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7.35K

篇一: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比每人套中的个数)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指出:这里的“7”指这组男生的整体水平。统计学上把它叫做“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在这里,“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师:这里的“6”是哪些数的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女生组的整体水平) 师(出示男、女生对比图) :现在你们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了吗?

师:这个7就是6、9、7、6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是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把每个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与平均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 (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 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

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

(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

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

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

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

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师:解释得真好。

师: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两个组的人数不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看哪一组套得准,我们比的是什么?(指板书的课题)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现在的先求和再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这样的方法你都会了吗?

四、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

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老师想把第三条纸条变一变。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10?(11)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2.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3.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

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4、夏天到了,同样高的东东和小明都想去游泳。他们来到了各自选好的游泳场所。你们觉得,谁的选择是安全的?为什么?

师:去游泳池游过吗?它的地面是平的。“110厘米”值得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小明的选择是安全的。冬冬呢?这里的“平均水深110厘米”什么意思?(生:??)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5、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了解了这么一份资料: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2岁;女性约为78岁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1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你们懂不懂平均数?那你们打算怎么劝劝他?

师:想了解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吗?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

师:发现了什么?

篇二: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陈洪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当数量比较大时,使用公式法比较简便。

你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呢?接下来我们看知识运用。

四、知识运用

完成教材92页做一做

五、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六、布置作业

完成93页练习二十二第1、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