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热】傅雷家书读后感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79W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前段时间为了凑单,买了本《傅雷家书》来看。断断续续的看,现在也仅仅看到傅聪刚去波兰第一年(1954年)的部分内容,大多是在谈艺术、谈人生。信中流露出的父母对儿子的深情自不必说,傅雷、朱梅馥夫妇二人的品行也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

用正直二字冠在傅雷身上并不为过,从他对他学生画作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他讲求艺术中的思想、感情,摒弃形式主义、华而无实。也许正是因为其铮铮傲骨使得其走向最终的自杀。然而,就像年味这些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变淡一样,坚守正直、善良、诚信等等这些品质的人也越来越少。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不断的妥协。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话,如下:“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际之恶,人性之恶,结构之恶,都很恶。但还要一种,是一种深沉的厚重的恶的生态和文化孕育出的世路之恶,民间的厚土之恶,黑恶之恶。一个人如果想做一点事业,或者想做一个好人,特别是体制内的好人,就必须要接触这种恶,甚至被迫团结这种恶中尚且不恶的部分,否则就做不成事情,就成不了一个“好人”。

也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讲不起道理。不要以为好人就是内心干净,很多好人,是要捏着鼻子走过恶的花园的。很多人,特别是所谓知识者,什么都懂,调门最高,但就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交给他,他都能搞砸。就是因为,他们的勇气和见解,是实验室里的勇气。是文章里的见解。我不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但我见过有勇气敢于挑战恶世者,大多没有书里那么纯粹。”深以为然。想来,傅雷就像这段话中所讲的“实验室里的勇气”,只是,傅雷并没有搞砸,他只是通过终结自己来对抗。

也曾记得一位老师的言论:如果想要推动一些事情,那必须是从内部发起的。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是内部的人。如果想要成为“里子”,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不太现实的。

在学校的时候,无论自己看起来多么不值一提的事情,都需要层层盖章,而且先后顺序必须要有:如果前一个章没有盖,后面的人是铁定不会给你盖的。当时只会暗自嘲笑这种效率低下,现在回想起来却笑不出来。在错综复杂的体制之内,谁都不愿意做最后那个“背锅侠”,擅长甩锅的人比比皆是。在一个小小的科室,财务也会来上好几个流程,自己不做财务可能会觉得财务小题大做,可是,自己若真在那个位置上,又怎敢留下一些糊涂账?

再反问自己,这些能掌控的了吗?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利!”——《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两地书,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这六个字的厚重。傅聪,只身国外留学,在没有方便通讯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保持联系。书中录入了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的一百多封信,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

读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傅雷先生给儿子聊到的关于艺术的话题了。其中,有很多话是让我无比赞同,比如“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当然,聊艺术话题,也正是因为傅聪从事钢琴演奏的事业,而傅雷先生在信中更多的是关于教导孩子的忠言:“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一则太不考虑和你说话的对象,二则太不考虑事情所牵扯的另外一个人”。

书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唠叨,比如说提醒他要有计划的花钱呀、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啊,还有教他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回忆所学”……总而言之,信里包含的是一个身为父亲,对漂泊在外国,远离故乡的骨肉的殷切嘱咐、关心以及不可能缺少的爱。

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也渴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亦或是自己要带给孩子的告诫。这些话语,就是爱的最好体现!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如此表达父爱的,所以,真的有些羡慕傅聪。但是我想,傅雷先生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传爱不言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而人生就像是在书中寻路、探索,有这样一位父亲,指引、护航,该是莫大的幸运!再读《傅雷家书》,收获颇丰!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弥拉的书信,十几年前就曾粗略的读过本书,如今身为人母再次读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从最初几封家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对以往家庭教育中过于严格,过于苛刻,过于残酷而追悔莫及的父亲形象,他曾一度回忆说:“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严厉苛刻到不近人情,过后却又不停后悔。

