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8.35K

席慕容是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席慕容的作品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1】

记不清是何时开始,QQ里的高三小女孩经常找我聊天,聊她的困惑,聊看不到的未来,聊喜欢的作家,聊各自的生活。只是,这样的聊天,常常是凌晨,她从晚自习回到宿舍,刚把作业做完,而我刚结束了一天的阅读。知道她喜欢散文后,送了她本张晓风的散文集,而她送了我这本《琦君散文集》,她说这是她很喜欢的作家。

“对孩子的呵护,不要过分,不要紧张。千万别使他有压力。孩子在成长中,总有一段看似疏离父母的孤独时期。您不要去干扰他,只暗暗地、默默地看顾他,他会感觉得到,父母亲是全心全意关爱他的。别去想代沟,反抗期等新名词。爱可以化解一切。”她说这是她在其中摘抄的一段话,她觉得很对。我想,或许是高三的生活太过紧张,她的压力不小。父母的期待,让她有些喘息,未来的梦想,让她觉得双肩沉重。她是个想读中文系的女孩,她希望用文字抵抗岁月,即使她的成绩或许只能上三本,但她还是一次次的向我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成绩和阅读写作真的有必然联系吗?

带着她的期待,我翻阅了这本书,我想喜欢总是有道理的。琦君的文字,每一个几乎都是认识的,不生涩,不故作高深,不刻意造作,不喜欢引用高深莫测之句,甚至谈不上优美。但,就是能够让人读下去,非常真实朴素的文字。

她在《四十年来的写作》中说:“四十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地没有放下笔,一来是由于写作是一份乐趣,放弃了会感到空虚。二来则是希望写作鞭策自己日新又新,至少使心灵与思维保持敏感清新。”“我不喜欢玩文字游戏,或故作惊人之笔。认为‘平易’并不是‘平淡’、‘平庸’,要写到平易才是功夫。”她确实做到了,她的散文平易近人,但绝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平庸。

喜欢上了她的表达方式,没有说教,没有逼迫之气,言语温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意入眼,却烙在了心里。“其实写什么内容都无关系。只要是自己的深切感受。一花一木,一粒沙子中都可见大千世界。只要不是为文造情,只要不写梦呓似的、叫人看了如堕五里雾中的文句。”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渴望当作者,为文而文,所谓的“作家”实在举不胜数。庆幸,在某些不安的夜晚读读琦君,是份惊喜。小女孩的喜欢,我也渐渐能够理解。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2】

初中的时候偶遇席慕容的文字,惊为天人。那种纯净优美的境界,那种宁静如歌的氛围,字里行间不经意地弥漫开来,让人爱不释手。

从此以后,每当心情不好,就会翻箱倒柜地找出她的作品集,看着这些极为聪慧而甜蜜的语句,眼中的世界也随之改变,仿佛丑恶的都被洗尽,美好的纷至沓来,猜想这也许就是女子比男子更胜一筹的地方。

席慕容的作品风格很统一,无非这些元素:大自然(花草,小岛,四季,湖泊,猫猫狗狗,蝴蝶,月亮等),艺术(音乐,钢琴,绘画,文学,雕塑等),人世(时光,岁月,甜蜜的爱恋与爱慕,亲人之间,给读者的话,遇到的人等等),以及由此引发的抽象概念(如情感,幸福,矛盾,美,梦,对缘分的理解,珍惜与感慨,等等)。

这很好理解,席慕容本身学的就是美术,对大自然的观察也是难免的,出国留学的阅历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姐姐和女儿学的是音乐,所以当她开始写作---她心里的话便无法再离开这个特定的世界,而她的心又是如此美丽,使得她在大自然,艺术,人世间萃取出了极为纯净,美好而宜人的一面,也造就了她绝对成熟的艺术境界和美学价值。

在现代化的生活之中,古典时代的价值和概念被人们渐渐遗弃。传统的调性与风格,被机械时代的逻辑与无调性,泛调性的自由所取代。沧海桑田之中,人们发现生活变得更便利,更自由,更丰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混乱和迷茫,干涸与狂热。

