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通用42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56W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通用42篇)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是由美国戴安娜·罗曼斯和卡伦·科尔伯格撰写的一本书,是一本幽默主义者的快乐手册,它寓教于乐,行文幽默,因此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快乐教学指南。此书所讲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每当翻开这本书一书,我的心中就有一种期待:如何才能成为欢笑教师?因为,我自觉自己是严肃多于活泼,课堂也许缺失活泼与欢笑。

我也发现最大的乐趣在于,当我通读此书之后,将作者的技巧用于课堂教学,我会发现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在欢笑中愉快学习。

每一位老师都清楚,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孕育在教师的头脑中——组织、修改教学进度;制定行政决策;设计教案。教育的艺术性则扎根与教师的心灵中——以身作则;关照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倡导高质教学。它呼唤游戏——帮助你发觉自身的幽默潜能——不仅仅是在周末或假期,而是在你日常的教学中,因为那是你拥有绝对影响力和权威的时段

我读了这本书,想到的是:今后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创造力、积极性、好奇和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这些技巧进行了充分的修改和补充,把快乐教育真正地落实在教育之中,让学生迷恋上课,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由于缺乏幽默感和快乐所带来的痛苦,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并带来实际成果,成为一名欢笑教师。不光能创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你会带给学生们一生的快乐与智慧。

另外,书中还具体介绍了许多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快乐策略”和调节自身和学生心情的“小偏方”,虽然有些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全适合在我们的课堂上使用,但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及“取其精华”的行动指南,相信,它会真正带给我们教育者心灵上的启迪,并努力着和孩子们共同发掘学习的快乐的!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

直到现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树立在师范学校楼上的字的影像仍清楚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有些懵懵懂懂,不太明白怎样做才是身正为范,是不是自己努力做一个好老师呢?踏上讲台成为老师,每天和七八岁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是踏上的工作激情被倦怠感逐渐取代的时候,才逐渐明白了“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

记得二年级时孩子们自己整队要去上体育课,小班委一边整队一边大声说:“谁灾站不好就不要去上了。”我一听愣住了,那口气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我。没想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像之深刻。事后我多次反思,该怎样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家长们把这些宝贝们交到我的手里,我将还给他们一个怎样的孩子?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子效仿的对象,许多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次训斥,一个手势,一句口头禅……被学生牢牢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悄悄的在我们身后模仿。所以,一定要在学生面前谨言谨行,将正直、善良、勤奋、乐观……的身影留给学生,一定不能播撒“杂草”的种子。就像郑老师说的:“昂首向优秀迈进吧,你身后的孩子们一定能看得到,并悄悄地尾随。”

像我们学校的工作节奏比较快,工作时间长,繁琐的小事情多,老师们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有时候烦躁,该怎样处理呢?

郑老师提到了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好习惯》一书中,将高效能的人的习惯概括为:积极主动、以终为统、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等。这样看来,高效源自于积极主动,高效产生高能,高效是一种节约。

我感受特别多,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首先要改变思想,因为环境不能变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其次做事要统筹安排、心中有数、高效完成;还有管理自己的情绪,冷处理或暂时转移。努力让快乐和幸福伴随在工作左右。如果我们这样处理事情,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态度将会影响身边的学生。俗话说,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一群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很重要。

身正为范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意义远比我们用眼看到的还要深,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做到。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随时随地和他人沟通;作为老师,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自己也认识到沟通是门大学问,正在积极努力的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自己觉得有时候的沟通较顺畅,有时的沟通不够有效,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郑老师在本书的第五章《善于沟通,丰盈为人为师的智慧》中专门进行了阐述,如醍醐灌顶,让我找到了些许沟通的窍门,自己会慢慢在沟通中加以运用。

首先要进行水平状沟通。“蹲下来看学生”是很多年前就提出的口号,也就是要求我们和学生在内容和角色上进行对等的`交流,这样的沟通才会顺畅,没有障碍。我们当了很多年的老师总是把师道尊严放在心中,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面对学生,这就令自己站在学生触摸不到的高处,他自然不愿意吐露内心真实的语言,我们自以为可以掌控他们,实则没有触摸到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沟通自然是低效的。

其次,沟通时学会倾听。“倾听”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这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比我们自己表达更有教育实效。课堂上,我们提醒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口语交际时,提醒学生倾听的注意事项。所以,与人沟通时,先关注自己的嘴巴,竖起耳朵听,特别是面对学生,用心倾听,来了解学生的心声。

还有,信任是沟通的坚强后盾。信任就是一种爱,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力量,信任学生比要我们做什么更重要。同时,信任不是对学生放任,而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努力去信任学生吧,这是我们沟通的坚强后盾。

最后,沟通需要运用智慧。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有着灵动智慧的生命,每个人的小脑袋瓜里充满了让你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他们沟通时需要谨慎行事,有时需要我们逞强,有时需要我们示弱,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狂风暴雨……

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多一些欣赏和聆听,沟通一定会更加有效、顺畅。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4

从教以来,接触新课程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虽然教材基本知识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备课就总是想到不够新颖吧?

通过学习《教师成长》,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

总的来说,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是具体的'课堂操作能力,个人基本素养等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5

在读书活动中,有幸读到罗老师的《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一书,罗老师的语言平易近人,文笔通俗易懂,通过一篇篇的小文章来描述我们身边的事例,让我们学到了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具备的六大素养。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是素养一里的《人是被逼出来的》。

为了赶写一篇论文,你有通宵达旦的痛苦经历吗?为了备好一节公开课,磨好一节示范课,你有拒绝手机诱惑,强迫自己苦苦钻研的经历吗?为了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你有过一年半载拒绝参与娱乐活动的经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就是我们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的吗?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做学生思想工作、参加教研活动等等,也许已经疲惫不堪,也许已经筋疲力尽。但如果不逼自己再挤出点时间,你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论文吗?如果不逼自己反复的`研课、磨课,你能上出一节让大家公认的优秀示范课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情趣、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故步自封,顺其自然,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是对自己的一种溺爱、一种顺从;突破自己,尽其当然,则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一种逼迫。

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躁,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穷则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6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一文,是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陶继新先生为姜堰市教育局赴山东教育科研考察团作的专题报告,多年前从网上看到,存于电脑硬盘中,为准备参加“读书”节目,而重新“发现”,细读之,感触颇多,暂先写几句于下。

该文以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授业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鱼龙混杂、一以当十、与狼共舞)、诵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阅读为主)、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思考与读书同行、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奇才问世的教育启示、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绍自己和他人的读书收获及经验。

强调了多读与背诵的重要性,给人很大的启发。

观照自己的.读书,确实缺少了丰厚的积累,在背诵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强项,还真不知道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无“天分”。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游戏、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会引起人事纠纷,就当娱乐吧。

多读几遍,应该会有所收获吧!

