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通用15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53W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通用15篇)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

相对于很多混乱的,碎片式的后现代小说,卡尔维诺已经算得上很仁慈了。

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卡尔维诺这一篇《寒冬夜行人》只能称其为写本,而非读本。读本是清澈的、明确的,带有强迫性的。而写本则是邀请读者加入合作。并且让他们自行探索门径。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和写作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你下面写的,或者你下面读的是什么。你阅读了A,就在这一刻错过了B,你写出了B,就不再能同时拥有A。

如同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那样,写作、阅读或者生命,无一不是如此。所以许多后现代的小说家们在最大程度上,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回到《寒冬夜行人》上,十个故事的开头,不设置更多的东西。已经是突破。

传统的小说,不是说不好,而是说它写了多少,你接受了多少,都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在某种意义上, 一个线性的,完整的故事,影响读者的同时也禁锢了想象。想象是无限的。卡尔维诺有意在这篇小说中引发我们最大程度的想象。他说:“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东西。”

小说的`开始,一位男读者发现刚买的书竟然装订出了问题,很恼火,想去换一本新书。当然换到的书永远都不是他想要的那本书,多次的阴差阳错,男读者没有一次能够如愿读完一整篇故事。十个故事的开头也由次而一一呈现。

卡尔维诺是个相当高超的小说家,他先让读者沉浸到他写的那十个故事中去。男读者在阅读故事的时候也正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两种阅读合二为一,同时开始,同时被切断。所以渐渐的男读者不再是小说中的主角,而我,也不再是一个只管阅读的局外人。卡尔维诺用巧妙的方法,使男读者和现实读者之间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联系。他模糊了读者和书中人物以及作者的界限,模糊小说和现实的界限,也模糊了小说本身的轮廓。

在《寒冬夜行人》这里,阅读的惯性被打破了。我们这些人,长期以来,无论是对一部小说投入多么大的感情,都只是被动的受者,从没有过参与小说过程的体验。身份模糊后,追求结果的方式比原来辛苦多了,如果不要求纯粹的阅读快感,这种体验,还是很值得获取的。

我们大多数人谈到这部小说都会从结构方面来探讨,并置的结构是这部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为什么卡尔维诺设置了十部小说的开头给我们?为什么每一部小说在最精彩的时候就停止了?

卡尔维诺有一个小说集叫做《时间零》,在吕同六和吴哓东教授那里都能看到关于《时间零》的剖析。正是其中表达的“绝对时间”的概念,贯穿了卡尔维诺许多篇作品。

所谓的绝对时间概念,有一个著名的阐述是这样的:

猎手去森林狩猎。突然,一头雄狮张牙舞爪,向猎手扑来。猎手急忙弯弓搭箭,向狮子射出一箭。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犹如电影中的定格一样,呈现出一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把它称为时间零。这一瞬间以后,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狮子可能张开血盆大口,咬断猎手的喉管;也可能羽箭射个正着,狮子挣扎一番,一命呜呼。但那都是发生于时间零之后的事件,也就是说进入了时间一,时间二,时间三。至于狮子跃起与箭射出以前,那时发生于时间零以前,即时间负一,时间负二,时间负三。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任何小说都存在于叙述当中,也就是说一本书从前往后翻,本来就具备一种时间性的顺序。但从诗学意义上来说,时间成了某种形式,能够被我们感知。在这个角度上,绝对的时间就出现了。卡尔维诺刻画了十个时间零。他把十个小说放在十个瞬间的、绝对的时间里。每一个小说是悬浮的状态,从这里开始,读者和作者都可以展开无穷的想象,把小说延伸到各个地方。

在后现代主义中,整个世界都是无序的,混乱的,自然,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在卡尔维诺这里,时间一时间二并不重要,负的时间段也不重要,因为它们不确定。只有时间0,在一个瞬间,在某一个点上,存在着绝对性。所以,作家所做的,不是给自己的小说创作一条发展的线,而是为小说创作绝对的0度。另一个方面,卡尔维诺自己说,很多小说第一章开头的魅力,在以后的叙述中很快的消失了,因为开端不过是一种许诺。对后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种种展开方式的一种许诺。”所以他决定只创作开头,至于说小说的生长过程,这种无限的可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传统的叙述者,通常着力描写线性的故事,故事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下去,也就是女读者所说的——看到一棵书的生长,它的枝繁叶茂。卡尔维诺却把写作热情聚焦在故事的时间零上。

对于绝对时间,我肤浅的理解的是影像被固定在照片,电影被定格。但放在小说中,当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时间的0度到底有多久,负的时间是在那里结束的,0的界限又在哪里?我觉得这可能是小说比视觉艺术更难把握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或者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如何控制那个瞬间,不至于让她划向时间一、时间二。

寻找十部小说的过程,看似一场追踪游戏,其实却是智力题。小说在每一个读者那里都拥有向正极滑去的无数种可能,这一点,已经完全超出作者的控制范围了。所以,卡尔维诺说,“凡是阴谋最后都会摆脱首领的控制。”当阅读者的想象开始蔓延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

卡尔维诺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让我们对他的每个绝对0度的故事展开想象,他更多的是站在探讨的意义上去引领我们关注小说的本质。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2

