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优秀)春晓原文及赏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8.13K

春晓原文及赏析1

原文:

(优秀)春晓原文及赏析

横溪堂春晓

宋代: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

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轻烟:淡淡的烟雾。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方。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漠漠:漫无边际。冥冥:昏暗的`样子。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东风:春风。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生机勃勃。

赏析: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这样的天气特点,是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有鲜明的地区色彩。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这里用“东风”代替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春晓原文及赏析2

【诗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时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着,丝毫不觉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时只听见户外处处是小鸟的叫声;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风雨非常大,树上的花朵不知飘落了多少呢?

【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清晨处处听到鸟鸣的声音。诗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

【鉴赏1】 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 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原诗描写好梦方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

【鉴赏2】

春眠太酣,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晨光 中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叫,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令人 应接不暇。这里写春光烂漫,百鸟闹春,春意激荡,怎能不让人大得春 的真趣?语言平易浅显,自然醇厚。

【举例】 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语出唐·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描写春晨清丽的景色和 气氛。比喻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 事物已大量涌现。◇“春眠不觉 晓,处处闻啼鸟”。现北京爱鸟养 鸟协会已有会员两千多人,全市 至少有16万人养鸟。(王增年 《北京有 “招鸟工程”》,《中国青 年报》 1993年6月13日)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

春日昼长夜短, 气候和暖, 人本慵懒易困, 多睡贪眠, 所以, 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 “春眠”的一般特点。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 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 “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 睡得格外安稳香甜。另外, 因夜间的一阵风雨, 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觉”二字,是此句的诗眼。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更可见春宵之短, 春睡之酣。

清晨醒来,只听到屋外鸟鸣啁啾,婉转动听,此起彼伏,远近相应。鸟鸣所引起的虽然只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但除了听觉感受以外,悦耳动听的鸟声还隐含着更为丰富的愉悦感受,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联想,仔细寻觅。一般地说,天气晴朗的春晨,鸟鸣更为频繁,所谓“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晓树流莺满”(上官仪 《奉和初春诗》),即为此种情景。因而,我们从 “处处闻啼鸟”中便可以寻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而风和日丽又使我们联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艳与馨香,因为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昼(骤)暖”, “昼暖”与花香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鸟鸣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而且还寓示着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愉悦感受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的世界。鸟鸣所引起的诗人的听觉感受虽然发生在室内,但诗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明媚春光却充溢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爱怜春光的喜悦心情。

“夜来风雨声”一句,不是对春朝初醒时眼前实景的描绘,而是对夜间一阵狂风暴雨的回忆。春天的风雨, 多数情况下是和风细雨, 但也偶有例外, 有时雨下得很猛, 并伴有大风。此句所写即为狂风暴雨, 这可由下面三条理由证实。第一, 诗人在夜间本是沉稳酣睡的, 但竟被风雨惊醒, 可见其声势之大。第二, 早晨醒来之后, 风雨已停, 只听到鸟的叫声, 而骤至骤停, 正是大风大雨的'特征。第三, 通过“夜来风雨声” 与杜甫“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两诗字面描写的对比, 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和风细雨, 而前者则是狂风暴雨。

不同的风雨,对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风细雨对春花生长极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联描绘了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之后, 便在尾联写道: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它给春花带来了繁茂和生机。狂风暴雨则相反,它摧残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谢零落。正因为孟浩然所写的是狂风暴雨,故诗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处境和命运, 顺理成章地提出 “花落知多少”的疑问, 在爱怜春光的同时又发出伤春的慨叹。杜诗和孟诗同样都写了夜间的风雨,但因风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别,故两位诗人在末两句所产生的想象与心情亦大不相同: 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 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风暴雨的摧残袭击而零落, 颇露叹惋之情。

“绝句之法, 以第三句为主”(高棅《唐诗品汇·叙论》引周伯弼语),《春晓》诗结构之关键正在 “夜来风雨声”一句。首句破题,次句承接,前两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时的感受进行实写。第三句突一转捩,进入对夜间风雨的回忆,由回忆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叹问。全诗以第三句为枢纽,将春眠、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联为一体, 组成一幅画面; 而诗人喜春复又伤春的复杂心情也以第三句为纽带, 融入这幅画面中。