周国平:“一开始就要读好书,要读一流的书,二流三流的书不要读,这样就可以识别了。”

钱钟书说:“没读过书的人,因为不识字,所以被别人欺骗;读了书的人,因为认识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骗。”又说:“世界上没有读书的人,只有读自己的人。”

诚如是,读书要有选择,要把自己放入书中,浸入书中。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7

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学校为我们每个老师订购了刘良华老师著作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讲演录,这本书共有五讲,分别为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和人格智慧,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因为我认为管理智慧是一个老师应该必备的。

管路智慧分为三部分,民主管路、管路技巧和教师威信。

民主管路,什么叫民主?就是尊重学生。刘老师提供的一个案例,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很多老师做班主任,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流眼泪的时候,回到家里就开始看魏书生的书——看魏书生究竟是怎么跟学生交往的。民主管理的核心精神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辅助的办法是让学生帮老师,然后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教师是否有管理智慧,是否有管理的“大智慧”,就在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让学生“过民主生活”:让他的学生自己做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我说话有人听”的体验。

最后一点是教师威信,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我们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这就是刘老师所理解的教师的管理智慧,作一个总结: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教师要有一些管理技巧,教师要有威信。

该放手时就放手“,”老师不是保姆“,我们要学会”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片湛蓝的天空!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8

暑假里读完刘祥老师的《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使我感触很深,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书中刘老师提到能否成为理想教师,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精神,并无精准的定义,它不是一般人言说的责任与奉献,而是教师对自身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认同与追求,一切源自崇高的精神诉求,都必然建立在主体自己身心愉悦的前提条件下。我履职,我快乐;我奉献,我快乐;我牺牲,我快乐……只有感觉到快乐,崇高才有根基,精神才会久长。

教师的职业情感,依旧无法脱离教师自己价值认同的轨道。教师不是太阳,也不应该是蜡烛。教师首先是拥有情感需要的个体的人,然后才是专职教育人员。对教师而言,职业情感的核心,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师用自身的幸福去点燃学生的幸福,用自身的成就,去成就学生的人生。

教师的.职业智能,不但指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包含教师对自身、对学生、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的诸多理解。教师不只是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事教学,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追求从事教学。

从刘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快乐教育。快乐教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积蓄自己的智能储备、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一言以概之就是,用心感受生活,用爱点燃教育。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9

记得是一个周六,海门新教育研究那边派来吴勇主任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我们去听他的报告时同时发下来的管健刚的这本新作《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时边听报告边浏览了一下,发觉写得很精彩。

我感觉主要有两点:

第一作者管健刚老师是个很有能力的老师,体现在这本书里的是他的说服能力。他旁征博引,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成功的渴望,就是像憋在水里那种求生的欲望一样;又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就是怎样的坚持;又告诉老师们切合实际的成功的途径,就是记录。反正管老师的书语言简练,表达力强劲,如果他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相信也难不倒他。

第二点是管健刚老师非常的朴实。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但谁都怀疑真假,只不过哄哄耳朵罢了。真心的话有时糊弄不了耳朵,但却能打动人的`心。管健刚老师就属于后者。要想说服读者,管必须的做到是展示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哪一个成功之士的背后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泪,还有那坚持到都几乎不能坚持的无奈。而每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个中滋味,除了自己,无人能晓得。管却毫不避讳,把自己的失败经历一展无余。其中他说到多年后知道自己第一篇小作发表纯属偶然,是那个报刊剩了300字的空,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400字的,所以管的就成了凑版面的文章而问世,多么偶然而又多么必然,多么失败而又多么骄傲。开始我读到这个地方是还经常调侃,而过后却觉得没法再当做笑料了。所以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没有技巧,一个“真”就行!

管健刚老师的书看过好几本了,感觉最容易被打动,收获到很多,以后还得多看几遍。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0

从教三十年,每每想起刚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还是记忆犹新。当时,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学生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还大,当时很年轻,觉得教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虽然有很多名句警言歌功颂德老师,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类之类的,对于刚当上老师年轻的我来说统统无感,那时的我只是教课,想尽办法把知识点讲明白。

后来,人到中年,时代变了,生活也变了。教书已不再是一份工作,已变成职业了,教学倾注了我的心血,实现了我的使命,我上课不单单是只简单的讲知识点了,而是想办法将知识深入浅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孩子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当然,这些半大的孩子可不是乖乖就范的`洋娃娃,他们淘气、叛逆、一小部分不爱学习,我与他们斗智斗勇,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相爱相杀”。

再后来,我过了不惑之年,奔向知天命的年纪,我在讲台上也站了三十多年了,教书已经浸润了我大部分生活,我感觉它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与心跳共鸣了。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技空前发展,在新鲜事物上,学生已经可以当我的老师了,现在的我也与刚工作的我完全不同,现在的我更注重与孩子心灵的交流,做他们的好朋友,因材施教,上课方式也融入当前的流行语,让学生体会到讲台上不是喋喋不休的老学究,而是每天都有新鲜事儿告诉他们的好朋友。

教学生涯,虽然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欢乐,痛并快乐着。现在的我明白,当教师不仅仅是奉献,还很荣幸,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与我的每个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跟他们一起年轻着,快乐着,成长着!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1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更丰富。

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有思想,会使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保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目前,我们教师普遍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地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的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

我们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的超越,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对急功近利的抗拒。

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2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描述了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番。这本书记录的是30位教师借助网络成长、进步的真实故事,是真爱的堆砌。从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矫揉造作,一丝假大空的理论,有的都是每位老师成功、失败的真实再现,有的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交流、进步。

这本书中我读到三个关键词。草根。网络。勤奋。30位教师,大多来自一线。有的甚至来自最艰苦的'乡村。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网络唤醒专业意识,然后,又自觉地去实现专业化追求。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勤奋,实现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长成为一方优秀教师。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看这本书,每次阅读一个或两个老师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心去感悟,体会,很有收获!读这本书让我有种到处在放火的感觉。而这火苗一旦进入心里,是会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烧的。

其中朱国红教师的成长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朱国红,一个通过网络一炮打红的典型。没有羡慕她的“一炮打红”。打动我的,是她的这番话:“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没有开公开课的机会,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次次被领导安排所谓的滚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过了,从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认识了陶行知,了解了朱永新,读懂了李镇西......”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一个机缘成全,恐怕今天,我不会知道有个“朱国红”。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朱国红一定会在那里,她安身立命之地,继续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铺垫,也许和成长无关,但没有平时的铺垫,成长又将在哪里?”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不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吗?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3