所以,能在这样一个时代阅读到席慕容的作品,无疑是一种引人怀念的幸福。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热爱生命与大自然的作家,真正的作家不应以玩弄文字或者蛊惑人心为荣。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3】

我以为在诗人,散文家,画家这一串的头衔下,席慕蓉最爱的还是她诗人的身份。因为即便是去写散文,她也心心念念着对于诗作的情怀。

很多人少年时即开始读席慕蓉,很多少年时的人对席慕蓉的文字有着一种感性的迎合,那是一种逝去了就难以追回的感觉,很多年后再读席慕蓉的文字,有的人寻到了一种体味后的升华,有的人染上了时间消磨后的寡淡,然而我并不属于任何之一。

放眼望去,在众多的拥趸里,学生或许是最能感知席慕蓉的读者,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或者刚刚毕业的人,平实而又隽永的文字温暖了每颗感性又纯粹的内心。

很多年前我读三毛,喜欢她文字里的异域风情,很多年后我读简媜,爱上了她文字中的绮丽。这些年来,在台湾作家的浅薄涉猎中,惊讶的发现他们对于散文体的热爱,要有怎样闲适,悠然的生活才能滋生出这样的土壤,而这样的土壤又涌现出了风格各异的散文,随笔作家。除了三毛,简媜,龙应台的大气,舒国治的古典都共同构建起了台湾当代散文的昌盛,当然,这里面席慕蓉也自是不可或缺的,既然读的是《白垩纪》,总要拿出来单独一说的。

我读席慕蓉其实是无感的,不知道是不是过了有感的年纪,也或许是我对散文终归不是那么的热爱,不过究其根源可能还是因为好恶的关系,当我开始沉溺于简媜的浓烈之后,平淡似乎已经难以抓住律动的内心了,所以我说喜爱席慕蓉的人多数尚处于简单纯洁的阅读时期是不无道理的。

平淡并非无味,其实席慕蓉的文字很像兰花,淡雅幽香,只是品得品不得的问题,而那种清澈的深入怕是我这种喜欢复杂文本的人越来越相行甚远的方向,而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读《白垩纪》,都是一些极其司空见惯的琐事和心情,一封书信,几篇日记,一些感想,我以为不足以支撑起文学的殿堂,那些过于流动的,散漫的文字搭建总是让我找不到足够深刻的契合,也许我对于深刻的眷恋就如同席慕蓉对平实的喜爱,进而让我与她的散文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奔而去。

不过我会觉得席慕蓉的诗终还是要比她的散文更出色的!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4】

读完那首七言绝句中的“伫立中区还四望,天穹低处尽吾乡。”眼泪猝不及防的簌簌的落下来。本是喜悦的诗句硬是让我悲从中来。

很奇怪,说起故乡,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那个远在十万八千里的小屋,而是母亲。小时候,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她吵架斗嘴,她让我往南我偏偏往北,反叛而又乖张,让母亲无可奈何。但是,初中升高生的时候因为50岁的姑姑因癌症去世了,让我陡然感到生命的脆弱,可以在转瞬间消失与尘世。

母亲的父母去世后她已经基本不会原来的家了,也就是她的“老家”。因为那里空余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屋,亲戚们也作鸟兽散各奔东西了。母亲说回去只是徒增悲伤而已,又没什么人,回去也没意思。仿佛去世的父母也带走了他们共同拥有的家乡。老人去世后的几年,母亲经常从睡梦中惊醒,满脸泪痕,带着哭腔说外婆站在床前告诉她在下面过的.不好,说着说着泪就又流了下来。父亲就抱着她说没事,没事,明天我们买些纸钱给他们捎过去,他们这是想你了让你看看他们。

父亲说过,当你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依然是个孩子,于是长大的速度也会缓慢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有老人的人显得更加年轻的原因。但是一旦你失去了他们,衰老也会如期而至。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你享受着温暖时有人突然扒走了你身上的棉衣,让你暴露在凛冽的寒风下。

