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踏莎行·院落深沉原文赏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5W
踏莎行·院落深沉原文赏析1

踏莎行·院落深沉

踏莎行·院落深沉原文赏析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翻译

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古筝的弦,黑暗中筝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

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深沉:深邃隐蔽。北宋梅尧臣《邃隐堂》

诗:“华宇何深沉,但闻列图籍。”

帘钩:卷挂帘帷的钩子。唐王昌龄《青楼怨》

诗:“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宝筝:筝的美称。

拈:原指手指捏取、搓搽东西。这里指弹筝时的捻、拢、挑等手法。

得: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后,表示行为的实现。可灵活译出。

雁:雁柱,指筝面承弦的柱,排列如雁行。雁柱的作用是调整音高。两宋之交的吕渭老《薄悻》

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篆香:是用香末盘绕成盘曲状的炉香。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满庭芳》

词:“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消:同“销”,耗费。

山:指屏风中所画的山。

空:徒然,无效果。

钗凤:指饰有凤形的头钗。

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唐李洞《赠入内供奉僧》

诗:“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

欹:斜,倾侧。

鬓蝉: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亦借指妇女。南朝梁萧绎《登颜园故阁》

诗:“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

残红:落花。这里借指憔悴人脸上残留的脂粉。

立:副词。立刻,立即。唐周繇《送边上从事》

诗:“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

褪:减色,颜色变淡。南宋陈允平《恋绣衾》

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传为古蜀帝所化,其叫声若“行不得也哥哥”,人们认为有催归的意思。

等闲:随便,轻易。

三春:旧指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尽:终止。

创作背景

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在临安参加试词科三考试,考试结束后,与几个朋友到妓楼游玩。妓楼的孙氏,让宾客各赋一词,洪迈作此词,宾客皆说:洪迈必高中,后来果然考上了进士。

赏析

开头两句用“院落”、“池塘”写女主人的生活环境,而这环境的特点是“深沉”与“寂静”,一上来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句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这正如电影镜头的推移,且的是让读者亲自巡视一下主人公的生活天地,从而加深空阔、冷清的感受。一般人喜欢用“帘幕低垂”写孤寂,这固然不错,但往往需要上下文的配合,否则,美满的家庭也能庭院深深、帘幕沉沉。也许洪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愿意在上下文中点明主人公的哀乐,于是别出心裁,炼出“帘钩卷上梨花影”一句。如果帘钩卷上只有“梨花影”前来作伴的生活,那就太空虚和寂寞。以上三句着力渲染了环境。

她在弹筝:“宝筝拈得雁难寻”,她在出神地望着烧尽的篆香:“篆香消尽山空冷”。吕渭老《薄幸》词:“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却是“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这就加倍的不堪。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也可知矣。“山”是画屏上的山,如牛峤《菩萨蛮》所说的“画屏山几重”。这一句所写的情境,《花间集》中颇多见,如欧阳炯《凤楼春》“罗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兰花》“金带冷,画屏幽,宝帐慵熏兰麝薄”,张泌《河传》“锦屏香冷无睡,被头多少泪”,都可作为理解此句的参考。女主人公这一整夜都是在凄凉中度过,那么未来的一天,又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过片的“钗凤”三句写主人公形貌。在痛苦中熬着日子,“钗凤斜鼓”、“鬓蝉不整”、“慵看镜”,便是相思成疾之状的形象反映。《诗经·伯兮》中的句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以及徐斡《室思》里的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三句正是要表现其无穷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经说过,上半阕的结句是在暗示一夜将尽,到下半阕的结句则说“等闲又是三春尽”。

踏莎行·院落深沉原文赏析2

踏莎行·院落深沉

[宋]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

帘钩卷上梨花影。

宝筝拈得雁难寻,

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

残红立褪慵看镜。

杜鹃啼月一声声,

等闲又是三春尽。

作品赏析

【注释】:

艺术之妙,在于曲中达意。即使那些被人们推崇为最善于“直抒胸臆”的作者,也总不能全如日常口语那样直接、质朴地表达。这叫“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人袁枚《与韩绍真书》云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木之直者无文,木之拳曲盘纡者有文;水之静者无文,水之被风挠激者有文。”因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便被公认为文学作品最高境界之一种。

洪迈这阕《踏莎行》写思妇怀人,通篇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作者的本意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完全是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用、情态显现出来的,因此算得上一首善达言外之意的极品。

开头两句的“ 院落”、“ 池塘”乃是女主人的生活环境,而这环境的特点是“ 深沉”与“寂静”,一上来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这独转换使读者加深了冷清空阔的感觉。一般人表达孤寂都用“帘幕低垂”等句。但这往采自明刊本《诗馀画谱》往缺乏效果,洪迈却别出心裁,炼出“帘钩卷上梨花影”一句。试想:帘钩卷上也只有“犁花影”前来作伴的生活,是多么的空虚和寂寞?以上三句着力渲染环境。那么人在何处呢?她在弹筝 :“宝筝拈得雁难寻”。她在出神地望着烧尽的篆香 :“ 篆香消尽山空冷”。“ 雁 ”字连“筝”字说是指筝面上承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 雁柱”。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吕渭老《 薄幸》词 :“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而这里的女主人公却是“宝筝拈得”而“ 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也可知矣 。“山”是画屏上的山 ,如牛峤《菩萨蛮》 所说的“画屏山几重”。

这一句所写的情境,《花间集》中颇多见,如欧阳炯《凤楼春 》“ 罗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兰花》“金带冷 ,画屏幽 ,宝帐慵熏兰麝薄”,张泌《 河传》“锦屏香冷无睡,被头多少泪”,都可作为理解此句的参考。女主人公这一整夜都是在凄凉中度过,那么以后的日子呢?又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呢?过片的“ 钗凤” 三句写主人公容貌 。“钗凤斜攲”、“ 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样人 。这使我们想起了《 诗经·伯兮》中的句子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以及徐幹《室思》里的话 :“自君之出矣 ,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 。”“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 ,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么!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经说过,上半阕的结句是在暗示一夜将尽,到下半阕的结句则说“等闲又是三春尽”。

读者试想:词中所着力描写的一夜,已经令人俯首欲泣,那么一月,一年,数年的光阴将如何熬得下去呢?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句中那个极平凡的“又”字用得是何等神奇!

洪迈的《踏莎行》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我们刚一接触到它,只能感知到一片空寂的环境和一个慵倦的主人;等到鉴赏进一步深入,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如果你有兴趣再追下去,那么还可以想到关于爱情、离别等更多的东西。正如梁启超所说 :“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

洪迈此词就是具有“弦外之音”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