人们常说,书是精神的食粮,书是人类的朋友。确实,它在成长路上必不可少。最近一直在拜读徐世贵老师的《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徐老师亲切的语言,经典的小故事,创新的小方法,无一不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感触良多。

人的.常态心理往往会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努力就应该有成功,有劳动就应该有收获,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没有一个人喜欢挫折失败,可是事情往往不会如自己所愿,不会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在要诀9——意志中就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关键是看教师报以什么态度和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法。前记中写道“意志品质强的教师最可能笑到最后”,事实上,有意志的人,会坚持不懈,微笑面对,因而才会见到彩虹,笑到最后。

在书中徐老师提出应对挫折、失败的方法:

一、战胜心理的失败,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经典的语言“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使七连成为钢七连,使懦弱的许三多成为坚强、勇敢的许三多,这靠得是战胜心理的失败;

二、反思,查找原因,面对失败、挫折要冷静,客观、仔细地查找原因,根据情况采取措施。而后也提出通过韬光养晦和闯信念观、寂寞观、困难关、非议观、自己观来减少和避免失败。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可贵之处就是做事有一股韧劲,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的专业成长路和人生的道路一样曲折漫长,挫折、失败是必须过的关卡,就如精心准备的教研课上“演砸”,这是青年教师最常见的挫折。此时的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而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微笑面对,及时反思总结。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不断去尝试和努力,乃至屡战屡败时,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一步步成长。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4

我这人先天愚笨,但较爱学习。但随着工作、成家、抚养孩子、操持家务这些事情的增多,读书离我渐渐远去了。近日由于身体不适,在家养病,有机会静下心来拜读《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成长》一文。

刚开始读觉得此文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之类的文章没什么区别。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第四方面“疏离浮躁”让我对此文有了一种新的看法。里面讲了淡泊名利的李秀伟、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长、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这些人尚且能静下心来读书,何况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呢?是的,像我这样整天被琐事缠身的人读书的时间确实很难有,但为什么不想办法挤呢?把每天发牢骚的.时间挤出来,把不满的情绪调整过来,不照样能读书吗?心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是保证读书的前提条件。读书,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味,能让人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态度。

读着读着心情逐渐明朗起来。陶记者介绍的读书方法条理清楚,而且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例子,很值得我学习。

1.诵读有方。就是既有诵,又有读。曾几何时,教学改革好像摒弃了死记硬背,作为我本人也不赞成让学生死记硬背,自己更不轻易背什么东西了。今天才知道背有多么重要,背能让你学习的东西植入你的思想,驶入你的心灵。

2.读教相长。刘振东、韩兴娥、于漪、苏静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无一不是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总是读着课本、教参、教案,以为那样就能教好学生,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总是平平常常。要想真正教好学生就得像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一样多读书,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还有读写结合、边读边思这两个读书方法陶记者也写得让我足够的信服。我想:我真的得读书了。就像陶记者所说的: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一种书香人生,唯有读书高,心灵才能净化,心境才能达到一种高层的境界。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5

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他们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二者的互相结合才能形成教师真正的力量。

新时代的教师也要从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都不是教育实践家。只凭借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也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内心的倾听者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中心活动是倾听,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倾听教材所蕴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使得教师能够完全的接纳学生,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内部的声音。

现代社会讯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一直在变,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特点,教师更不能停滞不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何不被这个时代淘汰,如何能更了解学生更贴近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自己成长。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社会学系、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学习。正式这样学习的过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师。教师的成熟都是通过自身认真工作,体味工作中积累得来的。

中考和高考正在不断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风暴不断向教师袭来。我们每一位教师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努力养成教师的自己修养,找到一线教师的尊严,获得教师的自己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习。教师要同时具备匠人和专家的双重属性,尽全力将工作做好,或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工作。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6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林金炎老师的《教师成长那些事》这本书,想想自己已经工作十一年了,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可是依然存在着很多困惑!选择读这本书,因为里面确实有很多东西吸引着自己,特别是看到书的目录时。

与其征服学生,不如“感谢”学生。从刚上岗时,我的态度是和学生做朋友,显然一学期下来,这样明显的感觉是不行的。开始转变态度,严肃,严厉,不笑,板着脸,这些词汇成了对付学生的办法。可是显然,这样的效果是不太好的'。我们总想着怎么去征服学生,认为只有学生怕你了,成绩一切都会有了,可是事实上却不完全是这样的,也许有时结果却恰恰相反。我就看到过这样的老师,她一直打压学生,学生表面上很怕他,甚至有的学生忍受不了她的冷言冷语,还选择了退学。可是这个老师在学生中的心目里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们私底下都不喜欢她!甚至和别的班的学生背后说她的坏话。或许这个老师已经知道这样的行为,或许她不在乎这样的想法。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在想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在哪?那其实不是我们学生给我们的吗,那这个老师呢?她就不应该有吗?其实我们身边很多老师走的是“亲民”路线,是用心去感动学生,这其实也是在感谢学生!我就一位这样的同事,她的理念就是“感恩”,“感谢”。在她的班级里,学生就好像是一家人,我记得那年他们班的班级口号是“xx是我家,永远都爱她”。身在这个家的每个人都要去爱护她,去感恩她,感谢她!这位老师还经常搞一些活动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所以真正成功的老师应该是让学生感动,感谢你,同时你也会因为学生的某些优点去感动,感谢!

用名人故事告诉学生:请缩小你的梦想。这也是我感慨比较多的!我们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多给学生拓宽点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多提供点机会来学习知识!