生命只有一二三种形式,你的如此,我的如此,世界的也这样。

组合的形式是卡尔维诺纯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寒冬夜行人》里不同章节小说的连缀、穿插与错位;《看不见的城市》中的相近、相差、相存在;《帕洛马尔》的繁琐与简洁,《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的.交错、铺陈,狭隘与升华……失去组合就没有世界,正如卡尔维诺相信世界的存在有一部分是基于26个字母之上的。

一是生命自然朴素的原始存在。阅读以相信为主。与二相对的是生命存在的虚无或者说是虚无的存在,阅读以颠倒的反观为主。至于三,则是生命跳出了所谓虚无与存在的概念上的一种存在。当然卡尔维诺觉得自己还远远达不到。阅读以遗忘为主,忘我,忘卡尔维诺,忘阅读,忘世界,忘宇宙,忘遗忘。

“卡尔维诺的使命是要使我们所处这个正在死亡的世界里头发明一种交合的巫术,让轻灵的、看不见的精神繁殖、扩张,最后形成一个魔法王国。”残雪如是说。

寻找隐喻的谜底,一个有我没我的寻找,一个存在在形式嬗变中的隐喻,以一个追求宇宙之上宇宙的谜底。谜底是——寻找。一种寻找,寻找柳德米拉,寻找马拉纳,寻找一些称谓,最终是为了寻找“元小说”,寻找故事的真正肉身,虽然你在她体内。隐喻。隐去的比喻,因为无法言说,所以选择隐喻。读者是一个隐喻,我是一个隐喻,小说是一个隐喻,它们的关系更是隐喻。我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准确的隐喻。如果说谜底是什么。我们有我们的,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也不是我的,我们的都不是卡尔维诺的。

诺顿诗论,这四个字就很吓人,更何况再加上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卡尔维诺的小说理念是一种构造艺术,相信艺术,生存艺术,最后是一种风化艺术。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3

记得我有一阵子读书是“一口气儿”式的,读某个作家,就一口气儿把他的很多作品读完,我一口气儿读完了王小波,一口气儿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所有长篇,又一口气儿读完了加缪什么的。我记得卡尔维诺也是在我一口气儿的时期读的,却不知为什么,停在了《寒冬夜行人》这里。不过我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关于读书的神秘真理:就是,到了合适的时候,会有各种明示和暗示告诉我该读的书。比如突然有一阵,风格完全不同的几个人却同时对我说:你一定要读加缪;比如突然有一阵,我不论翻开什么都看到人们在谈论艾柯,弄得我非读不可,不读难受。最近就是因为一些感召,弄得我一定要读读《寒冬夜行人》,这也说明现在才到时候。

卡尔维诺的作品各个不同,他也是在有意做各种尝试,免得重复自己。这篇小说因为强调了读者在小说解读中的作用而被当作研究读者、作者角色的文本。可是我觉得,事先知道这个事实反而搅了我的阅读过程。未尝不可把它作为一篇富有天才的小说来读,尤其是其中穿插的10个故事的开头,多么精彩、多么引人入胜,多么风格迥异!而男读者、柳德米拉、姐姐、作者弗兰奈里、译者或剽窃者或混乱制造者马拉纳,还有那个不读书而用书来做装置艺术品的人……他们的故事和某个警察、某个心理医生、某个记者的奇遇可能并无二致。这是一连串精彩的片断,用《天方夜谭》般的讲述方法连缀起来:每个故事总是在最有悬念的地方突然断掉,读者就是想知道“后来呢”,像那个男读者一样,因而大的篇章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直到最后嘎然而止在男女读者结婚,在大床上共同阅读。男读者将要读完的,还是《寒冬夜行人》。那一刹那,也许会觉得前面的故事都是一个长长的梦,第一个小说并没有中断过……

有人(经验读者们)能够给10个故事对号入座,因为很多故事都有模仿某些特定作者和风格的痕迹。举最明显的例子,“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有着非常浓郁的日本文化风情,让人想起川端康成;“在空墓穴的周围”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意思,不论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叙事方式都令人想起《百年孤独》……对于急欲知道下文但永不能如愿的读者来说,这些故事个个不同又非常相似。

不过,我得承认,因为探讨的是写作、翻译、出书、读书,这个故事就真的有点特别。全书的线索是男读者寻找他未能读完的小说,而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到后面就越来越是有意为之)总是不让他实现这个小小愿望,甚至总是告诉他,这就是那本书,尽管你觉得完全不一样,但就是一回事。男读者有一个长长的探险之旅,去出版社、去寻找作者,译者,甚至到了一个伪造书皮和书瓤的国家,预见卧底的卧底,又被派当了卧底。这个越来越离奇的故事越走越远,不过,当我们遇到伊尔卡尼亚的警察档案总馆馆长时,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个馆长多么智慧和坦诚,他不但保证你终于可以看到真正的、完整的书,而且他本人也相信舒舒服服独自阅读的乐趣。总算对伪装的译者马拉纳和这混乱的局面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与女人打赌已经输了:女人“通过绕有兴趣的孜孜不倦的阅读终于在最隐蔽的.虚假之中发现了真理,在所谓最真实的话语之中发现了不可饶恕的虚伪”。这位伪造专家在绝望之中,为了保持与那个女人的一线联系,便“利用署名、作者姓名、笔名、语言、翻译、版本、封皮、扉页、章节名称、开头、结尾,等等,继续制造混乱,强迫她从这些混乱之中看到他的存在,并以此向她致意,明知得不到她的答复。”

