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读后感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01W

自然科教版教材的试验已进入三年级,历时两年多的低年级教学使我深深感到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其关键在于怎样利用孩子的自然好奇心和培养他们的学习持久性。《人是怎样学习的》一书为我们自然教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启示和体会。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读后感

一、 使儿童对任务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儿童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必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例如在一年级下《磁铁游戏》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我设计了反复玩磁铁小车的环节,第一次玩小车观察现象,小车互相靠近会怎么样;第二次玩小车发现问题,有时小车互相推开,有时互相吸引;第三次探究规律,小车互相吸引或推斥与磁铁有什么关系。由于这三次活动都以玩为主基调,所以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能始终全神贯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样在这节课中,作为拓展部分我开展了把磁圈叠高的游戏,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用学会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该说这个环节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能充分开动脑筋,为完成有兴趣的目标全心投入。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以“玩”为主的游戏活动,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同样一句话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在二年级上《小水轮》一课中,当学生装配完小水轮后,教师一般的提问是“你准备怎样让小水轮动起来?”在这里,我作了一下处理,对学生提出“你打算怎样玩小水轮?”的要求,一句话的改变,顿时使学生兴致勃勃,用手拨、用嘴吹、用垫板扇、用水冲等多种方法都出现了,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学生的热情非常高,而这股热情促使他们想出更多的办法。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一些“玩一下”、“怎么玩”之类的语言,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探究兴趣。

在低年级教学中,要使学生对任务有兴趣,那目标应该明确,每一次目标要求不要过高,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同样是《磁铁游戏》一课,每一次玩小车我都提出了明确且难度不大的目标,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随后逐步提高要求,而学生在前一次成功的基础上能够维持兴趣,始终保持注意力。

二、 简化和明确任务,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活动往往是个丝丝入扣的过程,而低年级学生却缺乏这种严密的思维,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简化过程,维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中的对比实验,有些实验控制的变量比较多,如果都要学生进行控制,他们经常出现厌烦情绪。例如在《小水轮》教学中,对比各种角度插入的叶片,比较哪种在水的冲击下转得最快,其中牵涉的变量包括水的高度、冲击叶片的位置、冲下的水量、叶片安插角度等。针对教学目标,在此课中,我固定了每组的水流高度和水量,统一了出水口的大小,并在叶片上画出冲击点的标记,而学生所要控制的变量仅仅是叶片安插角度,当然,为什么老师要固定一些变量在课中也请学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简化了实验步骤,使学生能较容易的控制余下的变量,并从观察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另外时间因素对于活动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都会提出时间要求,但经常事与愿违,学生在规定时间结束后仍未完成任务。前些日子听了裘锦秋实验学校陈亮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水和沙的温度变化》,陈老师在任务布置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把计时的秒表放大,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看到时间的变化,自觉地把时间和活动联系在一起,结果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使下一步的交流汇报得以顺利进行。受这节课的启发,我在执教《小水轮》时,也同样出示了秒表,使学生装配小水轮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 激发儿童的动机和确定活动的方向,维持儿童对目标的追求

低年级的长期科学活动一般是多次的、长期的观察。例如观察一段时间的天气、气温变化并寻找规律,饲养小动物并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等等。低年级学生在长期观察中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这也令教师困惑和为难。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规定学生完成任务,虽然可以达成目标,但学生所有的活动是在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造成敷衍了事,并视之为一种负担,对此我尝试了几种策略。

首先是创设良好的观察氛围,帮助他们尽量简单的完成任务。比如在天气观测中,我在教室中安放了温度表等观察器具,并请学生把记录表留在学校,使长期观察能在学校中利用短短的课余时间就能完成。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中,也把这些动物安置在教室里,并请小组轮流喂食换水等,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观察记录。在这期间,小组合作也很重要,小组间的互相提醒能帮助同学更好的完成任务。

其次是经常的课堂交流和适当的评价。在长期观察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小组间的交流,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哪些小组做的'比较好,好在哪里,一方面能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也利用学生们不断修正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最后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长期观察中。在期间,我经常在课间到教室中走走,看看学生饲养的小动物,拿起温度表观察一下等,教师的亲自参与使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使他们感到教师很关注长期观察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观察,他们长期观察的情况要比以前采用强制手段要好得多,认真投入地观察记录也使最后的交流汇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标示出儿童所采用的与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的差异的关键特征

