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生活经验

桂剧脸谱的特点艺术特色

栏目: 生活经验 / 发布于: / 人气:1.04W

桂剧脸谱色彩鲜明,既讲究强烈的对比,又注意色彩调和。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桂剧脸谱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桂剧脸谱的特点艺术特色

  桂剧脸谱的特点

广西地方戏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化妆和脸谱艺术均较简单。由于化妆色彩的单调,所以一般只用水粉、墨烟和胭脂三种。俊扮的生、旦,也只是揉脸。即借助于自己的肤色,薄施水粉。以墨烟画眉眼,有的则以红纸湿水涂抹以代替胭脂来画面红。直到三、四十年代。由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桂剧改革和受京剧的影响,化妆才有了较大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管装油彩的出现和受话剧化妆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个剧种的脸谱和化妆艺术的发展,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妆程序,如抹底油、打底色、涂红描眼、定妆等等。化妆油彩及化妆用品多达数十种,广泛用上了各种胭脂、眉笔、无毒油彩、胶粘剂、护肤品、卸妆油、定妆粉、各种须发,以及特型化妆材料和技术。大大丰富了化妆手段。特别是现代剧目,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融化了话剧的化妆手法。在脸谱的色彩上,则逐渐借鉴吸收了京剧用色,如黄、绿、金、银色等。图案变化也更多更活泼,但仍以黑、白、红作为主色。

脸谱是戏曲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桂剧的脸谱,在构图的繁简变化、用色的对比关系、勾描技巧和神韵等方面,均有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桂剧与湖南的祁剧,在脸谱的构图、色彩、不同性格人物的样式上,虽有渊源关系,而实际上又不尽相同。桂剧老艺人郑清雄在演出祁剧和桂剧时,画的脸谱就有所区别。如单雄信的脸谱,桂剧是黑四块玉,祁剧是红四块玉,典韦的脸谱,桂剧为红三块瓦,而祁剧开的是烂脸。从构图、色彩、神韵上看,桂剧和邕剧脸谱的风格大致倾向于豪放粗犷,简洁鲜明。

桂剧的生、旦均为俊扮。老生化妆程序较简单,一般为拍粉、揉红、描眉、勾眼、小生、旦脚则稍繁,为洗脸、搽底油、拍底色、揉红、画眉、勾眼、拍粉(定妆)、上胭脂、描眉眼、涂唇红,并注意颈部、手部的化妆。与京剧不一样的是,桂剧小生(包括文小生),眉间一般不揉红(即不画“蜡签”)。眉毛的画法也更接近于生活。桂剧旦脚口红的画法,以前是上下嘴唇各画一点红,以表示樱桃小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徐悲鸿在桂林时,曾指点桂剧演员改变了这种画法。

桂剧的净行、丑行以及由老生、武小生、旦脚扮演的少数角色,均根据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性格与经历,勾绘各种图案的脸谱。图案大多比较粗放,讲究构图变化,色彩对比强烈、简洁而不又失细致。桂剧脸谱大致可分为整脸、四块玉、歪脸、烂脸、粑粑脸、象形脸以及豆腐干脸(丑)。

整脸:全脸揉一色,仅脑门、眼眉、鼻窝勾描略有变化。可以分为红整脸、黑整脸、白整脸。红整脸如关羽、赵匡胤、关胜、徐延昭等。这类人物多由老生应工。黑整脸如包拯、尉迟恭等。白整脸如纣王、曹操、严嵩等,亦称为“奸脸”、“粉脸”。

四块玉:样式同于京剧“三块瓦”而称谓不同,也有称为“花脸”的。分红、黑两式。眉眼、两颊画法对称,以红为主称“红四块玉”。如樊哙、单雄信、孟良、龙王、钟馗等;以黑为主称“黑四块玉”,如焦赞、张飞、李逵等。也有黑中调红微紫的“紫四块玉”,如魏延、庆忌等。

歪脸:象征剧中人容貌奇异,如一目失明,半边破相的造型,图案为不对称式,极夸张。如李克用、夏侯淳、郑子明等,往往绘成一只斜身的孔雀头,形成美丽的图案(也有称为鸡头脸的)。

烂脸(或称碎脸):多用于凶恶不正之辈。图案碎而不对称,不循一定之规。色彩较复杂,如余化龙、李七、墨水钟馗(勾黑、碎脸的钟馗)等。

粑粑脸:桂林话称小孩为“巴爷”,故转化为粑粑脸,多用于少年英雄。常由武小生勾脸。勾此脸的亦有太监和一些和尚。皆不戴髯口,较其他脸谱多口部及下巴图案,唇皆涂红色。如李元霸、秦英、司马炎、杨七郎等。

