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文学

犹记儿时牺汤香经典散文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3.25W

转眼又到伏天。那天与朋友们说起记忆中最好吃的食物,我便不由地想起儿时的牺汤来。

犹记儿时牺汤香经典散文

我记得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每年小麦收割、凉晒、归仓,小庄稼抢种后,差不多也就进入了伏天,农田的活计相当较少。这时候,村里擅长杀砍的人(指屠夫)便吆喝一些平日里管事的、好吃的,挨门逐户地张罗左邻右舍登记闹牺汤。各家各户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人员多少登记份数。有人家要便登记两三份,大部分人家则是登记一份,一为解解馋、二是相互给个面子,且不能让别人看低了自己。而小孩则不管这些,一听说登记牺汤,便高兴的手舞足蹈、奔走相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家登记了牺汤。

牺汤其实就是全羊汤。就是把羊肉、羊头、羊脸、羊骨架以及肝、脾、肾、肺、血一锅煮。肉熟汤浓后,把肉捞出。然后调好汤,肉切片,加热后即可食用,调味品为盐、胡椒、辣椒面等,吃的时候加入香菜。

伏天里喝牺汤是太原南郊及周边一带流传很久的习俗。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伏天里喝牺汤,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于是人们便流下了许多传说,如祈雨说、抑瘟疫说、治蝗虫说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其实都是为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这一习俗找到一种佐证而已。

或许这一习俗和祭祀有关。比如各家各户分到的是熟肉、肉汤,而不是生肉,就一定是祭祀后分食供品而流传下来的。但我总觉得流传这么久远,一定还有其民间的因素在里面。也许在当时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以普通人家一家一户的.能力宰杀一只羊食用无疑于天方夜谭。而且从过年后,庄户人家饭碗中见荤腥的时间几乎没有(清明、端午的主要食物均是素食)。劳作了半年的人们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些荤腥来补充营养和体力的,而祭祀供品分食的习惯正好与民间需求契合,于是便产生了这一独特的习俗。

各家各户登记完毕、收妥钱后,这些管事的便根据登记的份数来掂量羊的大小,然后从养羊的人家中挑选重量合适的羯羊,最后定好日子、地点逐户通知大家。

到那天,小伙伴们便都早早地结伴来到队部的场子上。大家围拢在周围,看着一只活生生的羊被宰杀、放血、剥皮、切割。年纪稍大点的小伙伴,便过去帮忙递个盆子盛血、拿个勾子挂肉。

那边架着的大锅早已烧着开水,就等这边切割、清洗妥当。待所有的肉、骨架、内脏都下锅后,便没有了看头。小伙伴们便在周围玩耍、等待着羊肉出锅;有心计的便跑回家拿上盆、碗准备排队领肉。

待肉的香味从锅里四溢的时候,小伙伴们便不再玩耍,而是规规矩矩地排起长队,在盼望和焦急中等待家里的大人拿来盛肉和汤的器皿。

功夫不大,肉便熟了。那一块块不规则的、微微泛红的、尚冒着热气、滴着汤水的肉块放在案板上,惹得小伙伴们叽叽喳喳指点个不停。锅里的汤也早已泛起了一层油白,不甘寂寞地散发着香味。管事的这边在切肉、分肉;排队的那边则眼巴巴地瞅着,不时还咽下几口唾沫,个子小的还要跑到前边去张望几眼,然后回来把看到的情形诉说一番。有些平日里就调皮的孩子会突然地跑过去从案板上抓一小块塞嘴里解馋,引来管事的一阵漫骂和小伙伴们的一通谴责。

各个部位的肉切完后,是要混在一起分的,以保证其公平性。开始分肉了,小伙伴们便又都兴奋起来,帮着大人端肉端汤,完全没有了平时的那种见活计就躲的心态。

案板上的肉逐渐地少了,锅中的肉汤也快见底。这时候,小伙伴们都咽着唾沫,乐呵呵地跟在大人身后往家走,期待一顿久违了的荤宴。

分到牺汤的各家各户吃法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吃干饭、有的是喝汤饭,配上添白,节省一点的人家的要分开两三顿吃。反正一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锅台前都散发诱人的羊肉香味,小孩子们这几天也变得特别能吃,而且也格外地听话起来,仿佛一顿牺汤让他们都懂事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