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作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6.05K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

刚开始认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我们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让我们用心去感悟一下乡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2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问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现代人最常见的困惑是,传统已经不灵了,所以没根;可是要说自由自在呢,还能上天不成?像这样又不接地气,又不能随便浪,该怎么办呢?诶我灵机一动:住树上呗)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要说这人呐,也是怪。一方面是不喜欢受束缚,总想着活出点新鲜劲来,再怎么靠谱的人,也总有个争当弄潮儿的念想。可是另一方面呢,如果你把过去都否定了,心里也是没抓没落的。说到底,做事总要有个缘由,你总不能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张狂而张狂吧?那也说不过去呀)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所以你看哈,所谓“独立自主”这种事,其实都是虚的。因为你自己是谁,本身也是有关集体的故事的一部分。就算你觉得社会和家庭都管不住你吧,也是因为你还是太年轻,太傲慢,等你老了就知道有多幼稚啦)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这年轻人嘛,血气方刚是正常的。不过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不管你怎么蹦跶,还是跳不出社会的五指山。不管长多高,你的“根”,还是得扎在土里。就好比卡尔维诺这么文艺一个人,他笔下的柯希莫,不也是敦风化俗兴修水利?你瞧瞧人家大作家都不膨胀,你膨胀,你好意思?)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当然啦,我也不是说年轻人就不该有叛逆的心,我们只是反对年轻人做廉价的反对者。尼采狂不狂?他都说了要做骆驼嘛,我要你做个老黄牛怎么了?我知道你们年轻人不喜欢这类人,比如那个矿工诗人陈年喜,迎合市场写都市小说,你们就很看不起嘛。但是我还是那句话:你知道人家有多努力吗?你知道社会有多现实吗?说人家“媚俗”,你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一千道一万,我的意思很简单:年轻人呐,还是少指手划脚,多体验一下生活再说。不然你以为你是自由,其实反而受了更多的禁锢。生活啊,就是有很多复杂的面相,像大海和风帆一样,是你们这个阶段不可能了解的。说到底,你再牛牛得过维特根斯坦吗?他都说要保持沉默,你瞎逼逼啥呢?)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总之啊,年轻人呢,有朝气是对的,但是也别上天。实在不想住在地上,你们住在树上就好啦,不也一样超脱吗?你看哈,你既不在地上,还有机会到天上,但是地上的人也会喜欢你,天上的人也会喜欢你,是不是棒棒哒?)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4

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的作品不多,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爱呵护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并坚持写“有我”之书。这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作家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的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得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也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活、另辟蹊径,常能予我以启发。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而能别具一格。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平淡无奇的悬疑小说,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于“我”的意识流代表名作,文学才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致被牵着鼻子走,从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少年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的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我并非圣贤,写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学习圣贤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自由民主而奋扬踔厉,如同星辰,照亮身边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有可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对待生活中的读者,正如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把照亮森林;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知。

是的,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5

提起“虚拟生活”,想必作为21世纪的我们早已不再感到陌生,甚至我们当下的生活每天都与“虚拟”这个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电脑计算机的问世解放了人类生产力,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将“虚拟”照进“现实”。

现如今,我们似乎不太可能脱离虚拟互联网而作为一个不与外界联系的独立个体生活。早些年,我们习惯于通过各大社交软件与朋友联络感情,通过电子邮件与工作伙伴沟通方案计划,通过网上银行将银行卡内虚拟货币进行转账汇款等等。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虚拟的传播媒介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彼此点对点的联系,使我们能够在现实中足不出户便可完成。近些年,各种网络购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用户只需在线上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方式选购商品,再通过移动支付平台付款,系统就会在线下通过快递的方式将货品送达用户手中,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

然而,在当我们每天享受着“虚拟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应该秉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分清“虚拟”与“现实”,更应警惕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从而迷失自我。对许多青少年而言,由于心智发育还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虚拟网络游戏世界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虚拟世界中,茶饭不思,既影响了生长发育又荒废了学业。久而久之,他们便已厌倦现实生活,又急于在虚拟世界中找回在现实世界缺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如此恶性循环,便再也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如不通过积极引导,终将被“虚拟世界”淹没,到头来只能是一声叹息。

综上所述,“虚拟”和“现实”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的,我们不可能站在一个时点去评价两者的好与坏,因为我们无法将两者完全剥离开去。我们既不能片面地看到“虚拟”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将“虚拟”和“现实”作为两个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在我个人看来,让“虚拟”服务于“现实”,让我们每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得更远,使我们对于时间的掌控及利用更上一个台阶,那就是“虚拟”对于“现实”的实际意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6

“哎,这古板,无趣的生活啊!没有任何情调和温度,真无趣。”小男孩汤姆,坐在家中的悬浮沙发上抱怨道。坐在躺椅上的姐姐玛丽用遥控器随意移动着躺椅,反驳道:“不啊,现在多好啊:飘在空中的棉花床,在空中瞬移的列车,钢丝上的自行车等等。多有趣啊,要是没有这些,真不知道怎么活,每天……”汤姆早就听惯了这些话,抱着一个软绵绵的靠垫,蜷在沙发上,望着窗外。他想着,以前的人们也有这些吗?如果没有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跟我没有哪些区别?一连串的问题不平凡的从汤姆的脑中一一浮现。