象形脸:以人物性格及神话传说为根据,用飞禽走兽等形象构成图案的脸谱。人物多是传说中的神佛鬼怪。如孙悟空画猴脸,蚂拐(广西人称青蛙为蚂拐)道人画青蛙脸,长蛇道人画蛇脸,雷震子画雷公尖嘴等。同时,还常用象征性的图案,显示人物的地位和特征。如龙王脸上不画龙,而是以红四块玉为基础,额上写一“王”字,以代表海龙王。再如在神佛脸上写“神”字或“佛”字,司马邈额上写“正直无私”,广成子脸上写“翻天神印”等,则是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的。

丑脚脸:鼻上画白豆腐块,亦称“白鼻子”。是丑脚脸的共同样式。但变化甚多,没有严格的规律。艺人多凭自己意愿自由描绘。旦脚勾脸仅只《斩黄袍》的陶三春、《采桑封宫》的钟无艳、《菜园招亲》的孙二娘,均为武旦或泼辣旦。其特殊之处是采取全部开脸的方式。而不是一半俊脸,一半开脸。

桂剧脸谱色彩鲜明,既讲究强烈的对比,又注意色彩调和。其主要用色为红、黑、白三色,经调和的附加色为棕色(或称紫色,因大红获玫红而异)、粉红、灰色,共为六色。五十年代后,增用了蓝、黄、金、银色等,但运用较少。一般艺人均能调配颜色,技术较高者,更能充分利用脸的'肉色与油彩颜色相结合,使色彩更为生动,有助于面部表情的体现,在颜色作用上,有“红见忠义、黑见刚正、粉见奸邪”的说法,但主要还是在图案变化上,颜色只起配合作用,以突出图案的鲜明感,增强其艺术效果。以红为主的歪脸、烂脸图案,就不一定表现忠勇的人物。

桂剧还有一些特殊的脸谱。如蜡黄脸,仅限于《田氏劈棺》一剧专用。桂剧老生演员王盈秋扮演庄周时,不抹油彩,用一层极薄的湘纸湿润后贴在脸上,再略勾以眉目,造成一种死后毫无血色的恐怖感。变脸,《三进碧游宫》的通天教主有三次变脸,即在同一戏里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当场更换不同的脸谱。

在桂剧脸谱上近代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代表人物有李冠荣、周兰魁、蒋金亮、阳瑞龙、郑清雄、龙民介等。李冠荣谱式吸取了中国画的特点,讲究“揉”法,使色彩与肉色自然结合,勾描细致,多用间色,特别注重图案用笔的神韵,写意传神,别有神态。周兰魁谱式讲究强烈的图案装饰效果,用色对比强烈、明快,讲究笔锋,往往形简而意达。蒋金亮谱式技巧上集前两家之长,在构图上比较严谨,注重人物气质。如他的张飞脸谱,凤眉豹眼,额上画一红桃,以示夸张、简洁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勇猛忠直,粗中有细,鲁莽而又可爱的形象。郑清雄谱式的特点是粗犷豪放,他能够勾描桂剧和祁剧同一角色的不同脸谱,并加以综合,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反映了桂剧与湖南祁剧之间的历史关系,这与他所在的全州县地处湘桂交界有关。苏飞麟是武小生,擅演粑粑脸的角色,对粑粑脸和旦脚开脸均有一定的成就。

  桂剧角色分类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 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如生,凡老生戏均能饰演;外主演挂白髯的老生戏;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戏;小为文小生,主演文戏;武为武小生,主演武戏。旦,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占多演文戏;贴多演武戏;夫主演老旦戏。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粑粑脸)角色。(此类角色也可由武小生开脸饰演)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随着清末"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桂剧委婉动人唱腔

在小说《花桥荣记》里写到桂剧:小金凤那出《回窑》把人的心都给唱了出来!是的,桂剧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为特点,而是以圆润甜美,秀丽委婉见长。有如缓缓浮云,潺潺流水,也似和风细雨,飘然而来,沁人心脾。

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

桂剧的唱腔并不是开始就以秀丽婉转见长,欧阳予倩改革桂剧之初,还评论桂剧腔调不如京调的宛转变化,但觉得它比京调来得朴素一点,尤其是字句比较容易听得出。他改革桂剧之后,在保持桂剧的音乐特色的同时,大胆地吸收兄弟剧种有益于桂剧的唱腔曲牌来丰富桂剧。再且,从二十年代以后,桂剧名角不断涌现,桂剧的表演逐渐完善定型,其风格趋向于委婉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