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

栏目: 心得体会 / 发布于: / 人气:2.61W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深深吸引住了。读完全篇,掩卷而思,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而他在书中反映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一、为人师需真实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已经从事教师工作二十三年的不算年青的老老师而言,我一直在心底深处守护着“师道尊严”的那条底线,在学生面前,一直高高在上,希望自己的学生惟命是从,按照我所教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其实,按照我的方法,学生学起来也许轻松一点,也许成绩会考好一点。但不少学生对我更多的是畏惧,是敬而远之。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都高三了,有自己的尊严了,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学生们和你的心理距离就会一下子拉近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作为老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为人师必讲责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出色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每个班级都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越到最后越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最终导致我们干脆对其放弃不管,而究其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但是,我们总是忽略了要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孩子们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同时,他还提出了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相似的观点,即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对 “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三、为人师必善于反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去改正的还是比较少。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它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意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己存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条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拿起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读了前面的10个建议,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把学生教好,在期末的时候获得喜人的成绩,可是往往总有一些让我头疼的学生,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就这样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看书时不由得想起我们班的小南同学,她是一个让我很是头疼的孩子,因为她的成绩让我很为她着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时间都会帮她补习,讲了一遍不明白又讲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这次会了,等到下次又不会了,我每次都会很生气,我也很烦恼,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时讲的不够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议,其实我是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高了,把对他们的要求统一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要“个别对待”。我们要按学生的分层,分别要求学生,分别对待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待他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就是让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做到不同对待,像小南这样的学生,不能把对她的要求和别人统一起来,要为她另外选择不同基础的知识,首先要为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她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经常鼓励和表扬她的进步,相信她们的能力一定会发展的。

个别对待学生,还要在备课中注重,在备课中先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考虑到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要个别对待,为她们挑选适合她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成绩上能取得小小的进步。让我们一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儿童在上课时就不会再调皮,做小动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记得初次翻阅《读懂小学生——给小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正好接任了三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数学教学工作。欣喜能够和刚刚步入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紧张的是能否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好老师。正是有了这种“甜蜜的负担”,我清空自己,积极学习,迎接新的挑战。抱着这样的心态,拜读了这本书。

读懂学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曾投身于学前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研究工作,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践行者。本书就社会普遍关注的幼小衔接、习惯养成、心理健康、读书、家校合作、美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和阐述。下面我就来谈谈该书对我的启发。

一、关于班级管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孩子似乎始终只知道玩乐,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玩乐的内容在发生变化,他们观察和试探这个世界,在与周围碰撞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而我们教师,就是为他们创建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在他们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陪伴他们,因此,我们要细心地了解他们,严密地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我们还要不停地审视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引领者和启发者。

二、关于学校生活

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曾经说过:“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儿,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理解,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作业和考试,还有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孩子们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他们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我们在观察和审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在观察和审视着我们。

三、关于职业幸福感

魏书生老师对教师幸福的理解颇有深度:“我们觉得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又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才的培养周期不像粮食、机器的生产周期那样短,那样很快就能看到效益,这才更使得教师产生一种为祖国未来鞠躬尽瘁的历史责任感,产生一种更加神圣的自豪感与幸福感。教师除了收获各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真挚的感情。

不忘初心润成长,耐心耕耘待花开。有幸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工作中不仅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本书启发我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在老苏的第27条建议中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可谈到阅读通常大家会想到语文中的阅读。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负责上阅读课。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从学生的阅读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学生每次那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很专心投入。这些学生往往平时上课理解能力强、思维清晰,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随手翻了几页眼睛就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新鲜的事儿,一本再好看的书拿在他们手中2——3分钟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很明显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对数学上的理解能力必然会造成影响,但或许有人会想:数学不就是数字之类的,那就错了。这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尤其重要。如:课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说:“我已经看了43页,还有37页没有看。小红说:“我已经看了28页,还有52页没有看。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难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总和。而第二个问题求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个别学生思想上产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于是就产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就产生与学生对题目阅读上没有理解透,应该把两人已看的页数43、28进行比较。再如:书上经常出题给我们3或4个条件,根据条件自由提问并解答。学生做此类题时,会出现把两个未知的项目进行比较,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阅读不只是语文的事,对数学同样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不但在于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因此,不管语数老师都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引导学生学看书,爱看书,看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习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章节是谈《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其中谈到“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之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状况。

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有一个半天是“劳动课”,那时一个星期上五天半课,每个周五的下午全校老师带着全校同学参加劳动实践,学校有实验园地——一大片的菜园。低年级时,跟着老师学种菜,每人都从家里带一把小锄头,什么松土啊,播种啊,除草啊,间苗啊,移栽啊,捉虫啊,搞得有模有样。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认识许多植物,也顺带认识许多土里的小动物;搞清楚了好多蔬菜生长的时令,摸着许多蔬菜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如喜阴喜阳,喜干喜湿等。有时也搞校园卫生,但并不只是零散的操作。各个班级有责任区,责任区里的任务有给植物浇水,拔杂草,整理体育活动设施,有意思的是学校不是买成品的扫帚,而是高年级同学自己去砍竹子,再利用枝条自己学扎扫把。有时的原材料是茅草的花和茎,那扫把可用来在干地上扫细小的尘土和纸屑。搞卫生时,有人负责到附近的河里提水、抬水,有人负责擦洗清理,分工明确,劳动的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在上劳动课的时候,低年级的同学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因为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跟着老师带上干粮去山里砍柴,砍竹子,烧木炭……拿着柴刀,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山上,挑选自己看中的树,在根部砍断,剔去枝枝丫丫,变成树段,扛着回学校,有时也直接扛回家。之后,再把树段剁成一段一段的,堆起来晾干,就是最好的柴火了。渐渐地,我们认识了许多种树,知道“乔木”“灌木”的意思,了解哪些是落叶树,哪些是常绿树,哪些树的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却不能吃。那劳动的兴致,绝对胜过如今的春秋游。