书中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读了这本书,对我的生活,工作,我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7

书中说:学生只有树立主人翁意识,才会对班级、对学校有责任感。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被学生所认同,就是看放学后学生的表现。倘若学生在放学后都是匆匆回家,没有丝毫在校园多做停留的意愿,那么,在我看来,学生对学校是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这是校方的失败。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玩耍的地方,因此,学生每天应该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才对。但让我很难理解的是,难得有学生在学校玩耍,老师却总是要催促他们赶紧回家,尽管时间还早。学生只有爱上学校,才会爱上学习。

我校是初中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五年来一直坚持,放学铃声一响,通校生得按班级举着班牌排队离校,为了维持学生离校的队伍校方还安排了门卫、校保安、值周领导、二位值周老师专门看管,一直看管到离学校约200米远的地方才解散队伍学生自由回家。这样一来,通校生一放学得排队离校,想在学校再玩一会儿都没有时间,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扫一下地也得跟着队伍回家了,换句话来说,通校生扫地都来不及,有些班级只好把晚放学的打扫卫生安排给住校了。

学校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特色,在一些学校门口移动摊点特多。学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让距离学校200米内没有了移动摊点。

学生每次排队离校心理是怎样想的呢?我想排队的学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认同的。大大的校门口,宽宽的马路,来往的'车辆又很少,遇到大热天、下雨天的还得让学生排队离校,队伍还要走的整整齐齐的,迟一点的要等上八九分钟,一天要等两次。我不知道我校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学校多数老师也一直反对这样的制度。也向学校反映了,但学校坚持要这样,老师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轮到自己值周一学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过去了。

面对曾老师的观点,我也很想学校取消了这样的制度,让学生在学校多玩耍,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8

开学初,学校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拿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起来。

管老师用生动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不管是哪一章节,管老师总能让我们看见如今困惑的自己以及经过何种方法变成如今的管建刚。这种种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可一操一作一性一,只要我们能坚持做下去,必定会有不俗的成就的。这或许就是教师成长的秘密吧!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中的.几句话: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这几句活给了我重大的启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自身的需求吗?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拼搏努力,不会寻找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等等借口。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他想到的也会是该如何克服苦难,做得更好,而不是打退堂鼓。学生也一样,如果是他主动要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他的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在疲乏时,在别人玩耍时,它能够始终坚持在学习上……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是我们主动要做的事情,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除了这点,本书还有很多地方让我豁然开朗:比如我们要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不能像野马一样,蝙蝠咬它一口,就能把它活活气死。又比如我们要学会拒绝没有必要的活动,拒绝没有必要的娱乐,拒绝没有必要的交往,因为有时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为重要。

总之,读了管老师的《教师成长的秘密》,我豁然开朗!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19

在我的新课改中《那一场关于考试的革命》让我的眼前一亮,现在人们的普遍观念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其实这是本末倒置,考试只不过是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一张试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名学生的真是知识水平。那么换种方式,换个角度,让学生自己查漏补缺。考试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有所收获,而不是用来一棍子打死学生的信心打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无法改变中考这个以考定终生的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在平时减轻学生的负担。由于学校过分强调成绩,使得学生也看重成绩而非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作业和练习,学生只在乎答案,不在乎过程的现象很多。因此要对学生灌输一个思想,答案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也重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尝试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知识是否掌握。例如:今天在课堂上,我放弃了让学生默写收上来批改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查漏补缺,用不同颜色的笔把错题订正过来后自己再多看看熟悉熟悉,达到牢记的目的。现在每天上午第五节课,我们也已经放弃了上大课的计划,而是出一些必考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做,做完面批并1对1讲评错误之处,或者也可以同学之间讨论讨论,达到做练习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朱晓群老师将考试的制度制度进行以人为本的改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做出改变,远比不要这么做,不允许那样做,如果做了你会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诸如此类的告诫要有用的多。正如老子说的“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强壮,想要废除,必先抬举,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就叫作虽然微妙而又显明,以柔克刚。)

让我们的教育更人性更温和地“以退为进”,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觉醒后自己教育,从而让我们的教育走向圆融和丰满。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0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矫揉造作和一丝假大空的理论,有的都是每位老师成功、失败的真实再现,有的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交流、进步的踏实足迹:朱国红老师经历“差点被家长哄下台”后奋起,终于“网络让她一炮打红”;张志愿老师的“心在守望中跳动”,那是老师的老师感动了老师,而后萌发的一粒心灵春芽。这一篇篇成长、教育的案例,分明是他们真情的流露,真爱的付出。

在同事眼中,我也曾是个不算“失败”的教育者,因为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尽管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可几年下来,几乎每届都有学生与我保持联系,这是一笔财富,我也对此感到欣慰。然而最近我却出现了思想波折:与学生交流交心,花去了我不少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的年幼和小孩子气“惹”得我有时感到厌烦和失去耐心……阅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心中畅然了许多,清静了许多,甚至自感有些超脱。为什么人家能在教育实践中“路越走越宽,景色越来越宜人”,而我却“浅尝辄止”了呢?

是什么使得他们在成绩斐然面前,仍然谦逊、热情地守望在那片精神的自留地,辛勤地笔耕不止,仍然一路狂奔,一路痴迷,一路沉思在平凡的教育中?是爱!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陶行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镇西用爱心去编织教育。在书中的30位同行身上,我同样读到了“孩子,你也是一棵舒枝展叶的小树”的呼唤,“我能看到最幸福的事”的笑容,“不要在冬天把树砍倒”的心底祈求和声声“我的孩子们”…… 他们是爱心教育的践行者。身处这个被视为人文缺失的年代,身处这个关系下一代的教育岗位,我逐渐明了,教育需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的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

今天我是一只井底蛙,庆幸的是现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知耻而后勇,希望明天我的学生能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我想那也就足够了。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1

最近,我拜读了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感悟颇深。本书分绪论和七个章节,介绍了教师的幸福人生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这本书里有许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在我刚踏入工作的一年中,慢慢懂的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都吸引着我,我对自己工作有一份责任,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的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乐带给学生,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很多人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背负着各种负担与压力,从而身心疲惫。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数字。然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是能用数字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续教育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在很多时候,凭我们的力量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超越现实、改造现实。在办公室内,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帮助,互相关心,平等相处,就会忘却烦恼,摆脱疲劳,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平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同事,你就会觉得天是蓝的,生活是快乐的。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2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对读书的看法,读书对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我们经常阅读,学校非常关心教师的成长,给老师们订购了不少书,《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就是其中一本,在暑期我用心阅读了,受益匪浅。

《教师快速成长的十个要诀》,它从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了关于专业成长的问题,这10个要诀包括:动力、目标、方法、思想、研究、反思、个性、爱好、意志、幸福。我个人感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多看书,多阅读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除了拥有“一桶水”,看书还能提升一个人的品格,增长自身的智慧。书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书籍,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拥有辽阔的视野,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

二、 立足课堂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多反思

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教学反思要找准切入点。对于我这种年轻型教师来说,应以自身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实效反思为切入点。现在理解了,学校为何要要求我们写教学反思、教育论文,这不正是一种培养与督促吗?

