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热点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2.09W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通用5篇)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1

肖立辉是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现年52岁的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干练,整个田间地头、仓库、合作社门口都是她飞奔的身影,现在她的合作社跟她的脚步一样,发展迅速。

历经苦难,农村妇女自立自强

2007年,肖立辉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丈夫被查出患上口腔癌,多年的积蓄在重病面前很快被掏空,加上儿子在上大学,她的经济很快捉襟见肘,但贫困和磨难没有把她击倒,抹掉眼泪,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开始从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养鸡、养鸭、种田……老天总是眷顾努力付出的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生活再次向她报以微笑。当人们还来不及对她的痛苦报以同情时,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让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慢慢的,规模开始扩大,她需要请人帮忙,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但是她的经验和技术开始跟不上节奏,她又开始学习,看央视的农业频道,到镇农技站询问、买来各种书籍,只要有关种田种粮的知识,她都认真汲取。半百的年纪,初中的文化水平,肖立辉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成立合作社,种田也要新技术

磨了两年,她赶上了国家稳农强农惠农的好政策和农业生产的好形势,加上对粮食生产行业和农业市场的越来越熟悉,肖立辉开始在鸬鹚渡镇社区流转经营稻田种植双季稻,由最初的240亩,通过精心经营,稻田面积扩大到了2000余亩,覆盖地也从鸬鹚渡扩展到了高桥镇、浮邱山乡,最大连片面积已达千余亩。

规模越来越大后,肖立辉的事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靠天吃饭;二是阴雨天收割回家的稻谷晾晒不及时长芽发霉,令人十分痛惜等等。肖立辉开始向其他乡镇、县市的同行讨教经验,看到差距后,她自己总结,就是规模太小,产业单一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4年3月,肖立辉自己牵头出资100万元,成立桃江县丽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包括出租土地的农民、自己请的工人等,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的生产管理模式。为了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肖立辉又投入资金183多万元,租地14.68亩,新建了两层楼的生产厂房,添置了15吨烘干机4台,日烘干能力达120吨;又新建粮食仓库1632平方米,粮食存储能力达3500吨;购置了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施肥机、机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设备20多台套。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外,在科技种植上,肖立辉更是废寝忘食,再忙都要坚持查阅资料、看看什么肥料氮含量高,什么农药除虫害好,再累都要做好一天的工作记录。几年的时间,便掌握了精细的农业科技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走上了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农业致富之路。多年的艰辛,换回了可喜的回报,在2016年被省农业厅评为了省级种粮大户。

扩大规模,带领农户奔小康

自己致富了,肖立辉可没忘记村里的乡里乡亲们,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乡亲们对我的帮助,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所以在她富了的这几年,她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家庭,资助了一个贫困户的女儿上学,还通过委托帮扶的方式帮扶鸬鹚渡社区和沙河社区1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解决了6名贫困户的稳定就业。

现在的肖立辉不满足于此,她对她的合作社、她的事业还有着新的规划。她将继续提高粮食规模生产水平和能力,改善生产条件、装备水平,坚持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道路,力争到2021年,流转稻田面积4000亩以上。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2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连日来,在社迳乡的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翻农田、插秧、施肥……呈现出一派繁忙春耕的场景。

在社迳乡江口村生坑组的稻田,种粮大户黄福昌正在安排工人们拔秧、插秧、施肥。黄福昌告诉笔者,今年他在社迳乡当迳村、水东村、江口村、老屋村共流转了土地2000余亩进行水稻双季稻规模种植,目前已完成早稻集中育秧1560余亩。

黄福昌是社迳乡当迳村人,在村民的眼里他不仅是“种粮大户”,也是乡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前些年,和多数村民一样,黄福昌选择外出打工,当过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后来慢慢积累了点积蓄后,在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每次打工回来,黄福昌都会去田里转转,每每看到村里多数农田无人耕种出现抛荒撂荒现象,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的黄福昌满眼都是心疼。