慢慢的读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以及艺术造诣上的引领,处处彰显着伟大父爱。父亲可以充当很多角色,比起来我的父亲好像粗犷的多,他可能不会和风细雨的与我们侃侃而谈,始终是一副严肃的生人勿近的样子,但他对我们的爱,却一点也不少。依然记得母亲说过,2002年初去德州求学的我,第一次中秋节不能在家和父母团圆,父亲吃着水饺,眼泪悄悄的流下来,他对母亲说:“闺女,这个中秋节吃不到你包的水饺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也忍不住哭了,我从来都不知道那个粗犷严肃的父亲也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没有回家,父亲专程开车来德州看我,看到父亲头上有了许多白发,第一次感觉父亲老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大树一样的形象,大山一样的存在,我一直以为他不会变老,他会一直强大,看到这样的父亲,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撑起的这个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给我们,连一个苹果都舍不得买给自己吃。临走时看着父亲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那种感情,是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是无私的,更是不计回报的,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一封封家书中看出他对儿子从乐理知识的学习到弹琴技巧的引导,从诗词文学到生活起居,从恋爱婚姻到理财娱乐,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点、引导,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倾听,出谋划策。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代价的。”读了这本书,确实能够教我们学习做一个好父母,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对儿子的关心是点滴、细微的,像两人面对面闲聊一样。虽是闲聊。却也涉及极广,爱情、乐理、练琴、生活等等,这完全和一开始所说的严厉到苛刻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这分明就是一位心系儿子,关心入微,身体、心理都能给予指导的导师形象,又是一位充满伟大父爱的老父亲形象。

傅雷家书读后感5

那年火车的汽笛声隆隆,年少的他拎上行李独自踏上前往异国的路,火车缓缓开动,渐渐远去,余下一个空旷的站台,与一对搀扶的依然。望向火车逝去的地方。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给你,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幽夜,无边的夜色凉的似水,寒寂的黑暗里一盏暖黄色的灯光亮着,而已有些苍老的他正伏在桌上,笔端沙沙移动洇开一片片墨色。“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跟你说……”写到这了里,那微蹙的眉眼不由地舒展开了些,他也许是想起了孩子那蹒跚写不的姿态,嘴角悄然勾起一抹温情的笑意。然而又想到孩子现在已远在他乡,他又不免微微惆怅。起身站到到窗前,他眺望的目光融入那苍茫的夜色,似一根绵长的线,一直系到海洋的彼岸,孩子的身前……

《傅雷家书》,就是这几载时光里,一封牵挂的合集。初读它,就为那细致深切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感动。读着它,我似乎就是那个孩子,在家的千里之外,却能听见那一声声关切的呼唤,听见那一句句苦心的念叨。在信里,傅雷是傅聪导师,是友人,是知己,更是父亲。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傅雷在各个方面都予以了孩子他自己的教导。这不敢说是最权威的思维,却一定是最真心的话语。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融入了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中,教他如何成才,如何立身,如何处事,如何爱国,如何做人。

再翻开它,那浓浓的父爱就在文字间流淌。为傅聪用几个星期时间手抄的一本六万余字的书,在他口中那样轻描淡写。怕傅聪身在异国而陌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她又那般严厉地强调,又不顾麻烦与困难,坚持邮寄有关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再到自己的译作。在信里他一次又一次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明令要求傅聪用中文回信,并纠正其用错了的字词。这份爱,便因这种家园责任感而更加醇厚。

用文字诠释何为父爱,用心将天涯海角相连,这是《傅雷家书》给我的最深感触。即使身隔千山万水,傅聪也一定能看着信,与父亲谈着心,因为家书就像一根长长的线,无心中连接着彼此,将凝聚成珠的相思与一颗一颗串起。

抑或是,父爱就是那一封家书,在泛黄的褶皱里在微褪色的墨迹里,在漫远的时光中,却越发地浓醇,深沉……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傅雷家书读后感7

一封封朴实无华的纸信,日积月累,便铸就一本情意绵绵的——《傅雷家书》。

起初接触这本书时,心中生疑: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么多封信呢?这一切只谓“恒”。

