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化学复习重基础重应用分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3.08W

在复习化学时,把握好方向,回归课本,本着重基础重应用的原则进行全面复习,不追求偏、难、怪的试题,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复习重基础重应用分析

一、紧扣双基,突破难点

“模考”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是考查重点。比如基本概念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阿佛加德罗常数,基本理论中元素周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重要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的有关方程式,化学实验,电化学等。

备考复习应增强针对性,每天安排适当练习,特别是近两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以及高质量的模拟试题,以基础题及中等难度题为主,达到提高解题速度、训练解题感觉的效果。

做练习应像考试一样,尽量不丢题、空题,审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字眼,并标出记号。遇到自己较为熟悉的题目,更要集中精力,认真分析,不可凭着经验和旧的思维定势,仓促解答;遇到重点题、热点题,做完题目后立即重新过一遍,明晰题型特点,厘清解题思路,总结答题技巧,感受成功快乐;遇到难题,不能失去信心,既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能耗时太多,必要时与老师、同学多讨论,找出解决方法。做到“容易题稳拿分,中等题不丢分,难题争取得分”。

二、关注细节,规范答题

高考化学选择题近半成,模考也不例外。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基本概念,考查学生对细节知识的把握程度。可用一周时间集中梳理复习过的内容、做过的卷子,分析选择题做错的原因:是看题不清,还是审题方法不当;是知识掌握有薄弱环节,还是存在知识盲区,争取在“一模”考试前弄懂并加以弥补。

化学规范性表达也是应注意的细节。如化学方程式书写一定要配平,酯化反应有水生成不能漏写,书写多元弱酸根水解反应时应分步、可逆,与用量、顺序、浓度、条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逐一看清,切不可下手就做;实验题应从操作、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方面完整解答;要辨析清楚填空题中对物质表述是填名称还是填符号、有机物是写分子式还是结构简式等。

三、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模考”与高考一样,既要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能力,有些考题会与平时所学内容“形神俱变”。而要做到“似曾相识”,考前复习不能一味做题,死记硬背概念,避免出现“能够很流畅地陈述某些具体化学知识,但在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上常常难以把握”的情况,要回归课本,从熟悉课本的知识体系开始,进行必要的理解记忆,注意思考、整合、归纳、总结,找到表现每个知识点的具体情景或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景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钻研,使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灵活应变。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有机化学是指研究含碳元素(除去上面括号中的)的化学,研究它们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合成的科学。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等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它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无机物质包括所有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不过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碳化合物仍属无机物质外,其余均属于有机物质。)

无机化学是指研究不含有碳元素(简单的碳的化合物如CO2、CO、碳的单质、碳酸盐属无机)的化学,研究它们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的科学。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无机化学在成立之初,其知识内容已有四类,即事实、概念、定律和学说。

用感官直接观察事物所得的材料,称为事实;对于事物的具体特征加以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得到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化合、化分、氧化、还原、原子等皆是无机化学最初明确的概念;组合相应的概念以概括相同的事实则成定律,例如,不同元素化合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总结它们的定量关系得出质量守恒、定比、倍比等定律;建立新概念以说明有关的定律,该新概念又经实验证明为正确的,即成学说。例如,原子学说可以说明当时已成立的有关元素化合重量关系的各定律。

中和热和燃烧热

一. 教学内容:中和热和燃烧热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 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

3. 使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4. 常识性介绍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使学生具有经济效益的观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要点的把握燃烧热的概念,有关燃烧热计算

难点:中和热的测定,中和热和燃烧热的有关计算

[分析]

一、中和热: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完全中和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常温常压下,酸和碱的稀溶液反应产生的中和热为△H=-57.4kJ/mol。

中和热的测定: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 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盐酸温度/℃

NaOH溶液温度/℃

中和反应后温度/℃

t(HCl)

t(NaOH)

t2

数据处理:△H=-Q/n=-cm△t/n水

其中:c=4.18J/(g?℃),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2-t1,t1是盐酸温度与NaOH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水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说明:

1.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条件是:要与空气(即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而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则是:要有适当过量的氧气,可燃物与空气要有足够多的接触面积。以上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3. 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浪费能源的同时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4. 理解燃烧热时,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入手:①25℃、101kPa;②1mol纯物质;③完全燃烧;④稳定的化合物。

5. 一般情况下,物质燃烧生成的稳定的化合物有:C→CO2;H→H2O(液态);S→SO2。

6. 燃烧热表示的意义: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25℃、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放出393.5kJ的热量。

7. 书写热方程式时,燃烧热是以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方程式时,应以1mol可燃物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计量数。

