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余华《活着》读后感(汇编13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5.85K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华《活着》读后感(汇编13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

哈姆雷特的悲剧来自他的家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迷失归罪于年轻时的放浪,而福贵的悲剧却只能由“时代”这一莫须有的替罪羊负责。

看福贵这一生,他有什么选择呢?苟且、屈服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因为他们就从未昂首活过,所以他们即使低下头颅也得不到廉价的怜悯。从他父母到儿孙,没有一位是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斗争而献身,而都以良民的身份横遭不幸。他们的死亡没有光辉,但生命却没有污点:妻子死于疾病,儿子死于医生的媚权,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工程事故,孙子苦根更是因一晚豆子饱胀而死。追求着最低限度的生存,是福贵一家人数十年所坚持的唯一信念。他们拥有中国农民最坚强的内心,也拥有中国农民最仁厚的宽容,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一次次无孔不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劫难。

中国农民——广义的来说——具有选择的勇气和智慧,也具有无法选择时的坚忍甚至顽固。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福贵熬过了内战、饥荒,他们在尘土与贫穷中生儿育女。但这种坚韧向上的努力并不能最终挽救生命,并不能躲避社会的疯狂。

福贵的悲剧,是最彻底最无解的悲剧:假使他没有输光家业,他将死于人民的审判;假使他不将凤霞出嫁,凤霞必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假使他不为孙子炒上那碗豆子,苦根也许会和有庆、凤霞一样死于另一位庸医之手吧。世界没有给他们安排活路,死亡恰恰是按部就班。

世界广阔,然而不属于他们。政府吞没的是和平,三年饥荒吞没的.是生命,文革吞没的是秩序。时代夺走穷人的褴褛衣衫,最终让底层人民一无所有。在他身边,龙二、春生、大队长,又有哪一个的结局比福贵幸福?他们丢尽了颜面,最终死灭,经常是比凤霞、有庆死得更迅速。

余华的语言简洁有力。他将事实简单地概括,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冷峻而精确。从第一页到最后一段,那些灰色的文字,由平淡走向残酷,从岁月的铁栏杆后——我们仿佛已经忘记了栏杆背后并不是虚无的黑暗——露出血丝的眼睛。那是一代农民的血泪史,他们为城市人、知识分子和政客的差错买了单。他们没有超脱的能力与智慧,不存在逃避的可能。

就这样,他们成为没有转折、没有希望、没有文献与石碑刻录的悲剧。虽然农民为历史进程做出的牺牲可歌可泣,但却并不能够被传颂。历史的真过程太惨烈,假使全部拿出来,恐怕要崩断我们松弛的神经。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2

众所周知,《活着》是一本记录中国人所经历的苦难,歌颂中国人顽强不屈精神的小说,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经典书籍。

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来自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曲记录了老黑奴所经历的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顽强乐观的对待这个世界,余华因为这首歌而写下了《活着》,即使歌曲里所属的时代、国家和文化和《活着》里的完全不同,但这样也无法抵挡,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共通之处。

大家不会想到,在这名为《活着》的`小说中,人们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在余华冷静而稍带残酷的笔调下,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并在这一个故事中,带我们探寻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

主人公福贵,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生活极其堕落嚣张,长年混迹于赌场。之后的一场变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大反转,因为被赌场下套,他们家的家产全被赌场骗取,福贵的亲爹也被他活活气死。这场变故如一瓢冷水将福贵浇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没过多久,福贵的母亲病了,福贵拿着家里仅有的两个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被军队抓去当壮丁,这一去就是两年,最后死里逃生回到家乡,此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生病变成哑巴。他们经历了那个时代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儿子因为献血而亡,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连外孙也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有福贵和家里的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读过《活着》的人,都无不感慨福贵这一生,实在是太惨了,但是福贵却在这一次次苦难中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在每一次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选择了活下来。

人为什么活着呢?人就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在面对无常的命运时,我们接纳它、感受它、理解它。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压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来,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壮举,我们本就应该因为生命本身而活着,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自己的英雄。

最后分享一首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给大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3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活着》这本书,自己却迟迟没有刻意的接触。某天一个下午,随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运之中。三个小时,我一直攥着手绷紧了神经,直到书一页一页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电影翻了出来,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太温柔,张艺谋显的太温柔。

死去,其实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于赌博,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福贵就像被命运抛弃在某个暗无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时候,我们彷佛看到了希望。凤霞结婚怀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庆是长跑第一名,尽管简陋但是也有欢快,丝丝的暖意时时冲上心头。但是命运的利剑还是无情的挥向了福贵。福贵无奈的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我们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我脑海里的有庆是这样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头发、笑起来有酒窝、总是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生活艰辛没什么!他热爱生活就像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一样,单纯且美好。终于,有一天,有庆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进了福贵家,一切都在变好。

突然有庆死了,冤枉而且荒谬。由于有庆血型和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抽血过多而死!

