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工作总结

德国教学法学结

栏目: 工作总结 / 发布于: / 人气:2.26W

我是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专业教师。2015年4月8日至13日,参加了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5年度“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项目)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胡格等老师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驾驭与调控课堂的能力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主要收获与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德国教学法学结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几天的学习深切感受到胡格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课上课下渊博的学识、和善的微笑、不厌其烦地解答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的各类疑难与困惑问题、对学生(学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信任及鼓励等,使他的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学员与老师迅速建立起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几天来,我们融入他的课堂,课上课下都在积极深入地学习与探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微观领域的科学奥秘。同样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自己,从胡格教授的课堂中体验和感悟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尊重与关爱学生、鼓励与信任学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2.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胡格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应有之意,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陪伴者,这是国家对每位专业教师的期望。唯有此,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金钥匙。要将“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先进职教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尝试本次学习班上学到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具体条件,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灵活选择诸如小组拼图法、搭档工作、旋转木马、可视化、引导文、完整行动(六步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如吴全全教授所强调的,我们要在学习与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先进教学模式,推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是本次培训的主要目的。

2015年4月

德国教学法学结 [篇2]

2011年7月3日至7月14日,本人作为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继今年4月份在杭州参加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基础上,被选派参加了由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合办的2011年度“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赴德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培训的主题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采取讲授、实做、观摩、分享、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内容有:1.德国职业教育体系;2.企业职业教育培训;3.职业院校课程方案;4.国家课程大纲;5.学习领域课程下的教学发展;6.项目能力评价;7.从课程大纲到教学方案设计;8.教学法等等。通过12天紧张有序、有效的培训,收获巨大!!尤其是能够身临其境观摩德国“双元制”的教学课堂,亲自看一看德国老师的授课,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同教学对象的授课技巧,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等,难能可贵。我对德国教学法的理念总结一句话:“授之以渔,非鱼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本次赴德国培训学习中,通过“双元制”教育体系介绍、现场课堂教学的观摩、企业考察等途径模式,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职业行动能力,让我们主动参与:独立、负责的(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任务。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和所在学院的具体情况将本次赴德国培训学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回顾与我国现实职业教育的思考

从叶什克、安娜卡特琳、马丁贝尔、胡革等教授的从教职业生涯中我们不难发现:德国职业教师的能力全面性和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与投入是我们肃然起敬的,也不自觉的会扪心自问: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又有几人呢?我们也常问:为什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德国的教授们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模式让我们去“套”;仅告诉我们他们在教学中是怎么做的,希望我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探讨。他们告诫我们:在备课、教案中应该准备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的材料与讲-法,重要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非教师擅长的技术;试想,一个学生在45分钟或一天内要应付多名教师及不同的教学法是非常困难的,久而久之则厌倦了。所以要团队协作,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变整个学校的全局。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若我们把学生的能力培训为首任,则离我们教改成功不远了。

学习应该是学生用脑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仅教师工作的过程。在德国“双元制”、“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1/3时间在校,2/3时间在企业。没有专业教师、专业课的概念,所有的课程均是用团队合作教学的形式进行,与企业一起展开教学进程。我们以前的教学,教师总习惯提问,让大家举手回答,这样的结果是总是那么几个能干的学生与教师沟通,不能使更多(所有)的学生进入交流。胡革教授自己也不愿这样做。能力不是“教”能教出来的,必须要“培养”,通过系统训练来达到。教师在课堂上摇头或点头,事实上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行为过程。因此,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际考察到学生真实掌握的程度,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迅速查找到关键词(掌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这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提高阅读效率)大部分学生不可能自然达到,教师要提出要求,训练他们。(最后使他们在处理文字的过程中,获得对文章的理解。)首先,不断重复训练,直至养成习惯,然后(才能)进入沟通交流阶段。小组的独立学习,获得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而且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胡革教授要求学生处理文档时,必须动笔,不动笔就不动书(作标注、找关键词……),这样,教师可花很少时间即可掌握学生在做什么、做得如何。

我们在做游戏中,没有学员关心时间问题,潜意识中有人替我们看→跟我们自己的学生没有区别,缺乏主动性。领导布置了任务,你就要自己安排时间、自己计划好工作,去完成,要让学生有这个意识。在旋转木马法课堂设计中,最终的结果是两人成一组,一对一地交流,大班教学也可实行,这种对组交流不是自动组合,是随机配对,必须接受———以后工作,你要与各种人、包括也许你不愿意的人沟通,没有选择!在这个环节,教师不介入给学生具体内容(这暂不是要关注的问题)指导这个环节,还要注意旋转木马法有两个难点:内容的难点,(实施)方法的难点,要妥善考虑解决。首先要通过实施,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然后教师才进入对内容实质指导的环节。一个重要的原则:教多则学少,教少则学多。

关注细节:提醒、要求学生距离尽可能近,低声交流,不影响邻组。这也能锻炼学生的关注能力,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仍能专注于自己关注的内容。这也与实际的社会状态类似:你有可能干扰别人,也会被别人干扰(学会关注别人,关注环境)。相对于结果,胡革教授更关注过程,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并非完美无缺,但总比(光教师在课堂上讲)老的教学形式更有效果。教学内容并非不重要,而是职教的第一目标是培养能力。教学内容是实现能力培养目标的载体。总体上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学,但要老师给予机会并予以引导,但总有个别学生总是不积极参与的,如能让50%的学生积极参与,则这个教学就成功了。

教学永远不可能与我们计划好的步骤去发展,很多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能力,因此老师要有面对这种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完美的方案及细节,教师都不是完美的,怎么能要求学生是完美的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起观察、监控、指导的作用。

二、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理解

完全行动能力的课程及其教学法,目的不是着眼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然后才是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其中一个分项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教学的着眼点不同,因此和我们长期使用因而非常熟悉、习惯的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法是大不一样的。

在历次培训中,最常见到的情形是教师们还没听完,就纷纷摇头表示这些方法不适用甚至不能用。示范建设、骨干建设、教学改革之所以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改革已改到教师自己头上来了。要放弃自己沿用多年、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象自己的学生那样去重新面对、学习那些自己不熟悉、难度的确又不小、改起来伤筋动骨而又无从下手的东西,很多人感情上、心理上难以接受,其阻力可想而知。然而不管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用这个办法来教学,而且起码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好像也不比我们的低。因此它似乎至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这个办法还是有它的优点的。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维、逻辑出发点定位在:我们可不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或者至少,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利用它的长处呢?而不是本能地拒绝它!

也许不是全盘用它,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部分地学学人家,如何?这是考验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有无勇气的时候!

以能力培养为本、教学过程的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当今的潮流。如果我们主动投身其中,我们或能占得先机,起码能与潮流同步。如果我们拒绝它,那么很快,忽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落后了,并将被它推着走。以我们的经验,我们都知道那样一定会更痛苦。

其实即使我们现在立即开始改革并马上取得很好的成效,从方法上或许我们是创新的,但从了理论上已经不是新鲜的东西了。因为早在193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并实践了这样的理论,即所谓的“活动性课程”,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美国的教学模式直至今天。

改革与创新永远是获得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与前提。改革、创新就要敢于否定自己,以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持之以恒,一定能办好职业教育。虽然我们的国度与德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已经是企业的学徒了,有工资领,学校不用管他们的食宿,他们一个班级的学生很少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客观条件而已,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所在,我坚信:它山之石,一定可攻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