相比之下,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充其量被称为“劳技课”,在时间上一周一节课,远远满足不了劳动教育的时间需求;在课程内容上,侧重于技能技巧的专门教学,功利性强,而“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行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自然性”就被弱化了。当然平时学生也参与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劳动事务,但是很多时候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不是“在一件有意义的设想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活动”,这样“儿童劳动的力量性”就不强。

所以,我在想,劳动教育不能只偏重于追求“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充分腾给学生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情趣的劳动中,自然地认识世界,体会劳动的快乐,自然地习得劳动的技能技巧。那样才拥有真正的劳动的“道德实质”: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的热爱变成老师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读书是由译者根据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所编写,其中还融合了苏氏的其他著作的精彩条目,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著就了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文章事例生动,理论精辟,见解独到,可读性极强。

文章一共介绍了100条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几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让我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我想每位老师听到别人形容教师放假时间长,工作内容轻松时,都会感到很无奈,只有真正做教师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事情让老师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尤其是当班主任的同事,在备课时总会有各种事情被打扰,于是书中介绍了一位历史老师,结束了一个观点,备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一节课都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的,这种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随着教师的知识储备越来越长,量变就会变成质变,在教书的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正如作者所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其次,第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

作者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的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的,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地精神财富——教育是明智的。”所以趁着年轻,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要使共产主义的理想通过多种多样的,具有深刻个性的特征从每个不同的独立个体中体现出来,最后,年轻的朋友们,每个月要有三本书,学科方面,榜样人物以及关于人的心灵的书,这会让你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光传授知识,更能充盈学生的思维和心灵。教育者要具备一种对美丽的精细的感觉,要在创造美的劳动跟人有精神交往。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中记载的100条建议可以说为我们教师量身打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光要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其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不光要呵护学生成长,还要让他们拥有自信和坚强的意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我们所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条“百年育人”的教育长河中,我们需要不停学习,不停积累,才能不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的确是这样,“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下面就书中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一些感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

拜读了这篇文章,我检讨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揪心,有时候就不喜欢这位学生。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却要求学生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这不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我的这种做法,就象强迫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每人提够20桶水,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儿童的催残,对孩子的严重伤害,更挫伤了孩子本身对本门学科的热爱。试想孩子对此学科没有了兴趣,那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差的只能是越来越差。

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上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既稳定了课堂纪律又扶植了学生的自信。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也采取分层方法。我出了难度不一的10个题目,根据平时学生的水平分给不同的试题。其效果正在观察中。我想应该是比较可行的。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本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有几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们很着急,纷纷询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中谈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为孩子补课。这是家长为孩子寻找的解决方案,那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困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2、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学习型的人民教师是其应有之义。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为经典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触。其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获取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书中主要有三条建议涉及到:第七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些建议就象一盏盏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体现在做事上,经常是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源头,读书是活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新时期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学习观:

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是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二是树立实践的学习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也说:实践出真知。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在我看来,教师要做到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所会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运用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习会更好,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厌学。所以,树立实践的学习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三是树立创新的学习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为了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享受的过程,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获取知识》建议中讲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教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外,还要创设问点,把握分寸: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大胆尝试是教师需要学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说出我们幼教姐妹的心声的一本好书,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以前接触过的学前教育类书籍,不是内容复杂深奥,就是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却是幼儿教师们深受老师们喜爱。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升与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缚了幼儿教师的创新和反思的动力,出现了照搬照抄的局限性。《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介于这纯理论类读物和纯实用类读物两者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议”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到亲切可读,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共鸣,充实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又不拖沓。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做幼儿教师已经有许多年了,自认为从事幼教行业这么久了,对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已经不用再去阅读书籍也能详细回答了。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暂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旁人在寻求周围美的事物时,其实幼儿教师就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美丽的风景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假期中,阅读了此书,受益匪浅。也真实体会到: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又要写读书心得了,最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这本书之初,我是门外汉。读完整本书,我开始对教师这份职业感到从未有过的敬佩。看完全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老师,也许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我需要读书。书读多了,心胸也就宽阔了;书读多了,眼界也就跟着作者扩展了;书读多了,心也明了。

我们要关心儿童身心的健康。我们都做过孩子,我知道那种渴望被关注被关心的心情。我小的时候,不管生病与否,不会请假不去上课。孩子们都有启蒙早晚的问题,因此班级学生自然会存在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做显得很关键。自尊这个东西,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我们要学会去赞美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秀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特别是差生,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作为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无一不再感动着我、召唤着我,让我思考我应该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时,书中写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教师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学生通过读书扩充相关的知识,产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科的发展志向……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让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学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点主要不是放在知识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观察每一个孩子怎样学习,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教书,更关注在教书过程中给孩子以能力上的锻炼,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们随处可以取水丰富我们的教育,滋养孩子的成长。

用一生备好每一节课,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Tags:教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