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观看教育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62W

当我们步入教育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一方理想中教育的模样。听了讲座之后,对于教育你有什么感触呢?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育讲座观后感,仅供参考。

观看教育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教育讲座观后感篇一

11月14日下午,河南省孔子学会理事、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许建国老师应荥泽志工的邀请,在崔庙镇初中阶梯教室作了一场精彩的家校同行弟子规国学讲座。来自崔庙镇小学的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我是第一次负责荥泽志工群的活动,接到任务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把这个活动尽可能做到圆满,不辱使命。前期和许建国老师及荥泽志工、崔庙镇文教组组长贾老师联系,确保讲座现场条件及设备达到许老师的要求。14日中午11点,我和志工佛缘在指定地点等待迎接许老师的到来。11点30分,我们和许老师驱车赶到崔庙镇,和志工贾某会合,简单用完午餐后我们来到崔庙镇初中阶梯教室查看现场情况,张贴条幅。志工蓝天缝纫和紫月幽兰也赶到现场帮忙……

讲座中,许建国老师结合现代人的子女教育、夫妻关系、身心健康、工作状态,带领大家认识人生的真相:天道、师道、孝道、因果;启迪我们真正的幸福是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践行传统文化的仁爱、互爱,互助、大同,因为,行善不能等待,行孝不能等待!

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大家被许老师的演讲内容深深吸引,时而浅笑,时而流泪,时而低头反思,人人内心进行了一场激烈地洗礼……

“一对夫妇嫌弃自己的父亲年老丑脏,不让上桌吃饭,给父亲用木棍做了一双筷子。有一天发现孩子也在摆弄木棍,就问孩子做啥,孩子说是练习给他做筷子,他大为震惊,赶紧把父亲请回饭桌再也不敢不孝了。”尊老、爱老、养老,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悲伤。

“锄禾日当午,妈妈真辛苦,上午睡懒觉,下午斗地主,晚上聊微信,饭也没人煮。”虽是孩童的戏言,我听到后为之一震,这样的妈妈,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吗?肯定不能。上形下效,父慈子孝,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反思自己,虽无上述这么多恶习,可我爱睡懒觉、爱发脾气,也爱玩手机,孩子现在可不是也一样吗?儿子顶撞我时我很生气,现在终于找到根了,原来己不正真不能正人,当妈妈的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可是耳濡目染,想学好也难。古有“岳母刺字、孟母择邻断杼、陶母封坛退鲊”,我们虽是凡夫俗子,也应当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听闻“问题孩子”参加了弟子规国学讲座彻底转变的故事,我迫不急待的想与儿子一起参加培训,我们一起把坏的习气改掉,迎接新的生活。

许老师的话至今记忆犹新,掌声的掌字是由高尚的尚字和手组成,鼓掌的人是高尚的人,老祖宗在造字时已告诉我们要多对别人鼓掌赞美;舒服的舒字是舍得的舍,给予的予组成,舍予了别人自己会很舒服。的确如此,付出、奉献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感恩卓尔不凡会长把活动交给我负责,感恩许老师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期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国学。

  教育讲座观后感篇二

本周三晚6点30分,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由校青年讲师赵晋平老师带来的第四期家长课堂教育讲座。当屏幕出现《让爱变得更有智慧》,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我就被这几个字眼深深吸引住了,赵老师温婉动听、通俗易懂的话语深深感染了我。

赵老师首先对现代孩子及五年级孩子的年龄段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处理方法及技巧进行了讲解。赵老师运用身边的真人真事,让我们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向大家阐述了教育孩子家长要做到:调心情、调脾气、调习惯。作为在教育孩子道路上迷茫的我忽然茅塞顿开: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我们就要变得优秀。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了,走出报告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为什么总是粗心?为什么又退步了?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为什么这么不自觉?我给你吃好的`,穿好的、手机、电脑、ipad、上下学小车接送、每周吃一次德克士、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这么爱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这是我们所有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此时的我们会训斥、会责备、会埋怨、甚至恶语相向,我们把一切出现的问题都归结在孩子身上。是啊,平时我们都太注重结果,急于求成,没有耐心去认真陪伴孩子的成长,做错了,只是一味责备,却没有告诉孩子:“错了,你还可以重新再来”;“只要坚持,你一定能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差。其实我们都错了,一切的根源在我们家长本身。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溺爱,是盲目的爱,是自私的爱。忽然想起最近微信圈里流行的一段话:我们总是说我们在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其实孩子更是无条件地爱着我们!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坏脾气,事过之后依然天真无邪地对我们微笑,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错误,事过之后依然会紧紧地拥抱我们!孩子会毫不吝啬地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喜爱、笑容,面对这么天真可爱对我们不计前嫌的孩子,我们怎么可以不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平稳些,再平和一些呢!