这个警察档案馆馆长说,书中发生的某些东西超越了我的权限。我们可以禁止人们阅读一本书,但是在禁止人们阅读那本书的禁令中仍然可以看到某种我们永远也不愿让人看到的真理……正因为如此,馆长放伪造者逃走了。他没有停止伪造,但是,幸运的是,伪造者为伪造而伪造,但还有那个女人那样为读书而读书,我们就“可以相信世界还继续存在……每天晚上我也可以像那个不知姓名的遥远的女读者一样,放心地阅读……”

这是多么浪漫的场景,这是热爱阅读的人最充满人情的理想。

对于不同的读者,有很多不同的《寒冬夜行人》。甚至人们读出的东西,远比作者希望表达的还多。我看到的是,为阅读而阅读,最终从隐蔽的虚假中发现真理和从真实的话语中发现虚伪,这是对阅读者的最高的赞颂。借“作者”弗兰奈里的话说,作者淡化成写作的机器、没有个性的人,与小说里的作者完全不同的人。众多书评说的没错,这毕竟是献给读者的一本书。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4

看完《寒冬夜行人》让我无话可说,没看几页已经对老卡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俯首帖耳了,用火星文表示就是ORZ,用网络语言就是PF,用周星星的话就是I 服了YOU,但谁知之后卡尔维诺还是不依不饶地、彻彻底底地将我调戏了一番,调戏得我是体无完肤、晕头转向、胡言乱语、高潮连连,安插在小说中的十个不同小说的开头犹如十段风格迥异的催情音乐,让人情欲高涨,饥渴万分,头脑中早混淆了置身的空间,不断变换、颠三倒四的人称转换更似灵肉欢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是女性就要更加当心,虽然你成为卡尔维诺有点困难,因为他是重家庭观念的意大利男人并且他已经有一个家庭,“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战局不太可能形成,但他欲擒故纵的行文极易使无知少女落入他的'圈套,并欲罢不能、欲拒还迎,极有可能造成暧昧关系。

《寒冬夜行人》是一个充满魔力的黑洞,慢慢地将男女读者们通通吞噬了,来到卡尔维诺的王国,来到追求无限、无限追求的世界,来到这本《寒冬夜行人》已经被扔到的不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时空不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的思维无限、无限思维,再将我们自己扔到另一个空间,扔到我们思维能到的地方,扔到连卡尔维诺思维都不能到的地方。这样就认为你已经摆脱了他吗?不可能,对一个不断探求、不断创新的作者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他的思维触碰不到的。我们只能在充满卡尔维诺的气息的以太中任其调戏、任其玩弄,算了,我们认命吧,我们不是对手,孙猴子是永远飞不过五指山的。

大家可能以为我神智不清了吧,其实以上都是瞎扯蛋,不过由衷的敬佩之情倒真千真万确的,尤其喜欢老卡在第二章扔书、《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第七章男女主人公相互“阅读”等章节的描写,还有一个特别的结尾:“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怀疑这个《寒冬夜行人》是指哪个?是真的这本书呢?还是又一轮开始的“颠沛不堪的旅行”呢?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5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二战后最负盛名的作家,二战期间曾参加抵抗游击队,在抵抗运动中加入意大利共产党。战后入都灵大学文学系,一年内通过四年的全部科目考试,并在此期间作为共产党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工作,热心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以新现实主义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而蜚声文学界。大学毕业后进入都灵著名的埃依纳乌迪出版社工作,因而有机会结识了一批进步作家、哲学家等,在政治、思想和文学各方面都迅速成熟起来。后来相继创作出一系列影响了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品,50年代有《意大利童话》(1956)、《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骑士》(1959);60年代有《宇宙奇趣》(1965)、《你和零》(1967);《命运交叉的城堡》(1968);70年代有《隐形的城市》(1972)、《寒冬夜行人》(1979);80年代有《帕洛马尔》(1983),等等。卡尔维诺是个不断探索创新的作家,但从他风格多样的作品看还是能找到一定连贯性的,其创作大致可分为新现实主义、寓言小说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最后形成的是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于一身的风格。

卡尔维诺在70年代后期开始转变其寓言式的小说风格,除了小说的内容仍然是充满想象的超现实描写外,小说的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奇特,作家有意对小说的形式进行实验性探索,作品也很多地蒙上扑朔迷离的怪诞色彩,《寒冬夜行人》就是卡尔维诺此类作品中的杰出代表,是卡尔维诺富有想象力的探索结果,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派风格,具有了更多的实验追求,是一部实验主义作品。关于其实验主义性质,大可体现在四个层次或侧面中。而在论述之前,则须对小说内容进行概述:

小说以《寒冬夜行人》一书出版发行作开端,运用少见的第二人称,一开始写小说的一位男读者:“你”,欣喜地购得此书,急不可待地打开阅读,正看到故事的紧要关头,却发现内容前后连接不上,无法看下去,于是“你”到书店要求更换。书店老板解释说他已接到出版社通知,是小说装订出错,把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与一个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订在了一起,答应更换。因“你”已被巴扎克巴尔德小说吸引,于是换得《在马尔堡市郊外》以继续读。同时,“你”在书店里遇到一位同是要更换装订出错的《寒冬夜行人》的女读者,柳德米拉。于是,男读者“你”在阅读为寻找《寒冬夜行人》而得到十篇无关联的小说开端的故事中,又穿插了男读者与女读者交往和结合的故事。