傅雷的恒,在于他对儿子悉心指导,呕心沥血。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傅雷的话语铿锵有力,他对儿子真诚的指导与赞许,给予了儿子前进的力量。傅雷夸奖儿子不要被成功冲昏头脑,冷静对待赞美和荣誉,也意在让儿子不仅要低调做人,更要有始终如一的恒心和意志,奋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傅雷虽不是儿子的音乐老师,但他在儿子面前树立了好的榜样。即使彼此相隔甚远,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儿子的心灵有了温暖的归宿。日日夜夜,在父与子对音乐、艺术的探讨中,父子的心灵碰撞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记了他的目的。”“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字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傅雷与儿子的交流,犹如清泉滋润儿子的心田;犹如明灯,指引儿子前进的方向。

傅雷的恒,还在于他对儿子绵延不息的爱。在这一百多封信中,父爱是线,串起了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傅雷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儿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可谓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傅雷挥洒他父爱的泉水,不吝啬,让傅聪沐浴着父爱的阳光。

信中一个个送给儿子的问号,便是父爱最好的见证。傅雷几乎在每封信中都会问一些生活琐事。这对父子被国界相隔,几年不见面,但心与心相连,永不分离。

即使傅雷年纪已大,身体不如以前,他仍不辍耕耘。他认为:只要还有力气,就要关心儿子,目送儿子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傅雷对儿子的爱是细腻的,永恒的;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严厉的,慈爱的。

而傅聪的恒,在于他舍得孤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在我印象里的傅聪,话不多。做为一个游子,他将所有想说的话都积存在心底,却没有太多流露。傅聪选择音乐这一行,便用恒心将音乐钻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时便用书信减轻思乡的念头。他孤身在外,心怀祖国,心知唯一能让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为祖国争光。于是,这位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的赤子,凭借着“恒”创造了中国音乐界的奇迹。

严父变为慈父,亲父变为朋友,铸就了赤子之心;慈爱严父,孤独赤子终凝聚成一个“恒”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8

以书信的形式的书几乎寥寥无几,但是着本傅雷家书给予我不一样的读书体验。整本书中的大致内容是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以傅雷夫妇与出国在外的儿子傅聪的家信呈现的。然而这本家书记录了儿子傅聪的出国留学,事业成功,家庭圆满的成长经历,和与此同时傅雷夫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来来往往的信一直到傅雷夫妇在文革双双自尽中结束并且消逝,一直到十几年后才被人发现,为世人留下了精神上的遗产刊行三十年。

傅雷出身于1908年,他年轻时留学法国,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正因为如此,傅雷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有很大的影响。傅聪成为了世界有名的钢琴家,傅敏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英语教师。

本书的序言是由傅雷的好友,同为翻译家的楼适夷讲述了傅雷夫妇葬礼上与傅聪傅敏的相遇,从而引出了他对傅雷一家从前的回忆。主要讲述了从孩子们小时,傅雷作为父亲如何严格教育他们。有傅聪在傅雷的规定下每天上下午几个小时的弹琴练习。还有傅聪之后在异国他乡时距离使他和祖国家人隔绝时,一直靠书信连接着,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傅雷坚持和儿子进行书写交流与互相的学习,傅雷也最终成为了其中的牺牲品。

在整篇家书里,令我影响深刻并且深有感触的片段是在1954年的时候。当时傅聪正要出国留学,傅雷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写在自己的书信里。傅雷写到,他自己一直觉得虐待了他,自己一直因为小事和儿子争吵。然而对于儿子的离别,我相信几乎每一位父亲会像傅雷一样依依不舍的。傅雷曾写过: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的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就像大家众所周知人都有一死,当到了那个时候人总会浮现出不一样的情绪一样。也正因如此,傅雷开始审视自己,以前从未表现出来的父爱,也在傅聪要离去时渐渐浮现出来。

在这一百八十多封信里不仅仅体现出了父母单纯的爱,更多的是两代人艺术的碰撞,作为父亲激发儿子对事物的感想,还有最重要的如何吧自己的艺术情操反映在自己的生活中,教他做人。这些也是这位父亲的教子方法还有他自己的爱的体现。也一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也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孙的恐惧下,选择了吞下剧毒。傅雷的一生都为了儿子所付出,以及弥补,做为中国父母的典范是伟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透过纸张看到了一幅幅傅雷和付聪日常交流的场景,并且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尽管他有时候的严格要求可能会令孩子觉得不近人情,但绝对是令孩子一生受益的做法。