是啊!请问?你有多久没有问过孩子:“宝贝,你有什么心事和妈妈说吗?”宝贝,你今天在学校学的开心吗?”,有多久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了......那么我们就从现在开始,放下无聊的聚会、放下手中的手机......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先变得优秀,从点滴做起,对我们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温和,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小心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他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孩子何愁学习成绩不好,何愁学习不会努力,何愁不懂事,何愁不成才呢?当他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跌倒的时候,还能够重新爬起来微笑地说:“重头再来,我一定能行”;当他在自己衣食无忧的时候,依然能够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当遇到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依然能宽容大度、不计前嫌,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

“爱”,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用我们的智慧给予孩子“大爱”,让他成为优秀的人。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家门口,孩子一见到我扑到我怀里说:“妈妈,我的作业做完了,等你检查。”此时的我改变了方法说:“宝贝,自己先认真检查一下,看有错吗,然后妈妈再检查,如果你能检查出来,那你又进步了。”听完我的话,孩子非常开心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自己检查出了好几道错题......看着开心入睡的孩子,我的心情也很舒畅,相信明天一定会是新的开始!

  教育讲座观后感篇三

今天万分有幸见到了顾明远老先生,并听了他对于教育发展的讲座。“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放在这里毫不过分。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一直在国外,但是顾老先生,作为教育界的“大哥大”,他的大名凡是做教育的人都应如雷贯耳。因为任何教育人,尤其是学习比较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学习或翻阅过顾老先生的著作。

而我作为一名正在从学院派向民间派探索的教育人,这个时候顾老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在沉浸于做学校的细枝末节中,又一次跳出来审视和反思自己,并去思考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之前在英国和美国学习教育理论时,每位教授都会让我们从许多角度反复思考:教育是什么? 很显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且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思维流派,不同社会形态,都会影响这个问题的 “答案”。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加认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Dewey)的观点“生活既教育”。广义来讲,对于个人,他/她在一个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经历就是他/她所受到的教育。

那么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社会经济提供劳动力?是为这个国家培养下一代?还是为每个学生发现和实现他们真正的自己?是培养社会大机器中的零件还是不一样的烟火?这又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你高我低,不断博弈。

纵观各国教育史,仔细阅读每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报告,教育的目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最近英国新任首相梅姨建议重新开设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设重点高中。要知道,文法学校可是1965年工党为了避免社会阶层固化以及教育资源不公而决定废弃的教育理念。到八十年代,文法学校的数量锐减了九成,只剩一百多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进入了更加包容(涵盖不同阶层)的公立综合学校。这里暂且不论这个教育“回马枪“的合理性,但从文法学校的立而又废、废而又立,就能提现教育作为社会和时代的产物。

又比如美国先后的两个著名教育法案,1965年通过的《小学中学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强调了标准化考试,不可避免的“标准化三好学生”也应运而生;20**年,《一个也不能落下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体现了美国教育对于个体差异的重视,也认识到了之前法案中标准化测试以及标准化教育的局限。

还比如顾老先生今天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个报告,三个时代”:

-1972年《富尔报告》,强调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因为那个时代科技带来了生产力。

-1996年《德洛尔报告》强调发展教育的“四大支柱”,让孩子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为那个时代经济发达,人们渴望满足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关注个体发展。

-2015年《反思教育报告》,“强调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情调人文素养;因为当今时代经济危机持续,民族问题加剧,恐怖主义盛行。

以上三个例子,体现了从世界和国家这个大的层面来讲,教育的目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就像顾老先生说的,“教育总有一个崇高理想,即把培养人的事业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联系起来。”

而今天的讲座, 让我再次反思我个人的教育理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也许把这句话作为教育理想并不百分百恰当,但这正是我在选择国际教育时内心的声音--学习国外的教育理念(前十年做的事情),结合本土的社会文化,开发真正有益于中国学生发展的中国的国际教育(未来要做的事情)。

做国际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崇洋媚外,不是为了把孩子们送出去,造成一个个家庭的“小别离”;而是希望培养孩子一颗强大而包容的心,一份千帆过尽的视野,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知道她们从哪里来并深知去探索世界的目的,在垂垂老矣之时,可以平静而幸福的说一句:“这个世界,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