以上是我这几年来所作的个人专业成长小结。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3

悠闲的假期中,在满室茶香的陪伴下,我读完了《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书中时刻围绕“教师成长”这一中心,记录了优秀教师的优秀文章,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给做为年轻教师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细细品味《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看到了教育界的很多教师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与我们分享,说实话,不是很感人,不是太典型,但很生动。

如:赵桂海老师《最朴素的,也是最高尚的》一文,用最朴素的文字来告诉我们“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它就存在于我们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闪耀在我们平日里朴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字字珠玑,言简意赅。“生活是朴素的,朴素的生活境界亦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一种职业,一个不平凡但很伟大的职业。

肖盛怀老师的《记忆深处的两个巴掌》像是一记重磅砸在我的心里,类似这样的事情好像也经历过。当然,动手是不允许的,有时候语言暴力更容易伤害学生,回过头想一想,有没有不够亲切,有没有不够随和,有没有刻薄犀利,有没有不够理解?这些,对于学生是那么重要,自己做的够好吗?

《用心磨练教育艺术》这个题目起得好,我想说的是,教育确实需要艺术。在学校,有很多这样的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用心的爱每一个孩子,在教育中充满艺术,在滴水间渗透教育,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体现每位教师不同风采的`艺术。我默默的感受着,欣赏着,学习着,这些需要自己琢磨和提升,去变通为己用的精华,再升华为艺术,需要磨练,需要时间。

感受最深是当是王金凤老师交给我们的“赢得学生爱”四招。第一招:先入为主夸自己;第二招:挥洒自如讲好课;第三招:以身作则守信用;第四招:真心实意爱学生。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对呀,那些平日学生喜欢的老师,爱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这就是教师的“个人魅力”。

掩卷沉思,我还不够优秀。作为年轻教师,自己还需很多努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谨记这成长的密码在学习中进取,在历练中成长。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4

直到现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树立在师范学校楼上的字的影像仍清楚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有些懵懵懂懂,不太明白怎样做才是身正为范,是不是自己努力做一个好老师呢?踏上讲台成为老师,每天和七八岁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是踏上的工作激情被倦怠感逐渐取代的时候,才逐渐明白了“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

记得二年级时孩子们自己整队要去上体育课,小班委一边整队一边大声说:“谁灾站不好就不要去上了。”我一听愣住了,那口气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我。没想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像之深刻。事后我多次反思,该怎样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家长们把这些宝贝们交到我的手里,我将还给他们一个怎样的孩子?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子效仿的对象,许多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次训斥,一个手势,一句口头禅……被学生牢牢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悄悄的在我们身后模仿。所以,一定要在学生面前谨言谨行,将正直、善良、勤奋、乐观……的身影留给学生,一定不能播撒“杂草”的种子。就像郑老师说的:“昂首向优秀迈进吧,你身后的孩子们一定能看得到,并悄悄地尾随。”

像我们学校的工作节奏比较快,工作时间长,繁琐的小事情多,老师们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有时候烦躁,该怎样处理呢?

郑老师提到了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好习惯》一书中,将高效能的人的习惯概括为:积极主动、以终为统、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等。这样看来,高效源自于积极主动,高效产生高能,高效是一种节约。

我感受特别多,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首先要改变思想,因为环境不能变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其次做事要统筹安排、心中有数、高效完成;还有管理自己的情绪,冷处理或暂时转移。努力让快乐和幸福伴随在工作左右。如果我们这样处理事情,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态度将会影响身边的学生。俗话说,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一群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很重要。

身正为范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意义远比我们用眼看到的还要深,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做到。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5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随时随地和他人沟通;作为老师,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自己也认识到沟通是门大学问,正在积极努力的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自己觉得有时候的沟通较顺畅,有时的沟通不够有效,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郑老师在本书的第五章《善于沟通,丰盈为人为师的智慧》中专门进行了阐述,如醍醐灌顶,让我找到了些许沟通的窍门,自己会慢慢在沟通中加以运用。

首先要进行水平状沟通。“蹲下来看学生”是很多年前就提出的口号,也就是要求我们和学生在内容和角色上进行对等的交流,这样的沟通才会顺畅,没有障碍。我们当了很多年的老师总是把师道尊严放在心中,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面对学生,这就令自己站在学生触摸不到的高处,他自然不愿意吐露内心真实的语言,我们自以为可以掌控他们,实则没有触摸到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沟通自然是低效的。

其次,沟通时学会倾听。“倾听”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这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比我们自己表达更有教育实效。课堂上,我们提醒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口语交际时,提醒学生倾听的注意事项。所以,与人沟通时,先关注自己的嘴巴,竖起耳朵听,特别是面对学生,用心倾听,来了解学生的心声。

还有,信任是沟通的坚强后盾。信任就是一种爱,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力量,信任学生比要我们做什么更重要。同时,信任不是对学生放任,而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努力去信任学生吧,这是我们沟通的坚强后盾。

最后,沟通需要运用智慧。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有着灵动智慧的生命,每个人的小脑袋瓜里充满了让你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他们沟通时需要谨慎行事,有时需要我们逞强,有时需要我们示弱,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狂风暴雨……

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多一些欣赏和聆听,沟通一定会更加有效、顺畅。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6

拜读钟发全的《教师不跪着成长》一书,我觉得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书,本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的富有哲思的书。书中充满着对教师人生的价值判断和教师人生的方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全书分为5个章节,以力求培育教师优秀之根基为线索,讲述原规则是思想,是精神,是意志品质,是基础,是度,是学问,是教育行动,是健康,是心根。原规则、成功、优秀,成为了这本书每一章节的关键词。向指引,彰显的是教师的精神、思想、追求和需要守住的成长底线。此书阐述原规则是一种思维,一种追求,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目标,一种策略。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成长。

教育行动承载着理想,教育行动是成功的起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如何培育成功的习惯,让自己平凡而不平庸,如何培养出“有活力的灵魂”,在“教育中高尚地谋名取利”,书中给出了熔铸着实践智慧的55条建议——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抛弃浮躁立即行动,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让自己的教育行动主题鲜明,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等。这些饱蘸热情的建议提醒我们: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教育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有人性的'一面,比如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历史眼光、道德素养、良知体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人格魅力等。这些建议告诉我们:要用学养洗尽铅华、祛除浮躁,放飞教育的梦想,找回对事业的热爱与钟情,拥抱有立足点的自由;用细腻而从容的心情来审视和欣赏教育细节,用敏锐而专业的眼力来发现和捕捉平凡生活的纯真、美好和善良,继而以至诚的情怀和行动去实现人生的超越。