2016年,他看到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和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于是萌生了回乡创业把抛荒农田流转起来种植水稻的想法。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当迳村“两委”的鼓励和支持。没想到第一年流转了十几亩农田种植水稻,便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不懂农业技术,施肥、撒药成了“绊脚石”,不是施肥太多烧苗,就是农药比例不对伤苗,差点亏了本。不服输的他一边摸索一边勉励自己:“既然选择了做农业这一行,那就要坚持下去。”以后的日子里,黄福昌不断摸索,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农,到网上查阅种植技术,到各地请教技术能人,慢慢地,黄福昌在种植水稻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什么时候需要施肥、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水量多少,他一看就知道。第二年种的水稻从十几亩种到上百亩,由于科学管理和经验积累,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加上政府每亩发放的种粮补贴,实现了变亏为盈。

近年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地位,并相应出台了一大批惠农补贴政策,即保证了农民的种粮利益,又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作为一名党员,我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号召,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为国家粮食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生活。”黄福昌激动的说道。

“以前施肥打药都是靠人工,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植保无人机,三分钟就可完成一亩农田的喷洒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亩预计能节约成本100-200元。”看着无人机在农田上空飞行,黄福昌满脸都是欢喜和兴奋。

2021年,尝到甜头的黄福昌,陆续流转了1800亩农田,为实现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之路,与社迳乡江禾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优化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开展翻田机翻田、无人机施肥、无人机打药等科技种田方式,从播种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丰收丰产。

如今,在黄福昌带动下,社迳乡种粮大户已经增加到6人,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4000余亩,比去年增加300余亩。黄福昌表示未来将尝试从种植生产到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推出自己的大米品牌。“下一步,我打算以生产优质米为主,打造自己的品牌,扩大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社迳生产的优质大米。”展望未来,黄福昌信心十足。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3

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村民刘书桂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和干部的帮扶下,刘书桂依靠勤劳的双手,仅用两年时间,不仅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还成了种粮大户,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春耕繁忙时节,刘书桂和女儿、女婿在上百亩的连片农田里忙碌着。刘书桂今年69岁,早些年,他一人在家种着几亩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2013年刘书桂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刘书桂流转耕地扩大种植规模,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女婿也一起回家种起了水稻。到2015年,他家种了10亩水稻,成功脱贫。

2016年因为生产需要,他家贷款3万元购买了农用机械,不仅方便自己家的农业生产,还能帮别人耕种收割,收取服务费。有了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帮忙,刘书桂家的水稻种植规模每年都在扩大。

刘金英告诉记者,她今年还打算购买大型插秧机,全面实现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同时,她还开设大米加工厂,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又可以让附近村民来加工厂务工,增加村民收入。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刘书桂一家逐步实现了从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租种100多亩地的转变。刘书桂的女儿、女婿掌握着新型农业技术,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完成了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的完美蜕变。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4

6月22日,天出奇的热,天气预报说晚上就要下雨了,杨松付和周玉华夫妇十点半就从花生地里除草回家了,两口子杀了个西瓜消暑。

53岁的杨松付是唐河县源潭镇闫庄村唯一的种田大户,种植规模从2011年间的六七十亩扩展到现在的250亩,一年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

2015年秋玉米价低,种地不挣钱。今年麦收后周玉华想让杨松付把地退了,杨松付还和周玉华吵了一架:乡亲们都出去打工了,成年不落屋,你把十亩八亩地退给他,他值过专门回来种地吗?

闫庄村人均两亩多地,杨松付的250亩地,是从20多户乡亲们那里流转来的,每年每亩的地租是500元。

“俺这里的小麦一亩地大致七八百斤,投工就不说了,卖麦子的钱能顾住种子、化肥、犁地、收割和地租,如果秋季的玉米卖不到八毛钱一斤,我就赔本了。”杨松付说。

最让杨松付苦恼的其实是250亩地地块太多。周玉华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一块那一块,谁知道有多少块地,有时我自己去地,找不到地块了,还得打电话问俺当家的。

杨松付也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块地:“离50块不远吧!”最大的一块地有30来亩,最小的一亩半。当时一家一户的责任田都是按地的等级分的,这儿一绺那儿一绺,现在把地让杨松付种了,不能说光种人家的大块地不要人家的小块地吧!