噩梦在延续,读者看到所有的丝丝的温情和点点的希望,都被一个个悲剧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贵平淡的叙说。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用它的笔杆直戳人性的弱点。福贵为什么不去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无奈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了吗?他不应该很孤单吗?我想,福贵是绝望、痛苦和孤单。余华偏偏让福贵活着,这活着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释然。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忍受着,诉说着。我们俨然不能从他平淡的语言里,感受到过去的绝望和痛苦。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的喜悦,还是失恋时的伤心,只要活着,时间的力量最终会把他们变成苍白的结果。时间总会让你忘记一些东西,承受一些东西。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4

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点点的木讷。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己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窒息是全部的感受,说不出的凄楚。活着?活着是什么?

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今天却无奈地任它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力争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于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仍然在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平,其实自己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5

不再赘述故事内容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沉重的悲剧故事,其令人绝望的不单单在于故事的悲壮和人物的凄苦,而是每当一切都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更大的绝望等在前面,那么突然且轻易地就将现在的看似美好化为乌有。整个故事没有俗套的因果报应和理所应当的苦尽甘来,每一处转折都让读者猝不及防,每一次都盼着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后一定会有转机,然而每一次都会失望甚至绝望。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看完,如果断断续续地看,你就会一直被冰冷的绝望感笼罩,这个故事没有为什么凭什么,但一切看着又那么真实,借用放牛老人之口,慢慢叙说自己的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一幕幕就在眼前发生,而这种淡定叙说自己家破人亡的感觉,就好像躺在手术台上,清醒看着别人剖开自己心腹一样,放牛老人福贵对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似乎已经将自己和过往剥离,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每一次放牛的时候会把家人的名字说上一遍,再一次撕裂伤口,虽然疼,好歹减轻了寂寞感。

败家子福贵的前半生是何等荒唐,他的.后半生又是何等悲凉,然而作者不按常理出牌,最有理由死去的人一直活着,就跟他买的老牛一样,是村里人口中的两个不老也不死的,他身边那些不计前嫌、勤劳向上的却通通都不得善终,每一次变故的发生,都让人会以为福贵会接受不了而选择自我了结,可偏偏最扛得住的就是他。

书名叫活着,这其实是个残忍的玩笑,福贵当然希望自己活着,不然他不会在每一次打击中都坚强撑下来,但是他绝对不会愿意独自一人活下来,所以苦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还是买了牛,还特意挑了头待宰的老牛,一方面是不忍心,另一方面想必是不敢再看到身边年轻的生命相继离开的场面,或许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和老牛为伴凑合到终老也不孤单。

文中多次提到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又变成牛,这是一句充满希望的话,然而到最后,福贵有了牛,却看不到未来,看似积极的话增加了全书的悲剧色彩

福贵一直活着,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他还能有什么盼头,他不知道,但是他没有选择懦弱地终结生命,大概生命对他还是神圣的,他是把妻儿老小的离开当做老天爷的惩罚,他一直活着也是老天爷的惩罚,既然是惩罚,那就不是自己决定结束时间的。

活着也许不是因为勇气,活着也许不是为了梦想,活着也许不是肩负重任,也许仅仅是怕死,仅仅是习惯,但是不管再难都一直活着的人,应该是已然看透生死了。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6

余华的《活着》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就像某人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活着,就是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7

这两天翻阅了曾经看过的书《活着》。这次的读后感较几年前有了很大的区别。几年前更多的是为“福贵”接踵而至的苦难心生怜悯,现如今更多的是为时代的巨变而心生感慨。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势巨变,此一时彼一时。但没有过不了的坎,也没有永恒的不变。任何人,过去现在将来,只有顺应时事的发展,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就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不随波逐流的一生。

佩服作者余华,他作品的舒服之处在于语言的顺畅和段落之间巧妙的衔接;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但朴实简洁并不代表不铿锵有力,相反,阅读中很多时候痛快淋漓、直抵人心。难怪他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和狄更斯。