本书还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既有心灵法则,又有行为法则。教师成长的心灵法则涵盖着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原则的操守和责任的担当;它包含有对教条、世故、圆滑、功利的跨越与解构以及对溃败精神的粉碎与拯救。教师成长的行为法则有的是对知识的偏好和对人性的倚重,有的是沉稳洒脱、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风度,有的是容得下他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懈地学习和进取的动力。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7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差,感谢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赠送的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趁着早读和班里的阅读课,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书名很”理论“,书里却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没有一点晦涩、枯燥的感觉,让人爱不释卷,书里讲的道理我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讲: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常具有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会努力学好这门学科,进而提高学习成绩,有的甚至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做一个有魅力、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呢?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无论对学生严厉或是慈爱,温柔或是宽容,都基于对学生的爱。老师的爱会换来学生的信任,爱心永远是好老师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道德风貌、生活作风、敬业精神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像上帝一样,在以自己为原型捏着泥人。“第三是教师需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的水平就越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越高。能帮助学生找到多、快、好、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越发高大。第四是做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教师。真正能够带着学生读书的,是那些自己有阅读习惯的老师。教师只要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问题,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会以执着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博大的心胸、渊博的知识、豁达的心态、执着的精神,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将以此为目标,提升内在修养,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8

在学校的带领下,我学习了《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共分为五个话题。一:备课行为与师德修养;二: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三:课堂调控行为与师德修养;四;对学生评价行为与师德修养;五:教师合作与师德修养。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有情境的教育教学案例,对每个话题先进行问题揭示,引领我们阅读和思考,然后分步对每个案例进行评价,最后对每个话题进行讨论与评析,把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的讨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让我懂得了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在师生地位上,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以合作交流为主;在学习状态方面,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背景上,以现实生活背景为主。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不断地“再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越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学习内容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拘泥于教材,要跳出教材,走进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师德是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足以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品德修养。高尚的师德像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学业的长进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课堂应是学生愉悦生长的地方,应是充满阳光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应该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我们应把社会责任、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转化为和风细雨滋润学生成长,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使所有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身体、知识、情感、道德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29

林金炎老师是一位从乡村中学走来的草根教师,林老师和他的学生快乐幸福地捡拾那些美丽的教育贝壳,采撷感人而清新的教育花絮。在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林老师的《教师成长那些事》这本书,全书分为“上篇:教育成长,悟出那个哲理”、“中篇:学生成长,记录那些事”、“下篇:专业成长,寻找‘好我’”三个部分,林老师以他的一枝妙笔写出了一篇篇精彩动人的故事,更以他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理和启示。

作为一线老师,每天都要跟学生打交道,面对不同脾气性格的孩子,尤其是相对来说不太听话的`孩子,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爱,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林老师所提倡的要感谢学生,而不是征服学生,林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一个个鲜明的教育案例告诉我:在林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他用一颗感谢学生的心,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与学生平等的心,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有时候作为老师还是放不下架子,向学生示弱,总是觉得很困难,而且会担心学生越来越不把你放在眼里,其实,当老师真正放下身架,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之上,不要用自己教师的身份去压制学生,而是在最关键的那一刻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的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才是真正做到爱学生,也正是所谓的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光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还不够,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力是衡量一个现代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能力之一。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仅需要积极阅读一些教育书籍、杂志,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而且还应积极参加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的专题讲座,学习好的育人经验,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并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教育论文,积累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用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努力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修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书中所学,关注学生,用爱心、用智慧、用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0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1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这本书是罗树庚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这本书很大的特点是,他在书中不是讲这些素养的道理,也不是光讲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是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引发自己的思考、感想和议论。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有了目标,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使一个人的行为变成有内在联系的有意义的行动。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学会目标管理法,用一个一个小目标铺设自己的成长、成功之路。有梦想,并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成功。只要有目标、梦想,不管什么时候上路都不晚。

人是被逼出来的。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情趣,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固步自封,顺其自然,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是对自己的一种溺爱。突破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一种逼迫。每个人都应该尝试逼自己一把,否则,你就不会知道,自己还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输不起,你就长不了。我们每个人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我们的路。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只有敢于直面失败与挫折,我们才能越挫越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输不起,我们就成长不了。

对于我来说,从一名普通教师迈步进入班主任工作中,其实就是在逼自己一把,逼自己一把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提升。记得在刚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对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非常迷茫,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餐厅卫生总是打扫不彻底,总有扣分现象,我便向有经验的任志澍老师进行请教,对于细节性问题需要指派学生专门进行负责,检查要彻底,通过他的帮助,班级餐厅卫生一直很好。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从一个一个小目标开始做起,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整体表现都很突出。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有挫折也有失败,但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去实现,一定会成功。

我们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2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3

读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一书,仔细寻找着《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的亮点,才慢慢的被其吸引,寻找到几个关键词句:

1、幸福感悟: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体悟;幸福可以是一种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幸福源于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无形的、意味深长的东西,幸福是一种信仰,

2、 “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突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

教师的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3、拒绝倦怠。书中引用了苏轼的“此生归路愈茫然”的词句表明了他迷茫;困惑的心境。不可否认,失志不俞的追求固然可贵,也深知“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但是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当竞争、挑战和压力迎面袭来,当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时,人便会觉得倦怠。做教师尤其感到如此。亲眼目睹很多老师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天天都有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出现、天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分身乏术。

而与此同时,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学习,多如牛毛的培训和考核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讲不完的遇到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战役”,一次战胜自己的“战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怀疑和后悔为什么当初会考师范。但是每次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我释怀了,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想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尽可能的把话说的规范些、严谨些,因为,我知道,家长和孩子是多么信 任老师,那么多双期盼的眼睛看着我们,或寄托、或向往、或渴求。

联想自己的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孜孜不倦,培养一代一代国家的栋梁。而每次看到他们以自己的学生而骄傲时,我的精气神就油然而生。他们是不能割舍的一份责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珍惜、我爱戴、我奋发、我进取。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4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的幸福人生,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文章。对于教师该读哪类书,肖教授也指出教师的阅读既要广泛,又要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特别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要与经典为友,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肖教授始终提倡“我读书我快乐”、“问渠那得清如许——呼唤书香校园”,提倡教师要通过阅读来获得通体性知识,以此获得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通过阅读让教师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和创造者。通过阅读了解当今的教育形式,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教师该读哪类书,肖教授也指出教师的阅读既要广泛,又要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特别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做有思想的教师。同时,还要看一些儿童心理的书籍,了解当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回顾这二十年的教育教学,似乎一直忙忙碌碌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每天都感觉自己在忙忙碌碌,给自己充电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职业倦怠让我早就远离了书本,日常教学工作几乎就是靠着吃老本来完成,所谓的专业培训离我们的实际工作太遥远,往往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感觉《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讲述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知识的获得正是需要这类书籍的营养,指明了知识补充的方向,让我们意识到了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拨开了以往教学工作中的不解之谜,真正起到了指导专业成长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有了教育教学的方向,让我自己更加有了思想,争取做新型的教师,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让我们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充实自己,努力的多读好书,从读书中汲取营养,享受作为教师的幸福人生。在教育教学中也带领我们的学生在书海中遨游,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享受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小就用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5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这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的追求,也是普通教师的追求。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读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这一章节后,我深受启发。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课堂教学中语言不严谨,缺少幽默感;与学生沟通时总是感觉到方法单一。与同事交往时,缺少交往艺术;对待孩子教育上缺少系统的方法……,看完肖川教授的这一段文章后,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更加知道了知识结构对一个老师的必要性,因此,我先从剖析自己开始,来完成自己的职业构想:

首先,教学视野上缺少通识性知识的支撑,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就是接受肖川教授的建议:博览群书,兼收并蓄,与经典为友。正如肖川教授所说,一个专业化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能够自如地应对一般性社会事务;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创新者”,能够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冲突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是一个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够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广泛的人文影响。这是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内涵,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源泉。

其次,“我的身份”不到位。读了肖川教授的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后,我明白了: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应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应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只有这样,教师在应对学科教学时才能方法科学,方式多样。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块”,我的最短的一块在哪?读了肖川教授的这一段文章后,我深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老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知学生所想,洞学生所思,查学生所趣,方知劲往哪里使,力往哪里出,劲、力怎样出,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行动着,美丽着,让我们从这里起步,发现教学中的乐趣,用小笔头记录这一个个闪光点,用教师的眼光去发现,用理性的眼光去叙事,用学者的眼光去加工,或许,属于我们的幸福就这样迎面扑来。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6

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对这些生性好动,个性各异的孩子的管理,几乎成了老师们的一大难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总是被孩子们的“鸡毛蒜皮”的琐事所困扰,有时达到束手无策的地步。

读了刘良华主编的《教师成长》的“教师的管理智慧”一节,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管理学生的门路——“爱”。

教师真心爱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尊敬你,信赖你,把你当知己。教师爱学生不应有偏心,对优秀学生要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爱;对思想、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也应加倍地去爱。在爱中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这种人格魅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你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除了“爱”的`教育是不够的,对学生的教育还要进行必要的“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班级的“法宝”,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法”可依,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有评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执“法”必严,即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立下规矩,以后不可再犯。玉不雕不成“器”,学生不管不成才。在班里的每一个人只有遵循这些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要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学生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班主任,要做到有爱心、细心和恒心。有爱心,我们班主任在感情上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学生感到你的可亲可敬而信任你。你才能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动态。有细心,班主任工作复杂琐碎,往往事无巨细,都要躬亲,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过问他们的生活琐事,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稍有疏忽,就会出漏子。班主任要做到时时留心,事事在意,把不良现象消灭于萌芽状态。有恒心,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卫生习惯等等的养成,都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有很大改变的,所以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教育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学生有了缺点,经批评指出,他这次改正了,但下次可能还会重犯,总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但总会有起伏。所以班主任教育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厌其烦,诲人不倦!

正确把握好“情”与“法”的尺度,才能在班级管理中游刃有余,不断的进步。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7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从书架上拿了《教师成长密码》这样一本书。本书主要是搜集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成长案例,围绕教师成长这一关键词,教师圆桌对话,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从而发现教师成长的密码。其中在“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一章节中,我尤其喜欢“做养马的伯乐”这一篇文章,由此把其中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传说中,天山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人们大多知道“伯乐相马”,却不知道伯乐的本职工作是“养马”。

世人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养的是否是千里马,他能否发现千里马上;对马的优劣评判标准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这一个标准上。这一现象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太相似了,社会要求教师是“伯乐”,培养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即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千里马”(学习尖子)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却仍然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屈死于伯乐之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于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当初那些在学校的所谓“问题生”毕业后却成就一番事业,被邀请回母校做报告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按照成绩这一标准来分类,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马的需要,用不同的饲料和方法喂养,让所有的.马在将来都能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去当好“养马”的伯乐——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首先,教师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校好坏、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摆脱“虚名实利”的诱惑。其次,“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的喂养,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尊重,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好学生”的陪读者。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马”,而不仅仅是挑出“千里马”。再次,“养马”重在“养”,即培养。看到学生有某方面的潜力,引导其向这个方向茁壮成长。

如果不以速度的标准定义千里马——只要在不同领域能做出成绩,我们就把它称为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无处不在。

这样一名“养马”的伯乐才具有师德的最高境界。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8

《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围绕“教师成长”这个关键词,书中记录了优秀的教师优秀文章,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他们在讲故事,我在看,在思,同时也在心里构思着属于我和我的学生的故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从书中获得的更多的是经验,是方法。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学会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新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将会大大缩短他们成长的路程,也为激活教学思路,灵活处理教材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能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各元素之间的'切适度。作为新教师总会遇到些问题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而有时同事也无法给予相应的帮助,那就要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每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走入同一条河流,人生也如此,不可能再重复自己的生活之路。

其次要寻求合作。现在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就很难有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亦如此。新教师用积极的态度寻求同事的合作,与家长、学生的合作显得很重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特长各异,用合作的方式是取长补短,取长补长的最佳途径。因此懂得向老教师虚心求教,借别人的经验来成就自己。新教师弥补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向老教师“取经”,在各方面与他们多交流,吸取有益的看法和建议。再有就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你在成功路上迈的步子更快捷,更坚定,更有力。

再次要善教学生。善教有多条原则和多种形式,但没有一条原则是“讲得越多越好”,也没有一种形式是“灌”。教师整节课都自始至终讲个不停,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狠狠地灌,结果老师和学生都累死了,教学效果却每况愈下,这种做法是新教师的普遍倾向。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即合理的教学设计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快乐、高效的学习。另外教师面对学生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关心去打动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用真心去感染学生。用心的去爱去教学生。

总而言之,想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必须在教学实践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学会在实践中探索未知,求得新知,用新知推动教学前进;不断反思自己,通过反思提高教学水平。进入实验小学,对学校一直是心存感激,源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有时候我们嘴里叫着好辛苦好累,其实心理挺高兴的,毕竟学校是为了我们的专业成长负责,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遇,渴望自己越来越优秀。作为年轻教师,成长的道路虽然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我的内心充满了快乐,愿意累并快乐着!因为成长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事!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39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自认为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可是怎样给自己确定一个有利的空间呢?自己又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一系列的疑问油然而生!

