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职场

关于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栏目: 职场 / 发布于: / 人气:2.63W

摘要:以法国、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大学生就业指导独具特色。文章对中国与欧盟从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并就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于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欧盟;就业指导;比较

大学生就业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法国、德国和英国是欧盟的“三驾马车”,在欧盟各项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国大学生就业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学生自由择业,不受政府、学校约束,但三国都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视之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发动机”,并不断整合各种资源,探寻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办法和有效机制。本文力求在认真梳理、分析比较中国和欧盟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进言献策。

一、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比较

(一)欧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

1.专业化指导

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不仅是就业指导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诉求,它代表着国际职业指导的发展趋势。专业性已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既包括人员的专业化,也包括内容、方法等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是就业指导专业化关键所在。在欧盟,大多国家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高,一般要求咨询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而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指导师或管理人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且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爱心等。特别是职业指导这项工作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和体谅他人与助人的高尚精神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从而保证了就业指导及其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和法律地位,这更有利于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指导把塑造人、调适人和发展人视为就业指导理念,认为要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理解和信任,咨询过程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咨询人员和大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要尊重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重视其内心感受;要创造开放、互动的氛围,并在其中让大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就业指导是一种发展援助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职业的关系已越来越紧密,人的发展与职业的发展是一致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培养人的就业能力,使人积极适应职业和不断激变的环境,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专业化指导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辅导,使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准确,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更合理,人格得以不断完善,从而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

2.技能式指导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用人单位却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实践技能,缺乏实践技能已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最大障碍。面对这种态势,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中心的欧盟深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很早就提出把“提高就业能力”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之道,并实施了“以技能促就业”的战略,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能式指导”模式,使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实现了“三赢”,也为欧盟各国培养了大量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还能创新的“技能型”人才,对推动欧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展个性化培训。培训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缩短工作适应期至关重要,也为预防失业和转换职业打下基础。法国、德国等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每年都要为毕业生举办培训活动,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大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主管等到校为学生授课,分析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动态、趋势,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使大学生所学知识、技术与市场保持同步,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另外在培训前,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前评估,了解其现有的基础和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根据需要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使培训更有个性化、针对性、目的性,提高培训效果。二是开展实习指导。实习除了可以训练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外,现已成为企业考核录用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指导。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等形式,积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的位置。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一般在实习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并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最后根据企业发展和实习期间的考核情况,确定是否录用实习生。为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安排学生到各个位置实习时,会根据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意见来确定某个学生相应的实习位置,并派人到各实习地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要求等,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3.渗透式指导

这是欧盟就业指导的一大“亮点”。所谓渗透式指导就是就业指导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已整合到学校各项发展和规划中。学校已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合理分流,科学培养,促进就业”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职业计划和发展目标,通过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帮助大学生分析职业选择倾向,并通过专家指导帮助,使大学生能结合个性特点设计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将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相联系,明确自己的学业任务,强化大学生的自立、自强和竞争意识,以便在未来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此外在教学和学生活动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职业伦理、职业纪律,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实现需要与自我约束的要求相结合,把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把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适应多元激变的社会环境,使个人能够得以正常乃至全面发展。

4.前移式指导

所谓前移式指导,一是主动与中学实现对接,重视新生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每年都举办面向广大高中毕业生的入学咨询服务活动,向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包括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就业前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读相应专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等;二是从新生进校起就开展职业生涯辅导。通过开展个性测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设计等,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设计课程模块和素质发展计划,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

1.本位化指导

本位化指导是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表现。所谓本位化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具有明显的职务化、岗位化、经验化和随意性的特点。因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由学校任命的行政人员担当的,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或相当何种级别),往往使他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准,职业形象上行政色彩较浓,个别人甚至以“官员”自居,“官味”代替了“书卷味”。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指导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技巧,视开展就业指导为履行职责,而不是专业使命,故不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不去分析就业市场的发展动态,不研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不想法提高就业指导的技能,还是抱着早被淘汰的传统教条不放,以所谓的经验和权力性影响力去指导学生,更有甚者把就业指导部门变成了“衙门”、官僚作风十足,整天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这样的就业指导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理论化指导

侈谈玄学,好发空论,轻视实践,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文人的通病,根植于其中就业指导也不例外,重理论,轻技能。由于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系统的训练和专门的培训,致使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对理论宣讲夸夸其谈、兴趣盎然,而对就业情景模拟指导却手足无措,在就业指导中忽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就业指导的精髓和实质,这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特别是不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指导,即使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是走过场,搞形式,为的是吸引媒体和社会的眼球,片面追求实践的新闻效应。对此一些媒体就以“大学生为何热衷‘见报’——社会实践切忌走样”为题报道一些大学生迫切希望自己的社会实践“见报”的原因,是为了获取学校的表彰奖励和对评优评先有帮助,批评了一些高校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和“作秀”的做法。由此可见有不少高校和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把社会实践当做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我、提升技能、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是单纯将社会实践当做一个表演舞台,这显然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就业指导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用非所学姑且不论,即使有幸走上专业岗位的,上岗后也要经过很长的磨合期,更谈不上胜任愉快。

3.工具化指导

面对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大学已经走出了传统“象牙塔”的概念,开始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和面向市场办学。但面对就业的压力、追求“就业率”指标和大学生要求,不少人产生了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就业指导也就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找出路,视就业指导为求职谋生的工具,即强调就业指导的功利性、实用性,迎合学生的实惠心理,对择业技巧、如何笔试和面试等问题大肆渲染,点拨有方,把就业指导变成事实上的“应试指导”,即应付“笔试和面试”的指导,为追求吸引考官和用人单位眼球的效果,许多大学生不惜工本,整容化妆,拍写真集,有的极尽“表演”之能事,失去了青年学子应有纯真和朴素。还有的大学生为骗取招聘方的“青睐”,不惜违背诚信这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个人简历中“掺水造假”,把应聘面试当成逢场作戏,把商业欺诈的一些手腕移植到求职择业中去,这种工具化指导的危害性已经出现,不能不令就业指导界反思和痛心。工具化指导使就业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专业化和规范化不够,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就业指导为何在一些高校没有地位、被人“瞧不起”也就不足怪了。

