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书信函

电视改版建议

栏目: 书信函 / 发布于: / 人气:2.71W

一、该栏目的成功经验

电视改版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晚间新闻报道”的收视群中,男女观众的比例无差异。与一般新闻类节目更多地为男性观众所青睐不同,“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特点在于对女性观众具有明显的兼容性。那么给女性带来的这种较明显的兼容感的因素是什么呢?通过搜集到的材料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共同的生活空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涌现了一系列都市问题:城市居住人口越来越多,每个人生活的私人空间越来越小,但公共空间却越来越大,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失衡感,从而导致了现代都市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一点在女性的身上表现的就更为突出。

而作为城市电视台的北京电视台,其面临的先天缺陷就是观众面的相对狭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范围相对集中的观众面也给城市电视台接近自己的观众以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正是借此发挥。其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接近性特征。以1999年9月7日至9月16日这六天的节目为例,其北京本地的新闻占据了绝对份额:以独立面目出现的新闻条数而言,本地新闻占有60%--66.67%;从所占时长来看,本地新闻达到了69.9%--87.01%,以上充分说明,本地新闻在“晚间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这种对本地新闻的重磅报道,可以有效的加强本地人的认同感。作为发生在身边或周围的新闻,可以成为大家共同的谈资。女人天生喜欢与人分享,天生对关系、沟通、分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谈论本地的新闻话题就成为都市女性重要的社交渠道。随着社交网络的扩展,人与人关系的亲密,带来的是对女性不安全感的极大缓解。而一旦形成这种感情上的安慰感,就会培养出女性的依赖感及对该节目的忠诚度。

(2)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

女性往往有一种希望被别人特别对待、特别关注的心理特点,如果别人很重视自己的事情,她们就会很开心。正因为她希望别人重视自己的感受,所以她们会首先注重别人的感受,乐于倾听别人的诉求,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出谋划策。

“晚间新闻报道”的主持人就是比较好的扮演了一个诉说者的形象。主持人总是如同一位家里人或是一位街坊邻居,向观众述说着他(她)的所见所闻,或是和蔼可亲,或是义正严词、爱憎分明的讲述身边世界的新鲜事。正是这种类似聊天的语言风格,真正体现出电视的家庭收视特征和电视的人际交流特色。此外,“晚间新闻报道”多用问句,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平等与尊严,也使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跨越了荧屏的障碍真正的参与到节目中去。众所周知,本地新闻的最大特点往往就是生活接近化,因此能极大的引起女性的关注度,从上述(1)就可了解。

不同于电视新闻的传统做法,“晚间新闻报道”在播报语言上的这些变化,体现出了传播主体对自身角色符合实际的把握:传媒对受众从来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通过与观众的互动真正完成传播的过程。当面对女性观众时,这种互动更是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号召力。

(3)精致与灵气的栏目设计

女性对美有一种天性的.喜爱。而美在新闻栏目的体现自然不同于娱乐节目,新闻节目不需要华丽的节目包装,不需要鲜艳的颜色或者耀眼的灯光,它更多的需要有栏目的精心设计来使观众既能获得信息,又能有美的感受。而“晚间新闻报道”在栏目设计上也是颇具匠心。

首先是板块的划分,既疏密有间,又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片花和广告不仅起到内容上的隔断作用,还让观众得到休息和注意力的过渡,有利于整个节目的节奏调整。开场白之后的“新闻提要”,其特色就在于“小画面+标题+解说/同期声”的包装模式,既简洁明了又有大信息量,既预告了当天的主要内容,其本身也制作得非常精致。

其次是编排。就整档新闻的编排来讲,“晚间新闻报道”将国内和国际的重大时政性信息都集中在小板块“今日新闻榜”中,力求在相对有限的节目时段内,既体现出传播的重点,让自己的“绝活”和精彩的地方充分展现,又尽可能的扩大了信息面。

(4)多角度报道,增强新闻可信性

“晚间新闻报道”的《多媒体聚焦》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每期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展现其他媒体(主要是报纸)的相关报道与论述。并且对于一件事情,往往分为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我们知道“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双方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从而能使受众更好地接受媒介的观点,塑造该媒体节目的公信力。

总体来看,“晚间新闻报道”手法灵活、方式多样、流畅解说、画面醒目、恰到好处的使用字幕和音乐,构成了一个比较精致而极具美感的电视语言氛围,毫无疑问会极好地吸引女性观众。当然,以上为“晚间新闻报道”之所以相比别的新闻节目而更吸引女性的原因,事实上,其上所述原因亦为吸引男性观众的因素,只是男性观众对于新闻节目一般有较高的收视率,因而此处我主要从女性角度分析。