实验主义作家均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实验”,所以实验主义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实验方法。而《寒冬夜行人》中的实验主义性质,首先体现在小说中运用的观察和实验。据自然主义代表文学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一文中的论证:“小说家既是观察者又是实验者。作为观察者,他照观察到的那样提供事件,确定出发点,建立使人物活动和展开现象的坚实场地。然后,他作为实验者出现并进行实验,使人物在具体的情节中行动,通过情节指出,事件连续的发展过程完全如研究对象的决定因素所要求的那样。”在《寒冬夜行人》一书,作者既是观察者又是实验者,甚至小说主人公“你”也是一样。小说几乎始终是一个为了看到结果的实验,卡尔维诺似乎是为了验证一个定理:“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受尽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由此开始,卡尔维诺观察到的基本“事实”是,男女读者为寻找《寒冬夜行人》而结识和恋爱,在寻找过程中不断出现波折,也始终保持着悬念,最后男读者决定和女读者结婚。

在小说中,卡尔维诺一选定男女主人公围绕《寒冬夜行人》进行的爱情故事的主题,便从观察到的“事实”出发,建立他的实验,也就是使男读者经受一系列的考验、周折,让他经历某些环境,从而指出他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在小说中,男读者继续阅读更换得来的波兰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但不久又因印刷错误而没法继续阅读下去,当发现手中的小说既不是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也不是波兰小说,而是辛梅里亚语的小说时,他和女读者柳德米拉决定到大学里找教授请教,可是不但没请教出个所以然来,而且还使男读者阅读兴趣转向了另一本无关联的小说上,后来小说又出现与之前相同的问题,男读者又转折来到出版社寻求答案。而在与出版社编辑的谈话中,男读者发现,这一次次的挫折时由一个叫马拉纳德译者造成的,因马拉纳曾与柳德米拉相好,而柳德米拉喜欢看小说,于是他就觉得小说作者是他的情敌,所以他期望通过模仿、拼凑各国的小说使小说作者的形象模糊不清,这样柳德米拉阅读时就不会使他感觉到她将他遗忘。男读者后来从出版社中有关马拉纳的各种手稿、书信中了解到,马拉纳可能隐藏在南美洲某地,于是决定前去寻找,几经周折,始终没没结果,也没找到自己期望找的小说,只好返回。最后,男读者在家乡的图书馆中与其他读者讨论时得知古代小说结尾的定理,于是决定与柳德米拉结婚,而他们的故事也在两人新婚夜阅读《寒冬夜行人》中结束。

由上可见,卡尔维诺将人物安放在由他控制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实验,然而,卡尔维诺并非只是将小说的“事实”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而是直接介入其中:在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多个地方曾以作者的身份跳出,如在第一章后的小章节《寒冬夜行人》里,卡尔维诺写道:“虽然你对我的了解仅此而已,但足以促使你把你的一部分与这个你所不了解的人物‘我’联系起来。作者也是这样,虽然他不愿谈论自己,他却决定把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称为‘我’,……作者和你一样,写下这个‘我’字时,就把他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把他感觉到的或想象到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卡尔维诺无疑是既作为观察者又是作为实验者存在的,而实际上,小说中的主人公男读者“你”又何尝不是:他一选定文本《寒冬夜行人》进行阅读,便在阅读中及阅读外观察到的、体验到的事实出发,他的思想促使他行动,而他的行动又随着环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在书中,男读者“你”有时还要在作者的安排下转换角色,男读者“你”时而是书中体验一切的主人公,时而是那个俯览书中一切(包括男读者“你”的思想行动)的现实中的读者。

《寒冬夜行人》的实验主义性质,其次体现在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是不断采集事实,然后研究事实的内在关系,通过改变情况和环境来影响它们。具体体现就是上面的论述中提及的男读者的思想和行动随环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卡尔维诺在小说中不断让男读者面对各种事实,不断改变男读者面对的情况和环境,从而推动其思想和行动的.近一步发展,这与作者和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转换道理相似,因此不作赘述。

《寒冬夜行人》的实验主义性质,还体现在小说像科学实验那样,以思想和怀疑为起点,不是穷究“所以然”,而只是解释“怎么样”。根据“实验主义”代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解释,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寒冬夜行人》中写的周折正是由主人公男读者“你”的思想和怀疑为起点:“你”看到小说的三十来页,渐渐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是读到某个地方时发现出现重复,于是怀疑是作者卖弄文学技巧,而最后后面的都是对前三十来页内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于是开始思考是印刷厂出了差错,思考要到书店要求更换。“你”在后来的再续阅读中一次次发现手中的小说出现差错,又一次次地怀疑哪里出错,思考要如何解决问题。而面对这些一次又一次的怀疑和思考,卡尔维诺所做的并不是穷究“所以然”,而只是着重解释“怎么样”,在书中,男读者“你”手头上的小说的内容发生错乱,如此这般反反复复,“你”最终读的只是十部小说的开头,而这十篇故事互不相关,情节上也互不相连,只是镶嵌在男女读者为寻找《寒冬夜行人》的和他们恋爱的故事中而已,要说这十篇故事有共同特点和联系,那就只有是每一个故事都在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嘎然而止,小说还没有充分展开、没有说出“所以然”,悬念还没有解答就结束了,而另一个故事又以同样方式开始了。这种小说结构,实际与卡尔维诺的“时间零”理论密切相关:“时间零”就像“雄狮纵身跃起,而猎人羽箭在空中飞鸣”的一瞬间,呈现出的绝对时间。传统小说以情节和故事取胜,遵循线性时间和因果关系,注重故事的来龙去脉,而卡尔维诺却看重“时间零”下的状态,不要求故事有前因后果和完整性,极大程度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开放性和零散性,故事不再完整,而读者的参与和阅读才是实现小说价值的重要环节。