在接受一个任务前,学生会对其过程产生自己的假设,由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差异,有的学生所作的假设与实际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标示出他们所采用的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的差异的关键特征可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我曾经听过本校李卫老师上的一堂二年级上的《搭纸桥》,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哪个小朋友搭出的纸桥承重本领大,实质是探究哪种形状的结构承重本领大。如果此时任学生搭的话,那结果呈现的可能是各种各样形状的结构,与“桥”差之千里。李老师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讨论桥的功能,车辆和行人能够通过,如果只是形状各异的结构,那么就失去了桥的功能。在这种充分的讨论下,学生意识到要在上面铺设桥面,即用一张狭长的纸覆盖结构,这样不仅有了桥的功能,也解决了承重实验的接触面问题。从实践中可知,学生的想象和假设有时不够全面或脱离现实,教师必须让学生认知与理想解决方法的关键特征,才能帮助他们以更科学的方法加以思考、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不能把理想的解决方法在学生活动前完全地呈现出来,如果这样,科学探究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模仿,那对于学生将没有太大意义。正如上例,如果李老师一上来就出示桥面,学生立刻会知道该怎么做,但他们的意识中是“老师要我这么做的”,而不会出现“这是桥的功能”或“承重接触面问题”的思考,这样明显是一种教学上的失败。所以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成功教学方法的把握。

五、 控制好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挫折和风险

科学探究是个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生的兴趣必然大打折扣,这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例如在三年级上的《简单电路》教学中,第二课时连接最简单电路学生们都能成功,兴趣盎然,但到了第三课时进行串联和并联电路连接时,情况却并非那么乐观。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克服挫折就尤为重要。我欣赏爱迪生的一句话,当他经过数万次实验发明电灯后,开玩笑地说:“至少我知道了9999种不能使电灯发亮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们寻找交流了失败原因后,我积极地鼓励他们“这些同学的连接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让大家知道了怎样的连接是不行的,我们一样表示感谢。”在掌声中,每个人又开始了兴致勃勃地实验,结果所有小组都克服了困难,把电路连接成功。

在低年级教学中,安全因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伤害,可能会对科学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前针对有危险的内容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原新凌小学刘勤老师执教的一年级《食品加热的变化》。让一年级学生使用酒精灯?这无疑让每位教师顾虑重重。刘老师针对其中的危险性设计了一种加热工具,把一个剪开口的易拉罐倒置在燃烧的蜡烛上,由于易拉罐传热快,所以蜡烛微弱的热量也能把易拉罐底部的食品迅速加热,精心的设计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保证了一年级学生的安全。在这个事例中,我深深感到一个自然教师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和为学生着想的品质。

六、 展示所要从事的行为的理想模式

就我看来,这个过程可以在学生活动结束之后,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正确理想的方法,更要使他们树立方案可以不断完善提高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这个过程也可以拆分在学生的活动进程中,最理想的是抓住部分学生的闪光点去引导其他学生不断接近理想方法。例如我曾经上过一堂科学潜能开发课《吊臂》,让学生用橡皮泥、牙签、麦管等制作一个底座,并在底座上连接一个可无限延伸的结构。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巡视,有的在底座上加设斜撑使延伸角度上翘,我立刻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这与理想方案非常接近,结果使很多小组都成绩上升。并且大多小组能继续完善方案,在连续介绍学生的成功之处后,全班的延伸长度比开始阶段增加了几倍。

当然,对本条建议我是存在疑问的。我很赞赏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所采用的方法,针对一个主题,各参赛队各自设计解决方案,最后得冠军的也未必是最理想方案,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理想方案的渴求无疑是巨大的成功。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理想方案,只适合于一些已知规律的认识,而我们的探究问题往往并非一个正确答案,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闪光点才是最大的收获。

《人是怎样学习的》一书内容丰富而深刻,从中我体会和学习了不少东西,以上只是我针对一方面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提高自己。

Tags:读后感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