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热点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议文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2.45W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议文

关键词】转喻 认知模型 显着度 应用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

炉子着了。(炉子指代炉中的火)

白宫没有表态。(白宫指代美国政府)

他瞎了。(他指代他的眼睛)

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着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

“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

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

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

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着度”必须高于B;

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着,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例如:

他喝三瓶。(容器指代内容)

我教大四。(层次水平指代学生)

转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是“显着度”。显着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A转喻B,A和B除了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着。根据沈家煊的先生的观点,显着度主要看四个方面:

1.一看“整体和部分的显着度”

一般整体比部分显着,所以有“他拿着一瓶水”用他转指他的手里;“手里拿着锤子”其实手里拿的只是锤子的把柄。

2.二看“容器和内容的相对显着度”

一般容器总比内容显着,如“喝了三瓶”指“喝的是瓶里的酒”。

3.三看“恒久性状和临时性状的相对显着度”

“白”这一性质形容词是区别性的,所以“白的”可以转指“白纸”,而“雪白”是状态形容词,是描写性的,因此“雪白的”不可以转指“雪白的纸”。认知语言学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要用一类事物的性状来转喻这一类事物,这种性状必须是恒久性状而不是临时性状。一类事物的恒久性状才能在人脑中形成这类事物的显着印象。

4.四看“名词的可及性显着度”

名词的生命度越高,显着度越高且可及性就越强。因此专有名词的显着度高于普通名词。“在东南沿海再造几个香港”,香港是一个显着名词。

5.五看“语境对显着度的调控性”

语境(上下文)的作用是可以把一般不在认知框架内的概念临时纳入认知框架内。语境调控有一个总的倾向:两个概念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大。如:一般我们不说“晓宏的眼睛大,小云的不大。”而说“晓宏的眼睛比小云的大”。

理解了转喻的两个基本概念以后,我们来看转喻在语言中的某些应用:

第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的现象,刑福义指出:“从语义看,典型名词进入这类结构,用的不是本然意义,而是一种临时赋予的‘异感’意义。

①这个男人的名字很女人。

②他长的很中国。

这里“女人、中国”显然比“轻盈、文雅”“黑头发、黄皮肤”更加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因而具有较高的“显着度”。诚然,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实际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也就是说这些词前后表述的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名词的理性义称为概念A,把名词在“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成为概念B,并且概念A的显着度比概念B高。这是转喻在语言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汉语宾语的转换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思维具有转喻性,所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无意识的体现这种转喻性。工具和方式成分可以成为宾语,部分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有新信息。如“写毛笔”中,“字”并没有出现。因为“字”是“写”的常规宾语。即使“字”不说出来,人们也知道“写”什么。而如果“毛笔”做宾语的话,能使工具这一新信息具有更高的显性度。动词允许在直接宾语位置上出现不同的题元角色,如“吃食堂”,“靠山吃山”。这些不同的题元角色同属于“吃”的语义框架内,在概念上具有临近性。“这事,我们跑了好几趟了”这一数量宾语中,说话人为了体现事情的难办性而把数量放在直接宾语位置上,使得这一新信息被凸显。此外,数量宾语可使表达简洁,达到经济性的效果。

第三,同义反复话语(tautological utterance)是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表面上同义反复话语是一种累赘表达,而实际上具有丰富的交际内涵。它的语用功能在于言简意赅。例如:

(1)开会半天了,她还没有来。女人究竟是女人!

(2)你瞧,连路上吃的菜她都给你准备好了,女人究竟是女人!

(3)做起事来拖拖拉拉,女人究竟是女人!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女人”激活了与“女人”这一范畴相关的女人特征:女人拖拖拉拉;女人心细,办事认真;女人做事不果断等。听话者利用认知语境,对这三句话进行转喻推理,激活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就可获得恰当正确的理解。

第四:委婉语是人们尽量避免直接使用令人不快的词语而采用的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说法。对委婉语的理解,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可做出较好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表达则可更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如:人们不用“大便,小便”而用“去卫生间(洗手间)”这一文雅的词语来表示;“下葬”说成“入土”;“垃圾箱”说成“清洁箱”;汉语中一些谩骂言语:NB,TMD,NMD,英语中的B.O代body odor(狐臭)。这些其实都是转喻在起作用,只是人们并不知道这是转喻,认为这只是一种委婉语,是一种词语的替换而已。

总之,转喻在语言中的反映不仅仅是上述那些,还有很多,这里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简单阐述一下。转喻是我们的认知基础之一,这种认知基础反映在语言当中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有些语言现象我们以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现在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理解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不能孤立理解,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因为语言说到底是认知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钱乃荣.现代汉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

[2]任鹰.“吃食堂”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03.

[3]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北京:当代语言学(第一卷),1999,(1).

[4]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9.

[5]赵彬.“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6]刑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J ].语言研究,1997,(2) .

[7]聂鑫琳.认知语言学概论[ 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沈家煊.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