8. 计算一定量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Q=n(可燃物)×△Hc;式中Q为可燃物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n(可燃物)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Hc为可燃物的燃烧热。

三、能源:

能源是指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一级能源指在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如化石能源、流水、潮汐等为一级能源,而氢气、电能等则为二级能源。

解析:①题中指出,只有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一级能源,水煤气、干馏煤气都是煤经一系列处理后,间接制取的,应属于二级能源,而水力则是利用水的动能和势能,一般应属于一级能源。

②题中选项A的方向是错误的。众所周知,原子与分子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微观粒子,水中的氢元素完全不同于单质的氢气。氢气可以燃烧,氢分子可以与氧分子反应。但指出“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不仅违背科学,也与常识不符。更何况A选项中还称氧是可燃烧的物质。选项B的方向是正确的。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几乎不能进行,利用太阳能产生高温,以分解水,是目前正在实际进行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一项研究。从能量的角度看,这是太阳能的间接利用。选项C是错误的。众所周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而其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保持不变,因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也就是说,利用催化剂改变水的分解这是一个需要供给能量的事实,是徒劳的,因此这个研究方向也不正确。选项D应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研究方向。水分解需要吸收能量。寻找可提供廉价能源的有效,当然可以解决由水制氢气的问题。

解析:硫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纯氧中燃烧都是生成 SO2气体,而由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远不及在纯氧中,硫等可燃物在纯氧中的燃烧较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激烈,速率快,放热也集中。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下述两个基本事实:第一是题设相同条件下(32g,同温同压),这样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应为定值。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化学反应发生时,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现象。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显然,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燃烧,都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为光能。而且转化成光能的越多,转变成热能的就越少。不言而喻,前者转化成光能的多。

[例3]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2H2(g)+2.5O2(g)=2CO2(g)+H2O(l);ΔH=-2bkJ/mol

B、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g);ΔH=-4b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ΔH=bkJ/mol

答案:A

[例4]试回答下列中和热测定的有关问题。

(1)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1盐酸、0.55mol?L-1 NaOH溶液,尚缺少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所用盐酸及NaOH溶液的体积均为50mL,各溶液密度为1g/cm3,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实验起始温度为t1℃,终止温度为t2℃。试推断中和热的计算式:△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度计

(2)不能,因为铜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易使能量散发出去,使测定结果偏小。

(3)△H=-1. 672(t2-t1)kJ/mol

【模拟】

1.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气中CO2的含量剧增,要减缓这一现象发生,最理想的燃料是: ( )

A、天然气 B、氢气 C、无烟煤 D、汽油

2. 为了提高煤的热,并减少CO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通入大量的空气 B、将煤粉碎,使之充分燃烧

C、将煤经过处理,使之转化为气体燃料 D控制煤的生产

3. 已知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相同分子数目的甲烷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下面是有关天然气的几种叙述:①天然气与煤相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②等质量的甲烷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前者大;③燃烧天然气也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只有① C、只有③ D、①和②

4. 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的水来制取:2H2O(l)=2H2(g)+O2(g) ΔH=+517. 6kJ/mol。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5. 新的替代能源主要包括:①核能;②柴草;③焦炭;④太阳能;⑤氢能;⑥液化石油气;⑦水煤气;⑧天然气 ( )

A、②③⑥⑦ B、①④⑤ C、③⑥⑦⑧ D、①③④

6.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正确的是 (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集,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并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7. 含NaOH40克的稀溶液与足量稀H2SO4反应放出57.4kJ热量,则下列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NaOH(aq)+1/2 H2SO4(aq)=1/2Na2SO4(aq)+H2O(l);△H =+57.4kJ/mol

B、NaOH(aq) +1/2H2SO4(aq)=1/2Na2SO4(aq)+H2O(l);△H =-57.4kJ/mol

C、2NaOH(aq) +H2SO4(aq)=Na2SO4(aq)+2H2O(l);△H =+114.8kJ/mol

D、2NaOH(aq) +H2SO4(aq)=Na2SO4(aq)+2H2O(l);△H =-114.8kJ/mol

8. 已知盐酸和NaOH的稀溶液的中和热为△H =-57.4kJ/mol,则稀醋酸和NaOH的稀溶液的中和热一般情况下约为 ( )

A、等于-57.4kJ/mol B、大于-57.4kJ/mol

C、小于-57.4kJ/mol D、无法比较

9. 对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H2(g)+O2(g)=2H2O(l);△H =-571.6 kJ/mo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2 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 KJ的热量

B、1 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

C、二个氢分子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 KJ的热量

D、上述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可表示为:

H2(g)+1/2O2(g)=H2O(l); △H =-285.8 kJ/mol

10. 1g炭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需吸收10.94kJ的热量,相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A、C+H2O=CO+H2;△H =+10.94 kJ/mol

B、C(S)+H2O(g)=CO(g)+H2(g);△H =+10.94 kJ/mol

C、C(S)+H2O(g)=CO(g)+H2(g);△H=+131.3kJ/mol

D、1/2C(S)+1/2H2O(g)=1/2CO(g)+1/2H2(g);△H =+65.65kJ/mol

11. 含11.2gKOH的稀溶液与1L 0.1mol?L-1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KOH(aq)+1/2 H2SO4(aq)=1/2 K2SO4(aq)+H2O(l) △H=-11.46kJ/mol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H=-114.6kJ

C、2KOH+H2SO4=K2SO4+2H2O △H=-114.6kJ

D、KOH(aq)+1/2 H2SO4(aq)=1/2 K2SO4(aq)+H2O(l) △H=-57.3kJ/mol

12.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1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 )

A、NH3(g) * MERGEFORMAT O2(g) NO(g) * MERGEFORMAT H2O(g) Δa kJ?mol-1

B、C6H12O6(s) 6O2(g) 2CO2(g) Δc kJ?mol-1

D、CH3CH2OH(l) * MERGEFORMAT O2(g)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_;用50mL0.50mol?L-1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均填 “偏大”、“偏小”、“无影响”)。

(6)用浓度为36.5%的盐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为什么? 。

19. 把温度为13℃,浓度为1.0 mol?L-1的酸溶液和1.1mol?L-1的碱溶液各50mL混合[溶液密度均为1g/mL,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4J/(g?℃)],轻轻搅动。测得酸碱混合液的温度变化数据如下:

反应物

起始温度t1/℃

终了温度t2/℃

中和热

HCl+NaOH

13

19.8

△H1

13 19.3 △H2

(1)试计算上述两组实验测出的中和热:△H1=___________;△H2=____________。

(2)实验中碱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g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硫气体,放出17.24 kJ热量,求H2S的燃烧热,并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1. 某人浸泡在盛有60. 0升水的浴盆中,在1小时内,人体所散发出的热量使水温从30℃上升到31. 5℃(假设人体体温保持恒定,且热量没有损失),该人一天可以释放多少热量?1克脂肪燃烧放出39. 7kJ的热量,如果该人在一天所需要的热量以摄入脂肪来计算,则他一天至少需要食入多少克脂肪?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 2kJ(kg℃)-1

【试题答案】

1. B 2. BC 3. D 4. AC 5. B 6. BD 7. B 8. B

9. C 10. CD 11. D 12. C 13. B 14. A 15. A

16. (1)人力 畜力 燃煤动力 电力

(2)常规 新

(3)6CO2 6H2O→C6H12O6 6O2 水

(4)C O2=CO2; CnH2n 2 (3n 1)/2O2→nCO2 (n 1)H2O

CH4 2O2→CO2 2H2O

CH4燃烧产生的CO2最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17. (1)煤 人均能源占有量少,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2)ABCD

(3)H2 不产生CO2,不会因温室效应而影响大气,H2的来源丰富,燃烧产物对环境无影响。

18. ⑴环形玻璃搅拌棒 ⑵保温隔热 ⑶偏小

⑷不相等 相等 中和热是酸碱完全中和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只与温度等影响反应热的因素有关,与酸碱的物质的量无关

⑸偏小 偏小

⑹偏大 浓盐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19. (1)中和热:△H1=-56.9 kJ/mol;△H2=-52.72 kJ/mol。

(2)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

(3)氢氧化钠属于强碱,而氨水属于弱碱,电离时需要吸收热量。

20. 燃烧热为放出586.16 kJ/mol热量

H2S(g) 1.5O2(g)=SO2 (g)H2O (l) △H2=-586.16 kJ/mol

21. 9072 kJ 228.5g

关于乙醇性质几点误区的辨析

乙醇是重要的烃的衍,我们时一定要深刻理解羟基官能团在乙醇性质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又要避免由于某种定势引起的认识障碍和误区。只有及时澄清这些片面的错误的概念,才能更透彻理解乙醇的性质。

误区一、乙醇能与钠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解析:乙醇分子中存在羟基,和水、酸一样能够与金属钠反应置换出氢气。但是由于受到乙基的影响,乙醇的羟基氢原子的活泼性比水和酸的都要弱很多,所以,乙醇不能电离出氢离子,不具有酸性,也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误区二、乙醇能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体现了乙醇的碱性。