其实,家不家的什么都不重要,代号而已。最终要的是有你想念并且想念你的人。

最悲惨的是,尽管你知道那个叫做某某的地名曾经是你日夜想念的故乡,但却有一天发现已经无法回去了。可能那里已经荒无人烟,但是最多的是已经没有了回去的理由,那些省亲、拜访的理由。对于别人的问起,你只能回答,家里没人了,回去没意思。这也是我的母亲经常讲的,所以我切身感受着这中无处寻觅故乡的辛酸与悲凉。

有次自己犯了错,母亲恨铁不成钢恨恨的说,看她以后不再了我一个人怎么过日子,突然瞥见她鬓角微白的头发,胸中马上涌上一股酸意,故作坚强的憋着不让泪流出来。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大人宁愿砸锅卖铁也要维持父母残破的生命,不仅是要仅孝道,更多的,父母已经成了一种感情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支撑,撑天柱倒下的后果必定是山崩地裂。

席慕容的父辈念着想着的土肥水美的家已经淹没在了滚滚的黄沙中,但是,“她回家,却又族人千里相迎,滚滚黄土坡上,有人端着奶茶,有人带着酒壶,有人为她隆重地穿起蓝色的蒙古长袍,牵着马,有人为了这样的相见泪水涟涟,端着一碗酒,却久久说不出话来。”她是这样的幸运,久别后还能寻到故乡,寻到故乡的人。她身体里的血液此也已经与蒙古的草原混合成了最壮美的斜阳。

Ps:最希望的就是每次回家能够喊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才是真的回家呐!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5】

有些人,天生就是歌者、舞者,席慕容,天生就是文字的精灵。因为相信文字隽永的魔力,可以记录历史承载情感,于是她不断的、辛勤的在纸上酝酿。因为文字,即使已经接近暮年,但是内心依然如少女般灿烂如花。

踏着轻快地脚步,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前行在花与梦的海洋。即使世界阴雨连连她也能拨开重重的乌云,让阳光铺满大地。席慕容身上散发出如母亲般温馨的关怀力量,她紧贴着大地,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密贴相连,所有的形容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聆听最真实的呼吸。

所谓的美丽,不是堆砌着风花雪月、歌舞升平 ,是那点滴平凡中透露出的生的浪漫。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来源于质朴,最高的艺术也归于质朴。于是梵高的向日葵用夺目、粗重的线条描摹着,不解的人无法看出那个灵魂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奔放。诗人的伟大就在于即使是一挥手的踌躇也可以被他们想象做万千语言的汇集。他们赞美的不仅仅是广袤的星河,更有的是琐碎的生活。即使是一封信、一篇日记,他们也可以把它变成热情洋溢的散文。因为曾经看过很多的书信被编译成的书,一直惊叹着那些作家、诗人们的内心是如此纯净优美。跟别人说写信的时候,大家总会说第一句准写“我现在正坐在xxx给你写这封信”,然后讨论着今天猪肉又涨价了、谁又恋爱了、考试接近了等等话题。尝试着用古文跟同学促膝长谈一下国外的局势以及当今的社会问题,发现用起文字来显得苍白无力,连自己都没有激情读下去。叹息着自己顶着文学青年的名头却如此乏善可陈。那种灵性与洞悉一切的闪耀着整个人类灵魂智慧的光芒不是所有人所能拥有的。

生如夏花般灿烂,羡慕那些可以自由的将灵魂奉献给心的人。人的生命短暂的不过是地球的一次叹息,所谓灿烂星河,是漫长的存在冷漠的窥视,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存在。这样渺小的人却是这样努力的让时间记录下他们的痕迹。

对于平凡的人,拥有大笔的金钱和似锦的前程是永远的追求。于是,瞥见的只是那一亩三分地,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井底之蛙,或者更加不如。起码,青蛙的还依然记得自己可以跳跃。而人,放弃的是自己的心和热情。8岁的时候,可以大放厥词的说,我要周游全世界;18岁的时候可能依然将这个梦想放在心底;等到38岁,被所谓的生活压的无法喘息,连周游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即便某天猛然想起也是一笑了之,哪有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就像蝼蚁,每天忙碌的进进出出,最终还是被时间一口吃掉,灰飞烟灭在它的胃液中不留一丝残渣。