《春晓》的语言,清远省净,明白如话。浩然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尽铅华。此诗既无艳丽辞藻,亦无斧凿痕迹,全诗纯用白描,风韵天成。但平易省净并不等于浅薄无味,我们读《春晓》诗,觉其淡而隽永,耐人寻味,讽咏久之,自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曾说: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别裁集》卷九)沈氏此论,深得孟诗语言之妙谛。

春晓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春晓

元稹〔唐代〕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赏析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儿撼起钟声动”,写的是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结句“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为张生寓居所在。“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也合于《莺莺传》叙张生、崔莺莺合欢之词,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约幽期那销魂的春日拂晓,令人难忘。此结尾含蕴深长。

陈寅恪先生说,明乎此,则知《春晓》所写一段难忘的恋情,实即诗人元稹与双文(即莺莺)缱绻之情。说这首诗是《莺莺传》之张本,实不过分。结句“晓寺情”又照应题目,渲染题旨,含蓄深蕴,耐人寻味。无论是内容与形式、体裁与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春晓原文及赏析4

《春晓》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淡秀丽的诗句,着意描绘自己熟悉的田园和山水,自然明快,给唐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李白、杜甫等人对他毫不吝惜美誉之辞,李白称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如“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庐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不过是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各种感觉写得细腻入微,诗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平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平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近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不禁又回忆起依然萦绕脑际的昨夜那潇潇沙沙、淅淅沥沥的春风春雨,那滋润万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风雨声”。诗人只写这一点,点到即止。这似乎是不经意的寥寥数字,已让人感觉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梦似幻、春雨纷纷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风拂面、阳光初照的清晨,春色无边,万物萌生,百花绽放,寓意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鸟啼和雨声,没费哪怕是多一点的笔墨,旨在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结尾句“花落知多少?”则清晰地透露出诗人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怀,少了后来的李商隐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也没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绿肥红瘦”式的伤春和怀春,却多了几分的从容与淡定。

从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唤醒诗人那悦耳的鸟啼,从依然回响耳际那昨夜的风雨到清晨诗人对春花的惜爱与惦记,诗人信守拈来,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但春晓句说春夜,啼鸟句说春晨,风雨句又说春夜,花落句又说春晨;首联表现的是诗人的恬静与安宁,下联又写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时间的起伏跳跃,阴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诗人爱春惜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出,从而让读诗的人也与诗人一道陶醉在无边的春色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真趣与神奇。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们称赞《春晓》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声。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当时就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对其十分推崇。诗风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春晓原文及赏析5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春晓原文及赏析6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翻译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

花气:花的香气。

猧:黄色小犬。

创作背景

此诗或元和十四年(819)作于虢州。当时距元稹初识双文(即莺莺)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了,但由于天欲明未明、人半梦半醒之际的“钟声”,契合了当年的特定情境,便立即引动那“二十年前晓寺情”,使得怀念和怅惘交织,心潮起伏,久久不平静,因作此诗。

赏析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儿撼起钟声动”,写的是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结句“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为张生寓居所在。“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也合于《莺莺传》叙张生、崔莺莺合欢之词,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约幽期那销魂的春日拂晓,令人难忘。此结尾含蕴深长。

陈寅恪先生说,明乎此,则知《春晓》所写一段难忘的恋情,实即诗人元稹与双文(即莺莺)缱绻之情。说这首诗是《莺莺传》之张本,实不过分。结句“晓寺情”又照应题目,渲染题旨,含蓄深蕴,耐人寻味。无论是内容与形式、体裁与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春晓原文及赏析7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原文及赏析8

原文:

春晓

唐代: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yīng)。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花气:花的.香气。

猧(wō)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猧:黄色小犬。

赏析: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

春晓原文及赏析9

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原文及赏析10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古诗简介

《清平乐·春晓》是宋代著名词人王安国写的词,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起首两句“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运笔奇巧。平常景物,莺儿啼鸣,经拟人手法点化为对执意归去之春光的'殷情挽留,形象生动。“费尽”两字足见挽留之情笃意诚。其后,晏几道写出“留人不住”一句(《清平乐·留人不住》),两者不无关系。“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为倒装句式,意为一夜风雨把枝头残花吹落遍地,春已离去。“宫锦污”形容落英缤纷,一片狼藉,不忍入目。词人倒装这两句,意在突出落花春去、令人痛惜的情感,对摧花之原因已无暇多顾了,故有人评其“倒装见笔力”(《谭评词辨》),非常精当。