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不是中和反应,而是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与乙酸的羟基结合为水,余下的部分结合为酯。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可以清晰的证明酯化反应的机理。酯化反应是醇羟基与羧基官能团之间的特征反应,与乙酸的酸性无关,乙醇的碱性也就无从谈起,乙醇为中性物质。

误区三、乙醇能发生消去反应,其他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消去反应是乙醇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去掉一个小分子水,生成不饱和烯烃的反应。反应的原理是乙醇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分别消去氢原子和羟基,余下的两个“孤单”电子在碳原子间形成共价键 高中语文,成为烯烃。所以,发生消去反应的醇必须满足的条件是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一定含有氢原子。

例如:以下醇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答案:B、D能发生消去反应)

误区四、乙醇能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被氧化为醛,其他醇也能被氧化为醛。

乙醇的催化氧化原理为去氢氧化,即乙醇的羟基上氢原子与羟基所连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氧化为水,氧原子和连接碳原子上的电子形成碳氧双键,碳氧双键与碳原子上另一个氢原子组成醛。很显然,醇氧化为醛的条件是,羟基所连接碳原子上一定含有两个氢原子(伯醇)。如果羟基所连碳原子上只有一个氢原子(仲醇),则氧化后生成酮。如果羟基所连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叔醇),不能被氧化。

例如:下列各醇能被氧化为醛的是

(答案:A、C能被氧化为醛,D、E被氧化为酮,B不能被氧化)

高中化学方程式-水解反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小编准备了高中化学方程式-水解反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单水解---可逆水解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H++NH3H2O

FeCl3+3H2O Fe(OH)3+3HCl Fe3++3H2O Fe(OH)3+3H+

AlCl3+3H2O Al(OH)3+3HCl Al3++3H2O Al(OH)3+3H+

CuSO4+2H2O Cu(OH)2+H2SO4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Mg2+以后的阳离子均水解)

NaHCO3+H2O H2CO3+NaOH (NaHSO4不水解,NaHSO3电离大于水解)

Na2CO3+H2O NaHCO3+NaOH CO32-+H2O HCO3-+OH–

NaHCO3+H2O H2C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Na2SO3+H2O NaHSO3+NaOH SO32-+H2O HSO3-+OH–

NaHSO3+H2O H2S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O3-+H2O H2SO3+OH-

Na2S+H2O NaHS+NaOH S2-+H2O HS-+OH–

NaHS+H2O H2S+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H2O H2S+OH-

Na3PO4+H2O Na2HPO4+NaOH PO43-+H2O HPO42-+OH–

Na2HPO4+H2O NaH2PO4+NaOH HPO42-+H2O H2PO4-+OH–

NaH2PO4+H2O H3PO4+NaOH H2PO4-+H2O H3PO4+OH–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CH3COO-+H2O CH3COOH+OH–

C6H5ONa+H2O C6H5OH+NaOH C6H5O-+H2O C6H5OH+OH–

2、双水解

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

NH4F+H2O HF+NH3H2O

Al2S3+6H2O==Al(OH)3↓+H2S↑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Mg3N2+6H2O==Mg(OH)2↓+N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Na3P+3H2O==3NaOH+P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Zn3P2+6H2O==Zn(OH)2↓+PH3↑(Zn3P2一种老鼠药,PH3剧毒神经毒剂)

CaC2+2H2O==Ca(OH)3↓+C2H2↑(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C2H5ONa+H2O==C2H5OH+NaOH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方程式-水解反应就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

高中化学必修之氧族元素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之氧族元素,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S + H2 == H2S (加热) Fe + S == FeS (加热)

2O3 == 3O2 3O2 == 2O3 (放电)

2H2O2 == 2H2O + O2↑(MnO2催化) H2S == H2 + S (高温)

2H2S + 3O2 == 2H2O +2SO2 2H2S + O2 == 2H2O +2S 均点燃

FeS + 2HCl == FeCl2 + H2S↑ FeS + H2SO4 == FeSO4 + H2S↑

SO2 + H2O == H2SO4 (可逆) SO3 + H2O == H2SO4

Cu + S == Cu2S(黑固) H2O2 + H2S == S↓+ H2O

NaSO3 + H2SO4 == NaSO4 + SO2↑+ H2O 实验室制二氧化硫

2H2SO4浓 + Cu == CuSO4 + 2H2O + SO2↑ 加热

2H2SO4浓 + C == CO2↑ + 2H2O + 2SO2↑ 加热

2SO2 + O2 ==2SO3 (需加热、催化剂并可逆)

