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热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1.51W

文言文特殊句式1

一、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2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文言文特殊句式3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文言文特殊句式4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文言文特殊句式5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三类: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第四类: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6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7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文言文特殊句式8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才顺理成章。

省略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可省略关联词,有时省略主要成分。这句承前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状语后置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漂沦:漂泊沦落。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全句翻译为如今漂泊沦落,在各地间流离转徙。

介宾短语后置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于,向。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转徙于江湖间:

于,在。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文言文特殊句式9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 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

文言文特殊句式10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Tags:文言文 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