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10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57W

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10篇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1

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 介质 耳朵

(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可以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 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2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

(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3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刻消失。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比较、归纳、转换、放大

6、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称为声波.

7、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8、声波遇到障碍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

9、固体>液体>气体(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速度约为1500m/s;在钢铁中传播的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乐音的特性

一:乐音

1、乐音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2、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声音的远近有关)

4、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5、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6、乐音通常是指那些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

7、不同的声源,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方便人们分辨.

噪音及其控制

一:噪声

1、这类声音是由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称为噪声.

2、噪声会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甚至对人体有害,需要加以控制.

二:噪声的危害

1、人们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噪声除了使人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妨碍工作和休息以外,还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除听力下降之外,还常常伴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此外,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不同声强级的声音对人的'影响(响度)

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它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为了保证人的正常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四:噪声的控制

人们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包括改进声源的结构,采取减振、隔振等技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包括隔声、吸声和消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耳罩、头盔等.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做可听声波,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虽然人耳听不到,但是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超声波

与可听声波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声呐

这种装置利用超声波经水下物体反射所形成的回声,可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并测出它们的位置.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

2、B超(超声波成像)

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观察母体内的胎儿.

3、超声波清洗器

超声波能够使清洗液产生剧烈运动,具有去污作用.据此,人们制成了超声波清洗器.

4、超声波焊接器

超声波还能使塑料膜发热,从而将两张塑料膜粘合在一起.常见的超声波焊接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对塑料袋进行封口的.

二:次声波

1、次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而且几乎无孔不入.(地震、核爆炸、火箭发射所产生的次声波能绕地球2-3周)

2、超强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使人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等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

3、目前,科学家正研究、检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地避免它的危害,并从中获取信息来预报地震、台风,或为检测核爆炸提供依据.

“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1.转换法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控制变量法

注意:

①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

②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

③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

3.类比法

声波比较抽象,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声波.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4

1、声音的产生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2、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

3、解题方法点拨

(1)声速与介质种类的关系规律不是绝对的,软木就是特例,所以表达规律时要说“一般情况下”。

(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3)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5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是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例如: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疏松多孔的物体因为能吸收声音的能量而具有阻碍声音传播的能力,可以消声降噪。因为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所以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温度升高、声速增大。

三、声的反射与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若换算为常温下的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则为17m。例如,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回声的利用:①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此时需要弄清楚在所给传播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到底是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还是该距离的2倍,即分清楚所给时间是声音往复传播还是单程传播的时间,如果是往复传播、则s=0.5vt;如果是单程传播,则s=vt。

②加强原声: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下,或常温下的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小于17m,则因为区分不开而加强原声。

如果掌握了上面的那些概念,同学们可以做下面的题目来检验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理解,有没有记住知识点,先不要着急看答案,自己先思考一下,解答一下,最后看一下答案,看看是不是跟自己做的答案是一样的。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6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7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o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一般来说,固体中声速最快,气体中声速最慢。

4.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

1.空气传导: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导: 外界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二.双耳应、立体声

1.双耳效应:通过双耳可以感知声音是从哪个位置传过来。

2.立体声: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箱放音,我们感觉到声音好象是从某个位置传来。

1.3《声音的特性》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指尖声与沉声)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指大声与小声)

音色:不同物体发声特征不同,是因为音色不同。(指不同物体发声)

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hz)

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可从两方面定义:

1.从物理学角度定义:噪声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境保护角度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二、噪声等级单位:分贝(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5《声的利用》

一、声传递信息

1.回声定位.(如:蝙蝠靠超声波探测 )

2.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和探测鱼群.

3.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疾病.(如:b超)

应用实例: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探测海深 超声波探测鱼群 b超

二、声波传递能量

1.超声波清洗机.

2.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应用实例:超声波清洗机 超声波加湿器 超声波除结石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8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XX0hz。

超声波是高于XX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超”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超声波探测仪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9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立体声:人靠两面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有立体的感觉。使收音机传出的声音有立体感的方法:在演奏音乐的舞台上左右两侧各放一个话筒,将接收到的`声音分别放大,最终分别由左右两只扬声器播放出来。

2.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10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