H2S + H2SO4(浓)== S↓ + SO2 + 2H2O

H2S +2HNO3(浓)== 3S↓ + 2NO + 4H2O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之氧族元素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高中化学学习之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学习之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理清(内化)知识思路,缔结合理知识网络

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呢?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要求并帮助学生做到应当会的和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日清月结”或“章节结清”。这包括:

1.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重要事实。这些“砖瓦基石”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原材料,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原始的材料。每一概念要掌握其核心,如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核心是任何理想气体(纯净的或混合气体);标准状况;1mol;22.4L。

2.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氧化剂与还原剂等,都可列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区别相似、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局部概念体系。

3.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化学的学习应是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抓规律、记特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概括归纳,构造知识块、知识链,形成网。如在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按反应原理-仪器药品-气体发生-气体检验-尾气处理的序列组织教学,并从每一个知识点沿不同角度、途径发散,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有机地联系为一个知识网 。

4.以简驭繁。学习繁难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一方面将繁难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用一般方法解决繁难问题。只有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应用知识网络,产生有条理的联想,再经过筛选、比较、判断、推理,形成通畅的思路,达到问题的快速准确解决。

(二)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并开始由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发展,习惯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思维,对事物能注意到具体分析,找到本质特征,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去。若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探索、发现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分析、研究、解决化学问题,就能不断地激起他们求知的需求,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获得的化学知识,易于记忆和运用。

1.程序设疑诱导思维。思维源于疑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是激起学习欲望,激励创新的因素。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围绕有关教学目标设计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程序,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例如复习卤素单质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设计如下程序:(1)在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为什么?(2)上述反应有何现象?(3)向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溴水有无反应?(4)向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有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5)氯水和二氧化硫都有漂白作用,当二者混合后其漂白作用如何?通过以上问题的解析,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2.新颖问题激发思维。可采取换角度、换形式、提新颖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思考。要布置一定难度的课外思考题供学生去挑战。如讲分子间作用力后可布置“若水的沸点低于硫化氢,人类将会变成怎样?”让学生经常有问题可“想”。

3.解题过程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种因素不能判别当前的课题与已有经验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当前景象关联起来,问题则可顺利解决。如讲完一道题后,再对题目进行变式: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改变化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有可能将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熟悉掌握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诸如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要教会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养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模仿醒悟。学生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教师的“教”之上。会学习的学生则喜欢追根究底:教师为什么这样解答?他是怎么想到的?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当怎么办?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模仿中生疑,悟通疑点,突破难点。

善于联想。如看到CH3—CHOH—COOH的结构简式,要能想得出: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脱水反应、跟钠反应;含有羧基有酸性、能酯化、脱水;含有甲基及邻碳氢,可消去、卤化等。

灵活迁移。应用是认知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会用呢?这就需要学会迁移。通过自学接受新信息,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NH3与NO2能否发生反应,从课本中找不到任何依据,但通过思维,便能迅速迁移到反应可以发生的依据:

H2S+SO2--S

HCl+HClO--Cl2

即同一非金属元素的正价化合物与负价化合物间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由此可见,氢化亚铜与盐酸反应,能够放出一种气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CuH+HCl=H2↑+CuCl

CuH中的H为-1价,HCl中的H为+1,放出的气体为0价的H2。氢元素间得失电子数相等,故生成物中的铜仍为亚铜。

辩证思维。如盐类水解教学,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醋酸铵等溶液,要求记录结果。提出问题: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H+也不含OH-,为什么却表现出一定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离子间有什么关系?水的电离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氯化钠与醋酸铵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一样吗?经过逐一分析推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辩证性。

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实质是迁移,举一反三是高水平的“发散”。发散性思维是学好化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诱导学生思维发散。例如设计这样一题:一瓶硫酸,不知是浓是稀,如何把它鉴别出来?请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学生通过思考,会提出溶于水观察是否放热;与铜片反应;做滤纸的碳化反应;测密度;比较粘度;使胆矾脱水;稀硫酸与铁钉反应;中和滴定等等。通过解答这道题,使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的广阔性也得到了锻炼。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式思维。例如,依据课本字面叙述,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NO2不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原理,NO中+2价的N可与NO2中的+4价的N反应归中为+3价N:

NO+NO2+2NaOH=2NaNO2+H2O

反过来,NO2中+4价N也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为+3价和+5价的N:

2NO2+2NaOH=NaNO3+NaNO2+H2O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一条创造性规律:在NO,NO2混合气体中,只要NO的物质的量不多于NO2的物质的量,混合气可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这不仅对处理硝酸厂尾气很有意义,还可用于指导解题。

除上述各种思维方法外,还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思维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学习之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Tags: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