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通用5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9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会说话吗?同学们一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到的问题,那我再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流利、通顺、智慧、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说话是门巧妙的艺术。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杨氏,姓杨家。子,儿子。之,的。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课文中,除了有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在谈些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他们的对话在围绕着什么做文章?姓氏,你认为杨氏之子回答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2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制定依据:

1、对教材的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2、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但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法选择

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它是文言文。那何为文言文呢?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要学习,传承祖国的历史文明,我们就应从小学习文言文,为将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题。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读:10.杨氏之子)

今天,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曲老师有一个学好文言文的窍门,用文言文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白话文说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

那你们就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诵读这篇课文的!

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何为文言文,激发学生的读读书欲望。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氏之子(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使学生活学活用了学过的知识。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知道诵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放慢;二是停顿得当。

2、教师领读:(出示课文----屏幕)

3、学生练读两遍:请学生打开书

4、学生认读生字

5、指名学生读

采取范读引导学生总结诵读古文的特点。然后领读、学生练读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感觉,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诵读的这么好,为了能更好地把文言文的韵味诵读出来,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课件显示)

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词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弄不懂不词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请教。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2)质疑、解难。

(3)指名说一说全文大意。

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

四、读熟,读出理解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那现在再读,就会与刚才完全不同了,请你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诵读出来吧。

1、自己练习诵读。

2、指名读

同学们在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五、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你从应答声中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儿怎么样?(反应敏捷)

3、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象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

再次分角色练读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和老师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就是杨氏之子。我们现在可都成了古人了。

师生合作表演读杨氏小儿和孔君平的对话。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这杨氏小儿了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

请全体学生背

9、总结全文。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

创设情境表演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巧妙之处。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六、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课文。

2、把你今天学过的这篇课文,讲给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听。

3、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通过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书的兴趣和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学习古文。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课文,读好课文。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的时候注意标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

梁 惠 诣 乃 为 曰 应 禽

3、现在看谁能把课文读好?(屏幕中出现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每句的节奏、每字的读音、把握好感情。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哪些人物?(板书:杨家的儿子、孔君平)

2、杨家的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是原文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介绍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遍,要求读出它的意思。

3、你说杨家的儿子很聪明,有证据吗?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板书:杨梅 孔雀)

(2)“家禽”是指我们现在的“家禽”吗?(家里的鸟)

(2)“孔指以示儿”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用了学习古文一种常用的方法“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3)这里并没有说是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梅呢?(从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4)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4、学习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3)到底谁为谁设果?(杨家小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怎么知道?

5、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6、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和句子中标红的字来阐述。)

(2)我们说在与人交流谈话时,首先得要听明白对方的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孩子的回答妙在:(1)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

2、对比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五、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所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六、拓展

1、给“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别吻我,我怕羞”

“我不是碰碰车”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0 杨 氏 之 子

看注释 杨氏之子 杨梅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孔君平 孔雀

联系上下 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