席慕容,把她比作土壤微生物吧!身体与土壤紧紧缠绕,气息可以带动了周围的空气,她的每次呼吸都会将空气中可以谱成乐曲的残章收集,积蓄于胸中,待到时机成熟时喷薄而出,汇聚成华美的乐章。即使某天消失,还会留下与土壤交流的通道,可以让后来者继续利用。即使渺小也能永恒。

与其让生命来挥霍我们,不如我们来挥霍生命。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6】

我不懂什么叫“如歌的行板”,只是觉得,很配这本书。

她说是散文,我读着,是故事,讲述她过往生命的点点滴滴。

七岁时、十七岁时、二十七岁时,她都会在几棵馥郁芳香的树下驻足,一时忘却了往来的奔跑,只为了树的美好。

为了能回到家来,她和她的丈夫一封封信件写回家中,得到理解的同意后,那样欣喜的在布鲁塞尔的街头牵手奔跑,路上的行人微笑站立,“我们将要回家了,我们可以回家了。”那样浓烈的情怀。

在石门的乡间,她有着开了一千朵花的茉莉书,央着丈夫拍照以表示她没有撒谎。孩子气的她却对着照片想着那句“相信的不需要证明,不相信的无法证明”而怔住。

那样一个女子,在看着别的艺术家为了生活必须刻墓碑而心酸,看着他越来越浓烈的笑容和越来越忧伤的眼睛时,大滴大滴的眼泪分明的印记在地上的石粉屑里。

她是敏感的,为着能回乡的人炫耀着特权而愤怒。她怀念那从未见过的故乡,想着儿时能用稚嫩的声音唱着蒙语的歌谣安慰叔伯,而今却记不起那音调,为着这份不能给的安慰,看着老人们忧伤。

她为着自己是个东方人,深爱生命中的安静。这样的一首生命之歌,在耳边,在心头在低吟浅唱。

  席慕容的作品赏析【7】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奔波于北京的各类咖啡厅去写代码,其中有一天是在光合作用书屋里度过的。光合作用之于书屋,是一个不错的名字,它让我联想到书本中无限的养分。然而这却是我第一次走进光合作用。

休息之余,便端着咖啡四处走走,席慕蓉的《蒙文课》就是在这时映入眼帘。

其实我并不了解席慕蓉,提起这个名字,我只能依稀的记得她是一个诗人,一个台湾诗人。

再往后,我离开了家乡,却迷上了家乡的蒙古文化,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便是布仁巴雅尔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次唱到那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总会有莫名的感伤。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席慕蓉,那个台湾诗人。

席慕蓉孤陋寡闻的我这时候才知道席慕蓉原来是如此传奇的一个人。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蒙文课》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席慕蓉踏上蒙古高原后的所见所感,有对草原环境恶化的心痛,有对使鹿鄂温克生存环境的同情,有前往蒙古国参加蒙古帝国建立800周年纪念的日记,也有对友人谆谆不断描述蒙古情结的书信。

席慕蓉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人,在《蒙文课》里写满了乡愁,写满了阔别原乡的遗憾。而在那首我最喜欢的那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席慕蓉对原乡深深的眷恋。

离开家乡后,也很少和家里联系,母亲问我是否想家,我也总是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想”。事实上,我真的不知道思乡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情绪,还常常对Blueheart同学急于回家的心情感到不解,但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却难免要泪湿眼眶,或许这就是我独特的乡愁吧。

曾经在某个blog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虽然是形容蒙古人的,但放在我身上似乎也未尝不可:

蒙古人心灵自由,不愿被具体事情缠住,他们活着就像是一只沉重得船,可是他们不觉得沉重,他们唱着歌,四处飘游……

蒙古人的家在每一个他想去得地方,一旦去了那里,又想回到家乡。他们永远从老家暸望远方,在远方思念家乡。

Tags:席慕容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