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海南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17W

对于政治高考的备考,学生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海南的学生也是如此,需要全面巩固好知识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海南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才是相对的)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颠倒了二者)

4、所谓静止就是不变。(哲学上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主要是指事物的位置或者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出这一限制,就会发生变化。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完全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5、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6、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只有前进的向上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7、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现象,以上说的是现象)

9、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这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在学习中,凡是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是错误p34)

10、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11、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12、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规律是无条件的。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了规律也会改变)

13、正确的规律(好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坏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有好坏的(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4、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5、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7、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因素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8、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规律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之分,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9、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1、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还要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规律的客观性具有阶段性,规律阶段性地起作用。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李由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康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队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3、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4、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

① 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②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

① 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