过片,留春、惜春之情愈发难收。“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将感情推向高潮。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这里泛指歌女。深夜,不知何处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得词人一宵无眠,魂思悠悠,追随春光,远游天涯海角。从留春、惜春,再到追春,一条情感发展的脉络已经形成,但从词意看,似未跳出一般伤春小令的窠臼,表现手法也未见绝妙。然而结尾两句,意象一变,伤情尽扫,不由得使人耳目一新,词的底蕴道出:春风虽已离去,但吹绽了满枝嫩白、清逸的梨花,而对豪华、富贵、权势的府邸却不曾逗留片刻;那些美好的事物,来时清白,去时高洁,令人神往;人生在世,就应该这样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而不去趋炎附势、青云直上。“春风自在梨花”一句,也有作“春风自在杨花”,但无论“梨花”,还是“杨花”,都是作者一种自喻。王安国仕途坎坷,政见与哥哥王安石屡屡相左,后遭诬陷,罢废归田,借词一吐情愫,自我慰藉,可以理解。命运不幸的士人往往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超拔脱俗、伤情不伤神的小令,便又是一例。

春晓原文及赏析11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晓:天 亮。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声鸟鸣,根 本无法觉察到天已破晓。诗句描写以听觉为主,加之内心的揣测,春日清 晨的明丽与生机跃然纸上。首句中的一个“眠”字本就显出了几分慵懒, 更何况诗人有意无意地完全关闭了感官中最为重要的视觉,而且自始至 终,他的双眼似乎从未睁开过。此时此刻,帘幕仍闭,锦衾尚温,却能闻得 窗外鸟声轻啼。可以想见,诗人该是何等闲适与惬意。读之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睡醒后听 到群鸟争鸣欢叫的情景。[例]抓好自 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北京的鸟儿还是会 重新增多起来的。人们多么希望有朝 一日醒来,又能重温“春眠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的诗境。(黎先耀《寻鸟启事》)

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难耐或酣睡不 醒。[例]这边几个托腮凝神,那边几个 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觉晓”呵。 (吕金铃《请推开这扇窗》)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孟浩然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他的五绝《春晓》就流传极广,也最为脍炙人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觉晓”是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冬季的生活,对春天的到来,一时还不大适应,所以多为春气所困,酣眠而忘晓。这是人们几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诗的语言道及的经历和感受,一经诗人道出,即能心领神会,感到异常亲切自然。这是一层意思。再者,由于夜间风雨,诗人担心春花被摧残、打落,或者为这场 “随风潜入夜” 的 “好雨” 的降临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晓。从中可以见出诗人的雅兴和清致。有的注本将“不觉晓”解释成“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则兴味萧然矣。

“处处闻啼鸟”。“啼鸟”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来,并紧扣了 “春晓”的题面。窗外啼鸟争喧,还能“处处闻”之,一方面表明诗人的春宵酣梦已经被繁密细碎的.鸟声所唤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晓和晴朗。诗人用这得以“处处闻”的鸟啼声把读者从诗人的芝兰雅室引向广阔的大自然: 春天雨后清晨充满无限生机,这里是花鸟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鸟有宛转的歌喉和翩飞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烂熳的春色,渗透着诗人欢畅喜悦之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至此忽来一个转折,但仍有诗人思维的轨迹可寻: 由 “闻啼鸟”而联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联想到睡前的夜雨,于是发出 “花落知多少”的叹问。这种叹问,或是问人,如同词人李清照浓睡后的“试问卷帘人”,也可能是不经意的自问。因为此时尚在初晓,诗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观,故用问句。在这问句中,流露出一种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评此诗时说:“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诗评注读本》卷三)此话讲得不错,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过,这种感情表现得比较淡薄,是不关世事的隐逸诗人的感情。清代诗评家认为“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主张“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氏《蓼园词评》)。本诗就有这样的艺术特色。此外,语言清新自然,诗体玲珑剔透,可谓佳作天成,妙手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