他深入浅出,通过一个地主家少爷的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人生历程,将旧社会的意识蒙蔽和错误的政治导向抒发得栩栩如生,充分影射了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他是将自己真正置身与旧社会中的一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他在序中感言,当今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作品与现实分裂的虚伪和做作,好的作品肯定来源与生活体验与生活,我深有体会。平时偶尔写点随笔,我心随我笔,那些个因感而发的触景生情的`,根本不需要费劲斟酌便可顺理成章;相反,有时候刻意去创作的文字,精雕细琢后犹如画蛇添足,花里胡哨的样子耐不得细看。

他说的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只有不停的记录生活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可以照亮黑暗,灵感可以不请自来。

艺术是有高度的,余华的《活着》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的奖项。许多书翻了不想再翻,许多书看了还想再看,并且每次看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活着》就是后一种。

据说他创作这篇著作前是听了美国的民歌《老黑奴》,下载来听,原以为曲调会沉重悲伤,没想到竟然轻松悠扬,就像余华笔下年迈乐观的福贵,就像每一个经历万千、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正午的阳光下,在城市的公园,在田间的地头,悠然自得地娓娓道来——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8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本身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本身主宰的。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9

人们总会去崇尚那些优秀的作家或者伟人,但对于我而言,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对话。或许我不曾了解过他,但他用带着墨香的文字告诉我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

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而余华的一本《活着》,却打开了我无尽的思绪。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在活着中写到这句话。我不懂余华,更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中所发生的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庆的死。那个充满阳光,热爱跑步的他;那个笑起来有酒窝,懂事的他;那个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在医院里活活被吸血吸死的他。有庆在抽血时,哆哆嗦嗦地告诉医生“我头晕。”而医生轻描淡写的态度和对有庆生命的轻视却越发让我觉得心寒。他因抽血过多而直接去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离开这个世界,他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命早已被人忘却而不再想起。而在福贵来到医院后,因县长是他的老战友,他并没有追究自己儿子的死。这也是令我十分纠结之处,我不懂为何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流逝,不懂为什么那时的社会穷人命贱如蝼蚁。

生活对福贵是残忍的。生活慢慢夺走了福贵所爱的人的生命。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妻子……最后只剩这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我想这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死去,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亲人们一次次的离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身边流逝着。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要干什么,生活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次次夺走了他的希望。读书笔记。就像福贵的外孙——苦根。外孙苦根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苦根没吃过饱饭,便给他煮豆子吃,但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生活摧毁了福贵,也令他失去了所有。

生死无常,没人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人们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去珍惜。读过余华的《活着》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或许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福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对于心灵的极大震撼,也只能由自己来慢慢平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在坚强的活着,尽管他失去的越来越多,尽管他最后一无所有,但至少他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想是的。我们无法忍受那个时期的黑暗,无法忍受在权贵面前生命的渺小。但无论怎样,都要坚强的活着。

你可千万别犯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0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1

合上《活着》的时候,落日酡红的脸蛋恰好沾上了地平线,那一片黄土便愈发迷蒙,让我仿佛看到了福贵与牛。福贵蹲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下,一杆烟袋冒着丝缕白烟,老牛许是倦了,耷拉着脑袋,不知在思索还是睡着了。阳光扫过略有雾气的黄土地,将镂刻的剪影慢慢投射过来,印在了我的心上。

福贵的爹是掉下粪缸死的,或许还要更早。在福贵败光了家产后,福贵的爹便已经没有了奔头,生的念头没有了,人也就算死了,不管他是否还是如常吃饭、睡觉、蹲粪缸,行尸走肉与死有什么分别呢?这让我想起了春生。春生的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到底他们是没有看透,有什么能比活着更美好呢?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福贵的家产,可下场呢?龙二死前说了一句: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是福是祸,当真难以定论。

福贵的娘是病死的,家珍也是病死的。要说唯一的不同,就是福贵的娘临死没能见上福贵一面吧。生老病死,谁又能左右呢?她们最欣慰的.,可能也就是福贵娘死前一遍遍重复的话:福贵是不会去赌钱的。是的,经历了浮沉,钱财再多又能怎样呢?