其中,傅雷的一些教育观点是做父母的可以借鉴的。例如:

1.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识与经验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

2.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3.培养一门艺术方面的学问,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以上三点,明显的在重视人才专长培养的同时,更重视全面教育。

傅雷认为培养专长要以全面的教育为基础,这和现在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也被现代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结合现在社会的教育形态来说,付雷为付聪提供的是完全式的精英教育:学琴从名师、高起点的家庭教育、开阔眼界的悉心指导和交流、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年幼时期的付聪来说,这看起来很难,要求很高,但因为傅雷家庭环境和往来交流的学术氛围令付聪在不经意间就能耳濡目染到,所以付聪出色就显得顺理成章。

单单依靠父辈的指导和培养,并不足以成就人。付聪本人的努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付聪之所以能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还能在音乐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以下几方面的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1.学习的态度严谨而专注。

2.教学时间外自己肯下苦功。

3.具备独立思考和注重逻辑的好习惯。

4.有广阔的音乐视野。

5.有音乐方面的天份。

6.家庭环境和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

付聪的成功,和前5点他个人的态度、努力程度、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不开,但同样换做任何一个别的家庭,也不会为付聪提供那么好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天时、地利、人和,真是缺一不可。

在傅雷给付聪的书信中,这些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体现,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付雷对付聪的严格要求也在往来的书信中,不断的重复,例如:"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听信一面之言"(要兼听)、"先看书自学乐理知识,待到学校开课就不担心听不懂了"(笨鸟先飞,人后多下苦功)……

这些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包含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还传递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也包罗了父亲总结的实用经验。这些哲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即便是现在遇到事情拿来借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孤独,意味着他内心宁静,娟然如拭,褪去聒噪,独伫一隅,竭心所务。这也是傅雷——-一位真君子所秉承的(对自己翻译、写作事业),并劝诫其子所秉承的。

傅雷可以说是一位极严苛又执著的父亲。只要对孩子有所裨益之处,他总不遗余力,亟待探求。他对于文学的理解是颇有意思的,他常常提到“浪漫底克”一词,比如对于李杜二人写意的探讨,极为客观地讲:“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像李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所谓曲高和寡,积雪的山峰也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令人听了耳目一新,其思想可见一斑了。更有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探讨——从文学的墨采过渡到通透达观的人性灵的思索。其中论述的,不是传统理论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而是求真务实,庄重严谨地发表个人言论。这是不大容易的,更是鲜有的!如同揽去翳朽,决疏土石,剥离云漫,忽而打开一个新世界。又有“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样的洒脱之感。然,精神的自由非身行的自由。身行若自由,其人格必举力维艰,但精神自由则弥足珍贵地在崇朽的天涯里灼烧悦气,升腾为新征程。究其根本,这甚而是自身严谨理智,追求真理的人格。

傅雷告诉傅聪:“我是你的一面忠实的镜子。”这面镜子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责任,促成一位惊艳世界的祖国艺术家的诞生。做人,是一切无关乎性命的开始,集思想,理智,才智于一身。上升家国,不惮烦琐,如此成仁。云书寄,馥馥情。云书中母亲的语言细腻流露,更显一份急不可待与热烈。信中时时有感叹号出现,语言短促有力,一气呵成,无不透露这份爱更似丝细针线,缝隙绣得,淙淙流水。

傅雷说“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活中友人繁多,自然,欢聚免不得如火如荼。老子也说“上善若水”。的确,水,泉眼清冽,翕忽澄澈,云之浮,溪之流,瀯瀯之声与耳谋,清冷冷状与目谋。或在嵚然山下,或于偃没石前,何之悠!何之迥!水利万物,万物融水,是何天籁!心灵也为之而触震,是否昔日与友人过于近密,适得其反?定要改勉!做傅雷般真君子,若水般万生。

亲情如水,岁月如梭,既然我是你的舵工,自然要用力划桨,就算平静得一泓湖水搅起万丈波澜也要慭慭渡济。让我做你的舟楫,通往河岸那边的谷地。父母之爱子,则是何地何时均要为子而虑计。正因为父母的严苛职守,子女方可闯出天地,觅得归处。思之怆然,更觉傅雷夫妇二人在文革中死之毅然,决绝!