《寒冬夜行人》的实验主义性质,第四层次的体现在于卡尔维诺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性理智。在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实验手段中,所谓“元叙述”是其中最常见的因素,而当一部小说充满元叙述时,就成了元小说或叫超小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不是真实反映生活和现实,而是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合。卡尔维诺在该小说写作过程中不断刻意表明文本虚构性,不仅涉及到小说的形式、内容、语言和作用,而且涉及到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读者对小说的要求,甚至分析了小说的印刷和装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不但点明小说是“串味儿”,还说:“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这样一本小说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写完第一段后就中止马吗?把开场白无休止地拉长吗?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把一篇故事的开头插到另一篇故事中去呢?”卡尔维诺正是以这样的超越性理智运用套盒结构把小说缝合起来,成为《寒冬夜行人》这样一本关于小说的百科全书。

《寒冬夜行人》运用了乱而不相关的事物、不知所终的故事情节及语言上的重复、不关联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线型结构的情节模式,结构奇特,力图在作者与读者间进行沟通,立意巧妙。小说中独创诡异实验性是为了更恰当地反映迷乱的现实,男读者“你”所面对的现实就是一座座迷宫,作者不是沉浸于客观记叙而迷失在迷宫中,而是实验性地寻找出路,突破一座又一座的迷宫。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6

在法兰克王国的军队中,有一位身着干净整洁的白色盔甲的骑士,在国王查理大帝阅兵时发现他并不存在,他仅仅是靠着意志来办事。就是这个空躯壳却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对自己的责任一丝不苟的他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并开始品味爱情,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他的意志随着风而远去。那副洁白无暇。完整无缺的铠甲则被送给朗巴尔多。迪。罗西利奥骑士。这位无名英雄光荣而又勇敢事迹就这样的结束了。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人的外表要整洁。中国是礼仪之邦,外表要有礼仪,举止要有礼仪,内心也要有礼仪。其中外表的礼仪能看出你的性格。文中不存在的骑士外貌干净整洁,让人看起来心情十分舒畅。可是我的弟弟与他比起来可真谓是天壤之别!他认为衣服扔在地上无关紧要,脚不穿袜子踩在地上不要紧,虽然衣服脚这一类可以洗干净,但是你的行为在别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邋遢的形象。

二、对自己的工作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在文章中不存在的骑士对待他的工作十分的'严谨,任何细节他都不放过。我要学习他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三、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去给予别人帮助。在文中,不存在的骑士英雄救美,杀死了许多的狗熊。我们从小培养这种优良传统美德,每天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积善积德,天长地久你的朋友将会越来越多,人际多了,对今后步入社会有着很大的好处!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7

人由身体和意志构成,不存在的骑士就是一种意志,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身体无法摧毁的意志。作为一种意志,机械而古板,虽能在某些方面达到卓越,但没有作为人的人性和感情。而另一个人物马夫古尔杜鲁充满活力,却没有意志,只是各种自然的投影。两个人物互为补充,一种为精神意志,一种为自然投影,即两种不存在的状态。

作为一个我,一个活生生年轻的我,郎巴尔多,带着为父报仇的意念投入生活、投入战斗,最终战胜了仇人,却对生活的意义起了怀疑。为重新追求生活的意义,便投入到爱情的炽热当中,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圆满。

而另一个我,作为一个女性,生来拥有卓越的天赋,并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直到达到巅峰,无人可超越了,便爱上了不存在的骑士。因骑士最终烟消云散,没有了追寻目标,我成为一个修女隐居起来,在漫长的枯寂中悟出了自己的.生活与追求,也毅然投入爱情的怀抱。

整篇故事中所描写的人物,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都是自己分散的人格,最终爱情的圆满意味着各种人格的统一。这最终需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人生就是一种修行,明了真正的需求,树立真正的信仰,了断各种执念、妄念,达到人格的完整统一。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8

树上的男爵,有一个朋友说,原来看了一个齐天大圣的小说。

《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小说思维活跃、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画了现实的种种弊端,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思考。——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树上的男爵,在我读起来,阅读感受不算最好的。或许跟翻译有关系,也或者跟作者本身的风格有关系,最可能的还是自己的功力不够罢。不过,好在这本书还是很有些意思的,就像书名一样,时时透着一份荒诞,而荒诞的背后又隐隐透着一丝悲凉。

