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文学

《迟到的间隔年》的读书笔记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1.01W

文学,是一门形象的艺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构建每个人不同的精神世界。或是淡雅幽静,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平实无奇,每种类型的作品,每个不同的作家,其文风亦是不同。读过中外名著,读过历史散文,也读过武侠、言情,阅读,是一种说不尽的享受。曾经揪心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曾经沉迷于侠肝义胆的武侠江湖,常常为各类小说的情节而弄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很久以来都只以为,阅读肯定不可避免的是内心被激起的涟漪。后来,遇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一方面,它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介绍出来,推动这种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另一方面,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不同于对任何一部小说的投入与痴迷,更多的,它像是一部散文,却是一部有故事连续性的散文,你读着它,是旁观别人的旅程,却从中了解到很多在我们身边接触不到甚至想象不到的东西,同时,它仿佛有一种“草根”传奇色彩,让人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名字叫《迟到的间隔年》,一本一经出版,就受到无数读者特别是喜欢旅行的朋友喜爱的作品。

《迟到的间隔年》的读书笔记

间隔年(Gap Year):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在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在中国,还只是在起步阶段。2009年,由孙东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首次把“间隔年”这个概念介绍给了国内青年人。

“看客”而不必入戏

我对各类风格的文学作品有一种惯有的兴趣,偶尔读些小说、散文,当然有很多内涵深刻,但也有肤浅之作,例如现在各方网络作家趋之若鹜的“滥言情”一类看过一两部就感觉反感的速成小说。自己终不会成为专业学术研究者,但阅读作为一种爱好,我每类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涉猎,就像交友,从不会有太多“有个性”择友标准,各类人群均有接触,通过这样的“窗口”看生活、悟人生。第一次无意中了解到这本书,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不过真正阅读,却是大概半年之后的事。或许是因为之前看的书太过于繁杂,导致感觉神经渐趋麻木、视觉审美疲劳。阅读《迟到的'间隔年》,是为了寻找另外一种阅读冲击,感受一种新的阅读心态,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也没有什么忘我的揪心入戏。

可能,用“看客”一词来形容自己阅读时的心境还是比较适合的。《迟到的间隔年》,确切地讲,这是一部旅游随笔,情节上不会一波三折,也不会故意虚张声势;语言上不会高雅优美,也不会流俗不堪。仅仅是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作者一路所见所闻所想,读起来就是看着别人在路上旅行,无关于自己,或许有些许的关注,却没有太多的牵念。就像是“看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一般随意,每天看一些,不会有夜不能寐一定要通宵将其看完的冲动,也不会有读过之后愤世嫉俗或者内心压抑的感受。

“看客”,在此仅取其字面释义,不代表麻木与冷漠,仅指一种平静心态,这种感受,来自于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看着别人轻轻走在旅游的路上,随同感受异域世界的精彩。这种角色,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享受”。

关于闯世界的梦想

关于《迟到的间隔年》这样的一本书,或多或少会带给很多年轻人一些共鸣,从作者“间隔年”旅程的想法萌发直到付诸行动的过程,其实是实现自己孩童时代闯世界梦想的争取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旅行的梦想,这样的梦想,从小扎根,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总有着那么的一种悸动,仿佛与生俱来,确实存在却又极少外露。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有人实现了自己一定意义上的“旅行”梦想,也有人的梦想沉睡于生活的琐碎之中,偶尔醒来,或许又为无奈所压制。

《迟到的间隔年》,作者的出发,便始于这样一种扎根内心深处的悸动。 “当初为何出来?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能说是一种冥冥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挑逗着我的神经,是上帝,还是我自己骨子里头的不安份?”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因为年轻,所以有选择挑战的资本,于是我们不安于现有生活的成型化、模式化,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有出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的冲动。《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1日,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她现在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作者说:“当初我离开广州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挂着一个‘间隔年’的名字,因为我还年轻,有精力,有激情,为了青春无悔,为了人生无憾。” 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一次长途旅行,让自己在旅途中观看世界,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样的一个举动,无关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无关吸引世人目光的炒作,只是一次圆梦的过程,圆一个天真的关于“闯世界”的任性想法。

文学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将很多人不能实现的梦想通过文字再现出来,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去感受自己内心曾有的热血。往往这样的作品,才会得到共鸣者的喜欢与推崇。《迟到的间隔年》,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我们或者丢失很久,或者长期压抑的“闯世界”的梦想,品读该作品,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物理上的位移,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再现过程。

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们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看到和自己类似或是熟悉的东西,就会比较感兴趣。相信很多看过《迟到的间隔年》的人,都会在回味中,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同时,像是在感悟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甚至于得到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觉得这本书不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一些经历以及心路历程跟自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放开待遇还不错的工作,选择到异域旅行,要接受的是完全不了解的新生活,或许会有各样的麻烦甚至危险,不过当时脑子里除了自己“间隔年”旅行的执着以外,其他的似乎想的并不多。我想起自己当初高考结束后,不顾家长的各种暗示性的“反对”,很坚决的把志愿填到外省,离家越远越是想去,满心希望可以到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陌生地方,感受新的文化洗礼,挑战适应环境的刺激。是的,有这样的一些成分,靠着年轻的冲动与任性,想做的事,就试着去说服一切可能存在的阻力,实施自己不为太多人所理解的想法。

“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独特的经历往往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很多东西。孙东纯花了十三个月的时间,周游于几个国度,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一种文化走到另一种文化,接受不同的文明的洗礼,感受着文化冲击的过程。途中,和许许多多各国各类的人打交道,当然,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挚友情,收获了纯美爱情。一路走着,虽说是没少遇到麻烦,但收获却一定才是主题。想到我们的各种人生经历,总会不预期地和很多人相遇,他们帮助过我们,给过我们感动,又或许让我们明白各种道理,这些人,遇见了,是缘分,只是这样的缘分也有一个精确的期限,期限到了,曾经的朋友,可能就没有了再见的机会。旅途上遇到的,很多就是这样的朋友;除了旅途,还有很多其他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曾经和我们一起共事过的、合拍的人,也许会在哪一天和我们分开,以后可以保持联系,却没有了再见的机会。读孙东纯的旅行之路,经历的各种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会找到原型,因此,便会有相类似的体会,仿佛这一路不寻常的旅程,有自己的一些影子。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个“间隔年”概念的旅游梦想,无论你是否曾经出游,亦或所到之处是国内还是海外。年轻的时候,总会不想浪费青春的资本,周游世界,四处闯闯。喜欢旅游,喜欢挑战,喜欢刺激,不妨读读《迟到的间隔年》,一段不常见的旅程,一点真切的感受,这是一部引领性的作品。喜欢阅读,钟情文字,追求新奇,亦不妨读读《迟到的间隔年》,一些平实的文字,一段真实的故事,这亦是一部创新性的作品。自由是旅者的国度,追求心中的最渴望,选择在异国他乡寻找文明的轨迹,逐梦之路,和谐宁静。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自己的“间隔年”之旅,亦不是所有的“间隔年”都能坚持到最后,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向往的,是寻找一种心境,或许宁静,或许感悟,亦或许淡薄,以另一种更合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让生命的重负得到释放。这就是《迟到的间隔年》给我们带来的,以平实的文字,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休憩,用一种独特的态度去影响周围的人,通过一种文化的体验、探究,诠释了旅行的另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