面积小、地块散,种起来麻烦多、收效低。小麦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玉米秸秆还田机、小四轮、农用车、电动三轮,杨松付家车轮滚滚,但因为地块小,机器一进地就是拐弯抹角、费力费油不出活。

灌溉条件吧也不行!原来地里也打了井下了泵,在杨松付租种的地里还好说点,要是在别人家的地里就难说了。另外,井上也没通电,油贵,用油浇地浇不起啊!

为了种好这250亩地,杨松付没让儿子出去打工,一家的辛苦就不用说了。“农忙的时候,中午俺都不回来吃饭,我都是给饭店打电话,让人家给俺送几碗烩面到地里。”周玉华说。

杨松付种地很讲究:种麦前,俺都把地犁一遍、旋两遍、耙一遍,只有把地伺候好了,地才伺候人。全家三个棒劳力伺候这250亩地,一年弄个十来万还行,现在干一年紧巴巴的,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不管谁种,地肯定不能不种,都不种地吃啥哩?我现在最大的想法,是谁把我这250亩地弄成一块,真弄成一块地就好了,到地里抱住方向盘成跑了,我就自己打井浇地,买个飞机喷洒农药,还是这250亩地,要是弄成一整块,一年多弄三五万元不是啥问题吧!”杨松付说。

周玉华说,谁能把这250亩地弄成一块,她给谁烧香磕头。

种粮大户的主要事迹5

周家林是成都邛崃固驿镇花园村的一名种粮大户。2013年,凭借承租自家周围3200亩土地种粮,盈利100多万元,加上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给予的90多万元种粮补贴,周家林靠租地种粮盈利近200万元,于是拿出50万元,给自己订购了一辆好车。

48岁的周家林大字不识,他亲近了一辈子的土地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给予他慷慨的馈赠。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追逐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农作物,而是将别人眼里最不挣钱的粮食(又主要是水稻)作为主要产品。他的理由是,粮食需求和价格最稳定,国家还有统购和保护价政策托市支撑,粮食本身也可以长期储存,不怕卖不出去,所以种粮的风险最低。

“我从2003年至今,种粮从来没亏过。”周家林说。但并不是谁都有周家林的本事,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必荣就说:“去年成都种粮大户只有周家林一个人是真正靠种粮赚钱,就是我自己来种,可能都会亏。”

因为粮食的市场价格极低。以四川为例,一亩地不算劳动力成本,小麦一般每亩也就800元的产值,水稻也就1000多元产值,两者加起来,一亩地一年种两季收入不到两千元,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很可能就要亏本。所以家庭种粮的经济收益,实际上挣的是劳动力不计回报的投入成本。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收益,本质上挣的就是劳动力投入的节约。以周家林为例,其3200亩土地原来是给3000人经营的,现在周家林以家庭为核心,外加请一些人工,人最多时也不过100人,100人种3000人的地,分享3200亩土地收益,当然有利可图。

但是,土地规模化种植后,风险也成倍增加,其成本和日常管理难度都大大增加。如果不懂得控制成本,亏损的风险极大。周家林保障盈利的秘诀,是对每个生产环节层层分解后,每项成本都锱铢必较。

比如请人翻田一亩要50元,周家林只花17元,其中人工费5元,车和油都自己出,共12元成本。外面买种子要25元一斤,周家林自己育种,成本只需6元。化肥哪些时候哪些田要撒,哪些可以不用,周家林看一眼就明白。严格控制,绝不浪费。规模化种粮,晾晒烘干是难题,周家林就摸索出一套不用晾晒的收割方案,省去了烘干成本。

正是靠锱铢必较和精细化管理,周家林才在种粮的微薄产值里抠出了赢利点,借助规模效益实现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财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