总而言之,青山萦回,读《傅雷家书》,顿觉颢气俱存,盈于天地之间。是何人的气节?还是须做人的品性?抑或良知知识分子的中国味道,只得生生斟酌矣。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 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他不是凭着父亲 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 的话。我的天啊,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 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 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 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中学课本,节选了傅雷与傅聪的艺术对话,傅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脉搏与莫扎特一样,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脉搏一样”。多么恰当形象的比喻。脉搏一样,这是对音乐何等的理解。没有几十年的文学经 历,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种话的。这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按照常理父亲的角色应该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辟捷径一人分饰两角。在角色转换方面如鱼得水。孩子也争气,这父子两可真是羡煞旁人。

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之中有几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够与子与女产生共鸣,脉搏一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这也就足够了。这也就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曾经读到过一篇让我十分感动的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文章讲的是不会写字的'母亲,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

其实细细想来,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傅聪还年少时,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风俗习惯,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在那么多的岁月里,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傅雷先生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的关爱表露无疑,有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信中有一句话让我看到就泪盈于睫,“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想,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

成长,是我们是一段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在这段路途中,我们懵懵懂懂,慢慢摸索着前进,这就需要一座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而父母不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灯塔吗?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聪明的光线,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星星点缀于天幕,残月斜挂于苍穹,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的洒落在桌面,书页……

手捧着《傅雷家书》,细细阅览傅雷及家人对远在他国的孩子的关爱与教导,那严厉的要求下暗藏着深沉的父爱和苦心孤诣的谆谆教诲,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误以为自己就是主人公,独自求学的我总是用电话与父母交流,因为补课,在这酷热的假期,只有我一人生活在偌大的房子里,夏日是炎热的,但不与父母在一块儿的生活却是凉冰冰的,在傍晚听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孤寂之感缓缓涌上心头。

傅雷可能无法体会这种孤独之感,但他却知道远在他国的傅聪应是孤独的,于是写信给他的孩子:"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段话简简单单却触动了我的心,此刻好像隐隐听见以往与父母打电话时他们对我说的话:"我们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好,能够有助你的,我们会尽全力,不开心要和我们说,有事情也要和爸爸妈妈说……"他们虽会慢慢老去,但却不甘落后,想永远跟随在我的身后为我护航。他们是商人,幼时的自己总认为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倏忽间我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们眼中闪耀的金币上刻画的是我的图像。

对于学习,我总是很懒散,没有动力,《傅雷家书》告诉我,在自然的残酷斗争中,多少坚定的勇气,多少顽强的意志,多少鲜活的生命为此付出,我此刻安然的学习机会,是千千万万人为之负重前行,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我悔:悔这浓浓亲情,现在才透彻体会,悔这与自然残酷斗争中无法出力。

我感:感谢《傅雷家书》的开导,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激那千万负重前行的天使。

我喜:喜这漫漫求学路上不只有我一人身影,在我的身后,有傅雷,傅聪,有爸爸妈妈,更有繁荣的祖国,强大的华夏人民做后盾。

在这原本沉闷、孤寂的求学路上,《傅雷家书》使我领悟亲情,让我不觉孤单,给予我充足的学习动力,告诉我什么是艺术,艺术中的真诚,名利,与我漫谈人格修养,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它净化了我的思想,救赎了我的灵魂……

风轻轻的吹,虫静静地鸣,月光寂静的散落,多少封家书,多少暗藏的父爱,多少呕心沥血的教诲皆倾此笔墨。那悠悠人生路中,万道金光透过,若隐若现的是无数身影,是啊,漫漫求学路不止我一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像是一场旅途,走的越远,就会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顶,也终究会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顶远望呐喊,雀跃放松,下坡时就会越加手忙脚乱;上坡时在意下坡的困难与疲惫,身上的枷锁不但会越束越紧,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压垮自己,寸步难行。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不骄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读后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的价值。有志者自有千万记,无志者终感万千难,每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总能发现出世界的五彩与缤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可却都是充满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