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江汉》原文赏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82W
《江汉》原文赏析1

【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江汉》原文赏析

【出处】唐·杜甫《江汉》。

【意思】意为晚年依然壮心不已,飒飒秋风中并无悲愁意,反倒觉得病体得以复苏。“落日”,喻指暮年。

【诗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出处】唐·杜甫《江汉》。

【意思】自古以来留养老马,不一定 要它长途驮运,可用它来带路。

【意思2】存:留着;仍然养着。老马:诗人自比。取长途:用它长途驰骋的 脚力。

此联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留养老马的人,不是指望它去负 重致远(而是依靠他的生活经验和远见卓识)。后用来比喻很多老 人,人虽年迈,但仍有智慧才能可为人所用;也用来为有才智的老 人表达仍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心愿;更用来肯定或赞扬一批老 有所为的人。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发挥年老的 动物或人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智慧和经 验,而不是靠其体力。[例]杜甫在《江 汉》一诗中说的很有道理:“古来存老 马,不必取长途”。如果以为只有千青 壮年干的工作,或者始终在第一线上, 才算得“志在千里”,那实在是不足以言 诗了。(张聿温《重读〈龟虽寿〉》)

  【全诗】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鉴赏】诗人以 “落 日”喻暮年,以 “老马” 比自己,言自己虽处暮年,但“心犹壮”。面 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有好转。自古以来尊崇老 马,不是取它能长途跋涉,而是用它的智慧。我同老马一样,对国家还 是有用的。此时诗人虽身处逆境,穷滞江汉,但孤忠仍在,壮心犹存。 诗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顽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当 然也流露了不及老马的怨愤。

  【赏析】

诗歌的颈联和尾联,一反前四句的沉痛和悲凉,更弦易调,异军突起,奏出了高亢昂扬的旋律:“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两句,均采用句内反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不甘寂寞、老当益壮的情怀。尽管自己已到暮年,犹如西下的落日,但自己壮志犹存,决不愿从此消沉;尽管自己恶疾缠身,犹如秋风之中的枯树,但自己却要顽强地奋斗下去,重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这里,“落日”与“心犹壮”、“秋风”与“病欲苏”,都构成了鲜明的反衬,其意都是以前者反衬后者、突出后者。尾联借用《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典故,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存恤和爱抚老马,这并非是因为老马还能长途奔驰,而是由于它有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这就清楚地表明:诗人尽管已经年老,但他还盼望着能有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国效劳的机会。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第三年冬天便与世长辞了,但是,他在迟暮之年仍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穷秋潦倒中仍不忘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却长留人间,给人们以教育和激励。

从感情脉络的发展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之间是一种艺术陡转,但这种陡转却显得十分自然和圆合。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前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而不消沉,悲愤而不悲观,为后四句感情的升腾预设了坚实的基础。前四句在发表感慨的同时,读者也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乾坤”(即天地之间)作为自己立身的背景,与蓝天共存,与明月同伴,具有一种无比阔大的胸襟和高远的眼界。象这样伟大的历史巨人,自然不会见落日而消沉,临秋风而垂泪,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因此,当颈联转奏出昂扬的旋律时,丝毫不给人以突兀脱节之感。这是诗人高尚的人品所致,也是诗人成熟的艺术所致。

《江汉》原文赏析2

诗经: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首句当作“滔滔”,下句当作“浮浮”。浮浮:众强的样子。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

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

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

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

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

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

“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

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

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

“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

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

秉告文德昭着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

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

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赏析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誓师

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江汉》原文赏析3

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江汉》原文赏析4

原文: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诗词赏析:

《江汉》一诗,《毛诗序》以为尹吉甫所作。今人以其无据多不相信。细读诗文,实为召伯虎所作。其第一章诗人自称“我”,为第一人称手法写成;而第三章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说到周王之命,又自称“召虎”。第四、五、六章也有“王命召虎”、“虎拜稽首”等语。一般如果自称为“我”,而同周天子联系起来则称“召虎”、“虎”,则可以肯定作者为召伯虎。此诗同传世的周代青铜器召伯虎簋上的铭文一样,都是记叙召伯虎平淮夷归来周王赏赐之事。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江汉》原文赏析5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