,社区工作人员同他的爱人深入交谈,请她善待这个社区一直关爱的残疾人。舅舅为他引荐了修鞋师傅,XXX当起了补鞋学徒。凭着勤奋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XXX修鞋的手艺进步很大,师傅不仅不嫌弃他是残疾人,还经常鼓励他,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他,不到一个月他就学会了修鞋,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儿,几年后,他有了自己的修鞋摊位。

虽然只是个路边摊,每天风吹雨淋,但孙国锋心里很高兴,更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我能养活自己了”。随着修鞋需求的减少,孙国锋在做了几年拉脚的残运司机后,开始进入皮鞋皮具护理行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孙国锋踏上了进修的征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炼,双手经历刀口无数次的新生和愈合,他成功了,做出了精美的皮具。

20XX年,XXX有了第一家门店,他本着“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技术和人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业务范围也从修理皮鞋扩展到皮衣、皮具护理等。店里聘用了3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还陆续招收了16个徒弟,不仅传授技术,还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未来,XXX要把门店扩大,教会更多的残疾人皮具护理技术,带动和鼓励他们创业和就业,脱贫致富,活出自身价值。他坚信,创业者没有先后之序,没有大小之分,没有残全之别。他们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只要心中有梦,一丝不苟去追求,就一定会成功,会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