4.季节性指导

季节性指导凸显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仍摆脱不掉“择业指导”模式的困境,弊端暴露无遗。这是因为不少高校就业指导缺规划、缺师资、缺教材等,致使就业指导仍定位于学生毕业前的指导,即向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程序及有关择业技巧等“快餐式内容”,就业指导没有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规划中,只是校园一道“应时之景”,姑且不谈这种就业指导的效果如何,就是其生存都有问题,更不能奢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目标。季节性指导其实质是就业指导只是一个摆设,起到一些心理抚慰作用而已,也让大学生对之不屑一顾。

二、启示与借鉴

与欧盟相比,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弊端一览无余,因此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欧盟先进的指导理念、科学的理论体系、开放互动的指导方式等,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1.开展创业指导,架构保驾护航的创业平台

“创业教育,被人誉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权威资料显示,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将成为未来创业大军的主体,这已成为创业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大学生创业有梦想,有激情,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但创业的征程坎坷不平,有风险,有挫折,真正能够生存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走向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究其原因,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者缺乏创业能力、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不争的事实。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对北京市的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0%的大学生有过自我创业的想法”,但“对于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位居前二位的分别是:缺少资金(100%)和缺少经验(61%)。”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创业建构保驾护航的平台,营造支持、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一要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金融政策。难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促进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最好举措。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英国通过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大学生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利息低于银行,大学生只需以自己的信用担保,分期还款),法国通过政府拨款资金(大学生提出创业项目,由政策部门评审通过即可获得资助,但个人必须自筹申请资金总额的30%)来扶持大学生创业。二要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创业经验不足和缺乏创业技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瓶颈”因素,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对大学生走好人生创业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在德国、英国、法国对大学生创业都实施了“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从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志愿者中选派一人作为创业指导师或项目联系人,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具体指导,内容包括提供创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等,这种一对一创业辅导模式陪伴大学生走过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大大增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三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创业培训体系,使大学生拥有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掌握基本的理财、管理、团队建设、营销、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使创业走向成功。

2.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虽然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给人们留下的惨痛记忆和心灵深处的伤痛却让人扼腕长叹,挥之不去。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象牙塔”内,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据“2003年《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这个比例看上去似乎不大,但如果以当年北京市50万在校大学生人数为基数,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如果不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尚且如此,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老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调查:“在全球导致员工丧失劳动能力的10大主要原因中,有5个是心理问题,中国企业中20%的员工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各种社会调查和媒体报道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心理问题已逼近高学历人群,白领的生活并不精彩。究其原因,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特别是一些“老大学生”自我要求较高、争强好胜、渴望成功,但又孤芳自赏、不愿与人交流、心理压力过重、忽视心态调节、缺乏沟通途径,更不愿借助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从而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异常行为。职业指导从其诞生之初起就包括职业咨询和心理辅导。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把之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学会帮助和交流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做人、做事,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坚韧的意志力、耐挫能力和适应逆境的心理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找准角色定位,主动融入社会,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获取事业上的成功。

3.开展诚信指导,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

德国人重视诚信,有一位德国商人说过:“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工作,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诚信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是人交往处事的基本准则,对诚信的重视,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完善的不断追求。“诚”和“信”二字在本意上是相通的,可以互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形式。诚实之人行动上必然守信,守信之人在社会上必能赢得别人信任,在健康社会中这是良性循环。但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了诚信危机,职场呼唤打假之声不绝于耳。君不见为获取招聘方的好感,谋求成功机会,大学生“造假有术”,从成绩单到各种证书,从担任职务到社会实践,从文章作品到论文设计等,应有尽有,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更有甚者,为了获取同情和社会的关注支持,有的大学生不惜作践自己,谎称自己是“孤儿”、“弱势群体”子女等,凡此种种,真让人哭笑不得。但这足以说明大学生中不讲诚信之风已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了人才市场的秩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就业教育,扫除“象牙塔”里的“尘埃”。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关键,以诚信为本的人会赢得广泛的尊重和信任,事业会蒸蒸日上,对社会的真诚奉献精神最终会得到社会的回报。而弄虚作假,不择手段,不守信用为社会所不齿,一旦曝光,个人会身败名裂,信誉扫地。企业已经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讲诚信的人能为企业赢得信誉,会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信誉和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葬送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是不欢迎不讲诚信的人,视不讲诚信之人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讲诚信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最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4.开展实训式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改进、设备的改造、服务方式的转变等都对大学生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急需那些理论水平不俗,动手能力突出,既能搞设计,又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复合型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理论上基本都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但实践技能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产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种现状和挑战,高等院校要通过开展实训式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来破解这一难题,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上策。一要建立各种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平台。高校要通过自建或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建立各种实训基地,配齐专业师资和必备的设施、设备。二要构建校企合作培训人才的模式。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让企业参与规划学校培训课程和教学安排,或聘请企业的工程师、专家到学校任教授课,直接参与培训学生,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磨合期”至关重要。这也改变了原来传统培训中“产学脱节”的现象,重新架构了一条流畅的从学校到企业工作岗位新的人才“生产线”。三要加强对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指导。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建立实习和社会实践指导师激励机制等,严格要求,规范管理,追求实效,确保质量,以此达到检验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效果,也拓展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将来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