家珍应该说是福贵的福星了。婚礼上他们常说:你是否愿意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都毫无保留的爱他,对他忠诚?家珍从来没有接到这样的提问,却成为了“我愿意”这三个字忠实的践行者。家珍的心栓在整个家上,拴住有庆和凤霞的身上,直到有庆和凤霞全都走了,她也便跟着去了。

有庆死于抽血过多,凤霞死于生孩子。有庆这个善良的孩子,却死于他的善良,让人唏嘘不已;凤霞为了一个生命的诞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人愈发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两个人都死于医院,这让福贵对医院产生了深深的恐惧。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暗暗锻磨了福贵的生存意志。

二喜放不下的或许只剩苦根了。凤霞死后,他所有的生存意念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可造化弄人,他还是死了。临死前那把胸膛都喊破的苦根,像极了另一个版本的《呐喊》,只不过这个呐喊的主题是活着。

苦根也死了,整个家庭唯一的香火死于穷苦。因为穷苦,他连豆子都很少吃,结果一次性吃了很多豆子,撑死了。所有的亲人都死去了,只剩下孤零零的福贵。

不,还有一头同样年迈的老牛。

夕阳渐渐沉下了地平线,福贵起身,牵着老黄牛渐渐走远。我不敢猛然合上书本,怕把最后一抹生命夹死。扉页的“活着”二字愈来愈显眼,我却突然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2

人是为了纯粹的活着而活着,而绝非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余华《活着》

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当时是从十点读书上看到的,对于一个佛系女来说,更多的是每天夜里去听主播磁性的嗓音下,讲述着富贵的一生,每天听上两小节,陪伴着入睡,思考着人生。

无可厚非的是,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扣人心弦,死亡在作者小说中司空见惯,可是非得要至亲全部离开,小说的主题就格外的鲜明?也许这是对富贵的`报应,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

《活着》这本小说可谓是余华的巅峰之作,作者在笑中有泪的故事里难以言喻的是一种苦涩之意,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衰败、颓唐、生活是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

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气死父亲;为母求医的路上被军队抓去当壮丁,从战场上回来后,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离世……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富贵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就一条路,没有分叉,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躺一会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让生命变得有韧性,所以活着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的不完美而纠结发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的少爷,活着就是享乐,人生没有目标,吃喝嫖赌,堵着堵着一发不可收拾,家底败光。黄粱大梦终于醒了,富贵开始转向人性的善良一面,勤奋劳作,爱护家珍,疼爱儿女,温情犹在,然而苦难却一直牵绊着富贵,身边人相继离去,就连不到三岁的小外孙都不放过,只剩富贵一人孤苦伶仃,还有那头老黄牛,他给黄牛也起了富贵的名字,揭示了主题。

生易,活易,生活却不易。我们听了好多前辈的经验也没法切身领悟,非得撞的头破血流才安安分分,从青涩学生时代到入社会,这个转换是否适应?想必大多数人都感同身受,社会不好混,可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是真的。

要用的东西都很贵,所以抓紧时间提升自己。好好爱自己。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3

接触到《活着》这本书,可以说从路遥《人生》开始,有一本书对马云的影响很大,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个链接进去以后,看到了《人生》这本书,跟美国著名的facebook营销模式一样,网络营销人员惯用的营销手段在这个网站上也展现出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还浏览过一下书籍余华《活着》",看到这本书以后被它下面的评语给打动:现代社会充满了浮躁,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浮躁,急功近利。《活着》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平静,让我们安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人生,人活着,就有希望。

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浮躁,在我身上也有很明显,我有时候也在想想,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身旁的环境,似乎总是让人很难平静,一会说这个发财了,一会那个说要买车了,一会听说某某又买房了。生活中似乎都离不开这些东西。女孩子也似乎对这些东西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天天总是想着怎么买车,怎么买房。但是,欲速则不达,人如果想前进,就必须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安静才能思考,才能进步。

话题又回到《活着》这本书上面来,主人翁富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人生中的苦难都历尽,经历从富贵子弟到贫困的农民的大喜大落,最后身旁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富贵依然能坚强的活着,富贵的人生轨迹可以做以下概述:富贵子弟,整天吃喝嫖赌——赌博把家产全部输光——全家人搬到茅草房居住——父亲意外死去——妻子被老丈人拉回城里,剩下他跟母亲与女儿——妻子回来后生了个儿子有庆——富贵被拉去当兵——与家人分开几年,战场上活了下来——女儿因为没钱治病而变成聋哑——儿子因为为县长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妻子重病不起——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保留住了儿子——女儿也离他而去——最后妻子也因为生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剩下他的`儿子跟富贵生活——最后因为急着吃几个豆子而死亡——剩下了富贵一个人。

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过的了。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诉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诉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诉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