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9W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

一、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二)教学安排

(1)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2)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时较少,地理基础较薄弱,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平行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为14班的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平时的上课氛围,他们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尤其是每次上课时专注的眼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多个设问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列举人类的三大壮举,并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地表的物体会怎么样”,学生争相回答说左右摇晃,我又笑问“仅仅只有左右摇晃吗?”,又有学生补充道:“还有上下摇晃”。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希望他们能够学会迁移知识。果然,很快他们就联想到刚才的知识,是因为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学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依据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大胆的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征,并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完成的相当漂亮,我想这就是90后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

(3)推崇简单记忆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内部圈层,我提出用形象记忆法,告诉学生人们常常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形容为“煮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学生们听完后,会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形象记忆法很受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构建好了。另外,在介绍外部圈层的时候,我又提出了关键词记忆法。大气圈:包围、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连续不规则、不间断循环;生物圈:生命、三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游刃有余。

(4)充分利用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和难点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与讨论,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出一个条理清晰并且简洁的结论。恰好,这里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师生配合相当协调,最后所推测的结论也完全正确,这使得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并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

(5)坚持“双语”教学个性,坚持课后小结,坚持讲练结合

从开学,我都坚持每个节课教给学生专业地理名词的英语写法和读法,希望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因为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会接触到很多外文文献和资料,在此夯实基础,能够很快上手。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学得很认真。当本节课知识讲完之后,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识小结,并以提问的方式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识点基本均已落实。

三、课后反思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我一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强调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较好的预习不但能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积极鼓励学生互动探究。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3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

B、银河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C、具有适宜的温度

D、具有水体存在

5、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09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4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反思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关于教学优点的反思

(1)主线鲜明,引人入胜

本节课通过地震警报系统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分析地震警报系统的运作原理,带着“地震警报系统跑赢了地震波”的疑惑,进一步深入探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又通过对地震波的应用,探究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通过对地圈层结构的学习,揭秘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本节课主线鲜明,以地震的发生和预防为线索,带领同学深入学习了地震波的特性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各圈层的物理性状。情境导入,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一境到底,使本节课主线鲜明,知识系统化、情景化,教学各环节显得十分完整。

(2)声音洪亮,富有激情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都能听到我的声音,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说话音量,把音量提得很高,把这种洪亮的声音带到了课堂,学生们听得很清楚,也使我的讲课富有一定的激情。

(3)小组合作,互动良好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课堂探究有深度、有内涵。让学生协作分工寻找答案,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各小组组内分工明确,主持人、发言人、记录员各司其职,各组之间在问题展示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参加,气氛活跃,使课堂学习效果良好。

二、 关于教学缺点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语言随意,用词不当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不太注意语言的得当性,导致用词不准确,语言很随意,多口头禅及生活俗语。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艺术,语言千锤百炼,使讲课用语更贴近地理专业术语,符合课堂教学的情境,文雅而生动活泼,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经得起课堂教学的考验。

(2)语气生硬,语调呆板

本堂课虽声音洪亮,但语调一直很高,缺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势,使学生的思绪一直紧紧被教师悬浮起来,紧张感得不到释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音色、音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

(3)课件混乱,格式不当

如果把本节课当成一节公开课,本节课的课件设计是非常不成功的。课件设计不够优美,每张课件上问题过多,课件字体过小,字体颜色过多,使课件看起来极其不美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优质课件,组合归纳、优化完善,使课件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格式规范,富有设计感、画面感。

(4)探究问题设置混乱

探究问题设置随意,无节奏感、系统性,使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讲评过程中略显混乱。探究问题的设置应本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而不能颠倒顺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问题设置过程中,一定先给本节课知识列一个思维导图或提纲,找出主线及教学核心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

(5)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

本堂课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探究学习课,小组合作探究、集中展示探究结果占据了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讲述仍然过多。在学生回答问题环节,教师补充知识过于频繁,多次打断学生发言,有喧宾夺主的气势,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把话语发言权彻底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真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爆炸增长的时代,给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反复磨课,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常充电,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好前期的规划与短期目标的制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驾驭好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有质的提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