一个有着显赫身世的少年,抛弃了自己的家族,在树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就是那个独特的.存在。他从来没有过伙伴,除了那只只能在地上帮助他打猎的短脚猎犬。他帮助过许多人,但只是在帮助他们。他在树上学习,甚至成为了一个哲学家。他在树上演讲,成为了意见领袖。他在树上恋爱,但是最终没有完满的结局。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并不想让主人公与这个世界割裂。主人公并不是一个主动脱离世界的人,他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对世界有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视角不同,这个世界也就不一样了,更何况树上的世界仿佛是一个可以到达任何地方的国度,它没有阶级的差别,没有身份的尊卑,也正是因为如此,主人公才与更多的人产生了联系,读后感m才知道了许多人不知道的消息,做成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正像百度百科里说的,主人公用自己的决定和努力,来达到非个人主义的主题。小说从头到尾,看似是主人公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主人公在不断寻找他期望的认同的过程,他找共事的伙伴,找思想上的同路者,找恋爱的对象,可是所有的人又都不像他只在树上生活。树上和地下,永远是不可抹平的差距,主人公再如何努力,最终还是无法跨越上与下的距离。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是从他决定在树上生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世界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经营自己的世界,终究还是与这个世界无法融合。当他老了,也无法回到曾经的地面,随气球飞走了。

或许,当他爬上树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来平面展开的世界,突然立体了起来。在上面可以看见别人看不到风景,也可以看见平时看不见的秘密,也可以看不见不一样的人心。正是这一点点不一样,让这个世界因为主人公在它的上面又叠加了一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就和原来的世界,不一样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如果主人公没在树上,这个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或许,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少了一个你,这个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9

4月的天,寒意未去。每天的枯燥生活让我烦闷,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了一段读书旅程。读完《树上的男爵》后,我感慨万分,枯燥的生活变有趣了。

《树上的男爵》的作者是伊塔洛。卡尔维诺。他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树上的男的》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树上的男爵》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条道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平时枯燥无味的网课变得有趣,让迷茫无方向的我遇到了一道曙光,重新振奋起来。

《树上的男爵》主要讲的是柯希莫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老式家庭之中,父亲是伯爵,母亲是将军,父母对儿女严加管教的同时缺少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柯希莫逐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因反对姐姐对动物的残害而拒食锅牛的柯希莫被父亲怒斥,从而爬上了树开始了远离和对原始生命野性的回归,村希莫爬上树后,与自然界的生物建立了一种迥异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无系。

《树上的'男爵》既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启迪。所谓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书中,十二岁的柯希莫,因忍受不了姐姐做的蜗牛餐,愤然离家住在树上。从中可见柯希莫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富有同情心、尊重生命的人。这使我非常惭愧,每次在户外,看到一些小生物,比如蜗牛、妈蚁,我都会把它们抓进一个小瓶子里,然后将它们放在阳光下暴晒,把它们淹在水里。一个个小生命就在我的“待遇”下“牺牲”了。现在,我应好好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尊重那一个个不凡的生命。从书中,柯希莫的父母对儿女严加管教的同时缺少关爱,从中可见柯希莫的生活缺少温暖,令我不免产生了一种怜惜之情。也让我对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在家中,我的父母在我做错事时加以管教,在我生病、先落、迷茫时给了我温暖,给予我关爱。在我的生活中,既有严厉又有关爱,让骄傲的我有了警醒,失落时有了奋斗的信心。让我不走歧路。在反对姐姐对动物的残害而拒食蜗牛的柯希莫被父亲怒斥,从而爬上了树和动物生活可现他倔强、勇敢、爱护动物。这种品质令我赞赏。

渐渐地,《树上的男爵》之旅已接近了尾声。合上书,各种思想涌上了我的心绪。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步阶梯。从中我明白要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我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网课对我来说已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新鲜、乐趣。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0

读卡尔维诺的书,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想阅读这本《树上的男爵》,是因为王小波是这位最富有创作才能,最有趣的意大利著名寓言式作家的忠实粉丝,又盛誉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为完美作品。究竟这本书吸引人的魅力在何处?

《树上的男爵》为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与《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卡尔维诺说,他想使它们成为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的三部曲。而《树上的男爵》的故事中就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就是通过个人的自主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简单来说,就是人如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柯希莫男爵,从十二岁跳到树上到六十五岁双脚从未接触过地面哪怕一步,他一辈子生活在树上,捕猎、阅读、恋爱、与人们交往、击退强盗和野狼的袭击等等,甚至组织领导革命。“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卡尔维诺笔下的.柯希莫男爵就是这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疏离人群并不意味着避世隐居式的生活,而男爵跳到树上之后,反而能够让自己与更多的人交往,获得更广阔的天地。离得太近,往往让我们无法看清现实。男爵选择自己的方式过一生,坚持自己独特的理想个性,即使地下的人们难以理解这些古怪的行为,包括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是选择下树,而是消失在越来越高的天空之上。

“许多年来,我为一些连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在树上。”这就是男爵一生的执着与荣耀。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1

断断续续在看《树上的男爵》,感觉似乎以前从来没看过,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种感觉很好,美好的新鲜体验。从前那遍阅读,几乎没有一点印象,并未留下任何记忆和感受,但这次看却觉得,书中很多地方写得充满想象力,浪漫又丰富,让人难忘。