二、缺陷分析及改版建议

1、虽然从多角度阐述问题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但是如果具体考虑到收视观众的需求,则这种多角度的陈述事实上是值得推敲的。

其一从受众的性别来看。一般来说,对男性而言,家是在时空上远离工作的地点,是休憩之地;对女性而言,家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家里的丈夫和孩子持续的需要情感和物质上的关爱。因此大多数女性观众习惯于边看电视、边评论,抓住机会与家人沟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内容,尤其是本地新闻,往往只是女性的一个借以与家人沟通的手段。而设置过多的评论,则会限制女性自发的评论,无形中会使女性的沟通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在别的节目满足这种需求时,就会使其节目失去吸引力。

其二是从受众的职业构成来看。由于22:30的观众多为上班一族、商务人士,他们希望在一天繁忙工作之后能在休息前了解当天大事和国内外最新消息,因此该节目的节奏应该快。但是这种多解读的阐述必定会使节目节奏慢,有拖沓之感。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最好取消该板块。

2、由于“晚间新闻报道”在每晚22:30播出,这样的播出时间决定了该节目有时间对当天的国内外大事进行整合梳理,从而满足上述中受众的需要。因此,最好加大综合新闻的报道,使“晚间新闻报道”从纯民生新闻改为国内外新闻兼顾的综合性新闻节目比较好。

3、由于该栏目的女性收视率较高,其广告就可以以女性消费者为目标。比如日用品类、化妆品类广告是首选。但是,要意识到,对女性的购买冲动影响最大的不是广告,甚至可以说广告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广告形式。比如最能引导女性消费的往往是商品的口碑和亲朋好友的宣传,如何利用这一点做好广告,需要我们的思考。

4、“晚间新闻报道”作为北京电视台黄金时间的一档栏目,其改版不能脱离电视台的整体要求。作为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出“1+1>2”的效果,其改版也应该更多的与其前后节目配合。据调查显示,在11点之后看电视的观众多为男性,且多为“白领”。可以说一部分人士对新闻的了解不会局限于仅仅知道,他们也会想知道对于某件新闻事件的权威阐释。为了弥补“异质间隙”,形成节目的连续性,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我认为应该在“晚间新闻报道”结束后可以加一档新闻分析类栏目。而且,“晚间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最好与此节目构成一定的连续性。

三、分析补充

我以上进行的分析,其立论出发点都在于课件中引用的数据。但是,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组数据进行评估。首先,对男女观众的调查方式是什么?著名学者莫利在《Family TelevisionCulture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中提到:让丈夫和妻子讲出观看偏好的方式,从回答内容来看,他们的答案是受社会期许的角色误导的:事实上,在家中,被访者会按照家庭的角色来回答问题,因而出现刻板化的误导形式。但访谈时,与夫妻分别谈话,他们就不会这么坚持这样一来,又导致了偏向传统的社会性别刻板化的误导形式。通过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即该调查数据得出的女性甚至更偏向改节目是否是女性真实的内心想法?在采取调查方式的时候,采取的是什么手段?因为从上可以得知,不同的调查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性别不是以阐释男人和女人的节目偏好,事实上,是节目偏好建构了一个特定且合适的社会性别化了的身份,而这就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加以证明。

但是,我在这里仍然采用这一数据的原因是什么呢?仍按莫利的说法:受访者更注意在家中其他成员面前维持她们适当的社会性别身份。我们可以推开来看,不论是家庭角色的期待还是社会性别角色期待,都已内化成女性对自身的角色期待,这种期待已经在女性不知觉的情况下设置了女性对节目的选择。也就是说不管女性自身是不是真的喜欢该节目,但她们一定会选择该节目,所以,我们需要对节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版,力图使其能真正唤起女性的观看愉悦。

参考文献:

1、竞争性收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路径,来源于网络。

2、电视新闻传播的市民化趋势:以北京电视台_晚间新闻报道_为例,毕根辉、曹志华,中国电视2000年第4期。

3、愈快乐,愈shopping,女性消费心理透析,刁俊源,关注中国消费环境/夏娃之歌关注女性消费者(一)。

4、北京居民电视新闻类节目收视情况及收视意愿调查分析报告,喻国明,2000年。

5、女性主义媒介研究,Lvan Zoonen著,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Tags:改版 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