在当今发达的社会,人们追求的多了,忽略的少了,而人们往往把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忽略掉。当今的我们,大多数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刚开始追求的是能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努力,让自己衣食无忧;慢慢的演变为能够再更优越的环境中工作而努力;再后来就会被一些名利和利益冲昏头。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吗?

在读了《教师成长密码》一书后,让我明白了好多。一些原先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都遇到了,同时也给了我很好的解答。我看到了很多一线老师工作的真实写照,也读懂了这三尺讲台给他们带来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告诉我如何处理当今社会给我们所带来的压力、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对我来说一头雾水的工作、告诉我如何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告诉我要想改变学生不一定是正当措施能够解决的,有时候满足一下学生小小的自尊心也是可以的……

首先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友焱老师写的《做养马的“伯乐”》,他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既不善拉也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个性而因材施教。要做到这点我们老师就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教师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生、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当然,这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再提,可是敢问能够真正做到的有几位呢?教师还是被无形的成绩压力所束缚,让大家不得不一心的抓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其实他们还有更为闪光的一面。希望我们都能够很快的重视这一点,发挥我们共同的特长,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共同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千里马,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其次就是刘祥老师的《我的秘密“武器”》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主要讲了他成长的五大武器,可在这五大武器中第一件“眼皮浅”给我印象最深。“眼皮浅”的意思是说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在我以往的认识中,我总以为这样不好,会使自己变得很狭隘,可是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改变了这一看法,相反的它还能促进我们成长,让我知道原来“嫉妒心”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所以,今后我们就要努力拿别人的长处来促使自己成长,大家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最后,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幸福!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40

读完《教师成长手册》,心中感慨万千,它不仅能使我们通过阅读、对比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反思在教学、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励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还让我体验到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爱与责任”的关系比重。

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我看来,爱与责任是一种无声的诺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爱心、有智慧、有责任心,并且能够得到孩子、家长以及同事们认可和喜爱的老师。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忙碌,但是,忙碌是充实的,因为我能在忙碌中收获许多。我开始了崭新的一天。每一天都和一群有着天使般纯真可爱的孩子相处在一起,我们一起欢笑着、幸福着、成长着,让我真正体会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有人说:“当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玩闹闹,又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只要他们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我们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给他们上课,和他们一起玩,陪他们吃饭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人生的道理。

我爱我的孩子们,对于孩子,我始终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待着他们,无论是乖巧聪明,还是调皮捣蛋,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曾经问过很多人同样的一个问题:你是喜欢那些乖巧聪明的孩子,还是那些整天给你“制造麻烦和恶作剧”的孩子呢?回答很显然,那些乖巧聪明的孩子我们会在无形中多爱他们一切,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让我们省心。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呢?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纯洁的,爱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就应该找准切入点,多赏识、多关爱他们一点。如果我们把那些“调皮的孩子”看成是与他人平等的人,就能够理解,他们同样也渴望老师的.表扬和关注。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原原,我想应该慢慢来,换一种目光来看这个孩子,换一种方式来和这个孩子沟通,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爱”与“责任”,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孩子们就像是一群纯净无瑕的小天使,当他们得到片片真情后,同样也会无私地把自己那一颗颗真挚纯真的童心回报给我。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首先学会爱,我每天都和一群快乐的天使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他们对我的爱,内心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我无悔选择做一名幼儿教师。爱孩子、关切孩子是我今生执著的追求。我愿意用一颗最纯真心培养未来祖国的花朵。幼苗是参天大树的起点,小溪是大海的起点,砖瓦是高楼大厦的起点,爱是教育的起点。永恒地去坚持这样一个真理吧:爱,是教育的起点!让爱与责任成为一个无声的诺言。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41

作为教师暑期必读书目,《教师成长力修炼》是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作品,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拜读了这本书。《教师成长力修炼》是刘波的第三部作品。与刘波前两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刘式”风格:简约式的文字表述;传记式的写实内容;启发式的思想洞见;引领式的实践操作。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对前两部作品的'综合和超越,可以理解为教师“教研力”“阅读力”“成长力”三部曲。

在《教师成长力修炼》一书中,作者首先提出“找准自身的教育人生‘路线图’”,也就是教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是很有见地的。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清晰的规划,又如何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呢?那是否顺利过了职称评审关、评上“名师”等荣誉称号,就可以宣告教师“自成长”大功告成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刘波看来,教师要在“路线图”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做一个“教育文化人”。

从操作层面看,作者用其自身以及诸多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经历,从教学、德育、研究、阅读、写作、知识管理六个维度给出建议。在我看来,这些建议都很朴实,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也都能够意识到,但实践时普遍缺少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比如在该书的第三部分,刘波提出要“做有技术含量的德育”,但不少老师死活都不愿意做班主任,一些被逼无奈的老师做班主任则把自己定位为“维持会长”的角色,连班会课都开不好,那就无从谈起教师德育或者说管理能力的提升了。再比如,我们都明白教育阅读对教师“自成长”的意义,但不少教师总是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阅读,不注重积累,到紧要关头却又在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此,作者也颇为无奈地“幽默”了一把,他说,“很多教师写文章的时候都会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名言,那么,究竟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可见,教师的“自成长”不是不可为,而是没有尽力而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曾引用一句格言:“帮助你自己吧,上帝亦会帮助你。”这与我国古代的励志名言“自助者天助之”如出一辙。教师只有自己不断自省成长、自觉成长、自助成长,才能自信成长,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作者看来,教师专业发展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且应该永不停歇。那么如何才能让“自成长”发生呢?除了外在的平台搭建之外,“自成长”更应该是教师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读后感 篇42

在这个很忙碌的假期中,几乎每一天都挤出了点时间,即便是在旅途中,飞机上、大巴上、火车上,我都会读几页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这本书的。之所以从几十本书目中选择了这本书,是因为连着两年在上海培训学习都聆听过于漪老师的教诲,感受过这位教育前辈的思想滋养。每天几分钟的阅读,更让我觉得是在和于漪老师对话,也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书中有很多话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教师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他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他周围的世界也要去发现。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魅力,因为他经常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和发现。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如果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呢?要使学生有文化,教师首先是文化人,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方能如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专业,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唯有创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创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唯有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领悟教师的真谛。

教师的教育魅力中,形象魅力是表面的,初步的;情感魅力能使学生受感化;学识魅力能使学生真正信服;才敢魅力则有利于凝聚学生;品格魅力既影响学生的品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品读《教育魅力》,让我认识到,教育魅力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精神。就如同于漪老师说的那样,“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教师,我应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我的教育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引领着我的学生,散发恒久的光辉。因此,在工作之余,更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着人格和学术魅力的教育者,我的生命也将在三尺讲台上一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