比如书中对翁布罗萨茂密森林的描写,各种树木的细致刻画,仿佛每种树即是一个人,有它自己的性格和风华,柯西莫生活期间必然会熟悉和爱上他们,书中说这是一种友情;还有男爵的贵族邻居——翁达利瓦家的花园,是个集世上一切奇珍异卉的园林,有一种潮湿的神秘感,尤其从遥远的东方和热带移植过来的树木,让这个植物园有了异域风情,契合了小说的奇幻感,也是卡尔维诺童年生活的反映。

卡尔维诺的父亲是意大利圣莱莫人,一个出色的园艺师、农学家;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全家人在圣莱莫生活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卡尔维诺自幼生长其间,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所以柯西莫得以在树上生活,一切森林生活的细节描写,都因为他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得以建立和完善。

其中一个故事,让人觉得残忍而悲伤。大盗贾恩·德依·布鲁基,自从他爱上读书后,荒废了很有前途的强盗生涯而被捕,在监狱里还一直惦记着没读完的一本小说,于是每天在提审之前或之后,他都双手抓住铁窗,听柯西莫给他念书。行刑前当绞索套上脖子时,他问柯西莫小说主人公的下场,“把这样的结局告诉你,我很难过,贾恩。”柯西莫回答,“乔纳丹最后被吊死了。”“谢谢。我也是这样!永别了!”他自己踢开梯子,绳子被勒紧了。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2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在一堂策划课后从老师的分享中,认识了《树上的男爵》这本小说,捧起它读了几页,跟着主人公在他的树栖生活中驰骋翱翔,这是一个难得的精神享受。书是我们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每次从书中,回到现实的世界,都有些依依不舍。每个人都崇尚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感觉不到意义,行动起来必然会缺乏动力。在读完《树上的男爵》之后又一次验证了这一切。

当读完此书且对这位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陌生的我来说,卡尔维诺将我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里,我认识一位在封建时代为了梦想所探寻,却又孤独至终的男爵——柯西莫。

话还得从头说起。

12岁的柯西莫,还是一个小男孩,因拒绝吃午餐桌上的蜗牛,逃离父母责罚,便爬上花园里的圣栎树,从此,也便离开了那个世袭贵族的家庭,开始了他的树上生涯,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下来。

也许,有些人会误认为,柯西莫只是胆小,害怕再回到地面后父母的严厉惩罚,也有些人会认为,他只是一时的孩子气,等顽固与倔强的小脾气消散之后,便会下树。而我,却不然。我想,在他内心,或许早已经想离开这个充满枷锁的世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带着种种好奇与疑问,让我对他的树上生涯越来越感兴趣,我想知道他在树上怎么生活?我更想知道,他是否真的能说到做到,再也不会下树?

在小说里,他的树上世界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我们看不到男爵生活在树上的痛苦,男爵在接受了地面上的弟弟偷偷带给他的树上生活必备的最初物件之后,就学会了在树上生存下去的一切本领。行走、跳跃、读书、学习礼仪、饮食等等一切他都活的得心应手。

他是一个天才,在政治、农田、水利、森林、狩猎都是高手,他以打猎和钓鱼为生,在树枝间往水塘里撒下钩就坐收鳝鱼和鳟鱼,并以自己的渔猎所得与地上交换自己无法制造的东西。他发挥着他的天赋,为人们服务,人们开始感谢他,接受他,并敬重他,最终获得爱戴。

男爵柯西莫在树上世界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想象到在树上应有的`一些常规,同时,这个世界又完完全全遵循着树上的生活所应该有的可信的逻辑。男爵尝试着树上一切可能的生活,建立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王国,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存。

尽管柯西莫生活在树上,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孤独隐者。相反,他有着他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却不与人亲近,他是一个积极的人。他丝毫不抗拒同他人的交涉,他同农民工人劳动者、同落难贵族、同强盗小偷、同革命思想者做各种的交涉。他在树顶参加姐姐的婚礼,在妈妈临终之际从窗外用鱼叉取了一片橘子递到她的手里。他与邻居高贵而专制的女子薇莪拉在树上轰轰烈烈地恋爱,并为她的负气离去痛不欲生。他善于利用各种人际,为自己在树上争取更加便利的生活,他还努力为森林、平民、革命、国家奉献自己。

如此看来,男爵柯西莫的树上生活还真是多姿多彩。也许就是因为他离开了尘世,似乎才对尘世产生更大的热情和更执著的关怀,于是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地面上的生活积极参与。他说:“谁想看清尘世,谁就应当同他保持必要的距离”。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3

《树上的男爵》,仅仅是这五个字,自身就带有一种不羁的、反骨的意味。翻开这本书,确实有着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贯穿整本小说的,是“我”?的哥哥,柯西莫的故事——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将整一个故事的格局构架起来。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似真似假的感觉。

主角柯西莫出身贵族,他的人生本应该是纵情在上流社会的情欲酒色之中,?浸润在权势、金钱中,但是他并没有。他十几岁起便一直生活在树上,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壮年与老年,他的结局,亦充满了戏剧性。

在我看来,柯西莫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他同家人不亲近,同爱人相分离,同世人皆格格不入,但是,他做到了自己。生活在树上所折射出来的,是扼住咽喉、失掉自由的现实,柯西莫以自己的行为,成为了真正的“反抗者”。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4》了,同样是自由被剥夺的情况下,我曾经认为温斯顿·史密斯已经是在悬崖边试探的死刑犯了,直到遇到了《树上的男爵》,柯西莫是真正的反叛者——于家族,于其本身,柯西莫真正踏出了为自由而战的那一步,相比于温斯顿,他是真正的斗争者。而主角在故事里的感情经历,倒像是设定好的轨迹,在某一种程度上昭示着他孤身一人的命运。

全书中最为触动我的一句话是“我将尽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我们既然以“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上,我们穷尽一生其实也只是为了做自己。可能这句话有待考究,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以他的行动、阅历和他的一生热爱着他所向往的自由,热爱着那些被撕得粉碎的现实。是历经哀痛之后才会铭记的一种感情。

故事的收尾以“落笔”作为结束,仿佛是给这个漫长的故事做了一个收尾,合上书本脑海里依旧回想着刻在柯西莫墓碑上的话——“柯西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被现实束缚着的自由,最后升入天空,在那里无限发散。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4

《树上的男爵》讲的是一个名叫柯希莫的男孩,生活在贵族的家庭,在十二岁时离家出走,并且一辈子没有回到过地面,在他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爵位,故题目为《树上的男爵》。

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显见的原因是对他父亲专制的顶撞,但的表达者,他的弟弟写道:“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应该说这更深厚的东西是小说最最核心的精神。

有趣的是,虽说是离家出走,但他其实从未中断过与家人的联系。他弟弟自不必说,经常跟他在树上玩耍。他的母亲,也很快就承受了这样一位古怪的儿子,常常用望远镜看他,并摇摇彩旗互通消息。只有他的`父亲,始终板着面孔,在外人面前深以他为羞耻,但他最终还是把他的爵位和宝剑交给了儿子,这象征着最终的成认。

他虽说一直生活在树上,但他并没有变成野人,有着文明人的行为标准,例如他专门在树上找了一处作为厕所,也受着程度高的教育,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馆,甚至还与狄德罗等人有书信往来。表达者有这样一句话:“我自始到终都清楚他的位置,在这里,在我们这一边。”我在读时琢磨不出,“我们”指的是什么,直到柯希莫在承受爵位时所作的承诺:“我将尽一切努力以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我才明白“我们”指的就是人。

尽管他一直住在树上,但他也没成为一名隐士。他经常帮助当地人,甚至领导过众人对抗火灾和野狼,他也参加我种各样的工会。并且正由于他一直待在树上,他逐渐对树木乃至自然有了感情,诚如表达者所言:“他那时爱邻人爱自然也爱自己。”

总之,他离家出走并住在树上的原因并不是逃避,他没有逃避家庭,没有逃避文明,没有逃避社会。那么他做这一切的目的终究何在呢?伏尔泰在书中也问过柯希莫的弟弟同样的问题,答复是:“我哥哥认为,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间隔。”我相信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答案,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句漂亮话,因为柯希莫对所谓“尘世”的态度并非是研究的,而是积极参预。

卡尔维诺文集读后感 15

我是偏爱柯希莫的,虽然我想象他可能像加西莫多那样的佝偻,也可能像希斯克里夫那样面向凶恶,但是他的特质很难让人不对他心动,他可是树上的男爵。

能对于难的东西可能都会产生一种仰慕,因此当完成这一遍的通读之后,我深知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感同身受,但是我喜欢这本书,非常肤浅的喜欢。对于柯希莫的执念我能懂但是不是全部,对于他和薇莪拉的疯狂爱情我向往但是不是全部,对于战争的部分我更显得无知。因此有些期待第二次的'阅读,在经历一些人事后,或许能够更加理解处于小说中处境的每一个人做出每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

柯希莫在树上不是鲁莽的原始人,他是哲学家故事家政治家。他也和我们一样,不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尤其现代,几乎不存在能够明白自己的心且不被社会洪流所左右的。那是福气也是智慧。但他一生做了一件好事——一直待在树上——安然地亦步亦趋地遵从自己的准则生活并且志矢不渝地对待自己的承诺,是多么难得的品质。

柯希莫与其他特立独行的人不同,他是一个不回避人的孤独者。其他此类型的角色多多少少总是把自己从社会的角色中抽离,而柯希莫不单没有脱离社会,并且积极参与活动例如组织防火队,甚至还自己创立出一套法则。

他的爱情,他和薇莪拉,不时会让我想起呼啸山庄里的那一对,那让我我曾经觉得极度夸张无法理解的爱情,现在我竟开始慢慢理解并且开始向往这种纯粹的冲动的直接的情感碰撞。他们重逢在托莱马依科公爵的禁猎区前的草坪,感觉上此地有所暗指,他和她之间其实还是有原则性的不同,要守护的东西也截然不同,注定有些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的结局并不是显而易见地在树上衰老消逝,也不是违背了承诺的重返地面生活,竟然是很浪漫的追随着热气球飞向天空。无法不佩服卡尔维诺令人赞叹的想象,在阅读完全书就下决定以此作为了解卡尔维诺的入门,想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体验各式各样的人生。

故事的发展线,以弟弟的口吻讲述了自柯希莫自上树至彻底离开大众视线一生的故事。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时间线联系的没有那么紧密,大体还是依照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可以分章节阅读也不会影响故事进度。这次看的翻译版本有拗口之处不是很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