第二天早上,汤姆照常从悬浮的棉花床上醒来,用操控器到了洗手间。洗漱完毕后,做饭机器人小奇从厨房中走了出来,一家人也像往常一样,点菜,确定,等待。不到十分钟,早饭端了上来。

汤姆和玛丽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而父母则开始了一天的办公。父母坐上自动驾驶的磁悬浮汽车来到上班的地方;汤姆和玛丽坐着飞行校车来到了学校。学校中,二到三个人为一个班集体,他们按照自己等级进行分班。汤姆,一个聪明不用在正处的学生只能自己一个班。而玛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应成绩过于优秀,也只能自己一人一班。

晚饭时,一家人都疲惫的回到家中,所有人都瘫倒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聊着天,等待着小奇制作晚饭。因沙发上的人过多,汤姆只好自己走到卫生间。路过书架时,一本已经发黄,掉了也的纸质书掉到了地上。

汤姆被吓了一跳,他猛然后退了一步。但充满好奇心和独立性的他捡起书本,没有叫他的家人,拿着书进到了自己的房间。他翻看着,又一次的涌出了许多问题:这是什么啊?怎么会长这样?是什么古董吗?时代应该很久远了吧?他越想就越激动,觉得自己捡到了什么宝。他带上投屏眼镜,开始搜索起来。他发现,书中许多的的时间及故事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事情。他怔住了,他心想,我现在学的历史好多都没有这么久远,这也太神奇了!

他越看兴趣就越大,看着,乐着,猜着,不亦乐乎。书中的内容,不正是汤姆想要的生活吗?他看着羡慕不已,却心想,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在现在的情况看来,不可能再回到那时候了。他拿出一本空白的电子书,将这本老的发久的书的每一页贴上去,这样就能复制上了。

他看着,看着,渐渐的,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7

夜幕昏沉,灯光渐渐暗下去,朦胧的光扑面而来,一眨眼我的周围布满了车水马龙,陈旧的建筑两立,一个孩子在喊着“卖报卖报啦”,我猛然一惊,这可是风云吧变换的民国?

我走进一家酒楼,茶楼酒肆,熙熙攘攘,我穿过酒廊,只见一个身着蓝衣眉眼不俗的女子拿着一份报纸走过,我觉得她很面熟,便小心上前,问她:“小姐,请问发声什么事?”

只见她双目炯炯地打量了我一秒,微笑道:“女权运动正轰轰烈烈,姑娘可有什么看法?”

我感觉她身上有一股女侠之风,心生敬意:“我很赞同,希望尽我绵薄之力。还有,我孤身一人,愿小姐……”

她温柔一笑:“以后你可以叫我张瑾。来吧!”她伸出了手,“跟我来”

我握紧她的手,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瑾给我安排了一个女子学校的宿舍房间,我为学校做一些编辑之类的工作以谋生。瑾是女权运动的一员,已婚,丈夫王氏,并已有一个儿子。

她常常和他的好友英、豪一起饮酒赋诗,对月抚琴,谈论时事,人称她们“潇湘三女杰”。我经常静静坐在她们旁边,觉得心中敬意更加蓬勃,可惜我才蔬学浅,只能在背后支持她们。

有一日我问瑾:“现在外面这么动荡,你参加革命,不怕吗?”瑾一笑:“这是我的梦想。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若没了梦想,我又何谈欢愉?”我拉住她的手:“我支持你”。

瑾匆匆抓起包裹,目光坚定:“我要走了”我心生担忧:“日本那么远,你自费东渡留学,不会过得很艰苦吗?”她的声音纯净清澈:“如此的燃情岁月,不倾尽一切圆梦,救国救民,更待何时?”

我眼泪盈眶:“保重,我等着你的归期。”她拥抱了我,便转身离去。我拉起蓝帘,看着她渐行渐远。这个女子,总是坚强勇敢得让人心疼而敬佩。

我是从瑾的朋友麟哪里得知瑾回国的消息的。瑾一回国就加入了光复会,国内革命形势轰轰烈烈地发展。瑾为了不牵连家庭与丈夫离婚,与家人断绝关系。

如此的巾帼之威、一腔孤勇,在这乱世枭雄的变幻里,她当真是一个传奇人物。

我只能在她累时,让她在我新开的茶店里小憩一会儿,听她讲他国外的经历。纵时光冗长,人生不易,我却觉得她的人生是不悔的。当然,我是之后才这样认为的。

我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麟起义失败被捕,麟的弟弟伟的供词牵连了瑾。周围的人都在劝瑾离开逃难,她坚定不移:“革命要留学才会成功。我意已决。”

我满眼泪水,忆起初见时她的样子,她诉说时事时的侠气,她被捕时的大义凛然。

在那个刑场,我拼命拨开人群,撕心裂肺地哭喊:“瑾,不要!你不能死……”

她仿佛没听见,只是淡然一笑,向刽子手要了笔纸,写下一些东西。紧接着手起刀落,我的心惶惶然坠了下去。

在后来,我得知了瑾最后写的是什么。——秋风秋雨愁煞人,愁尽千古,壮志未酬,佳人已逝。我忆起她临走前,我问她:“瑾,你后不后悔?她眉眼盈盈,一如往常的端庄:“怎么会?”

我恍然醒来,窗外浙江山依旧,可风云人物不再。原来与瑾相处的时光,只是梦一场。

对于瑾,后人有诗深深缅怀:你用利剑舞出迷惘/你用鲜血写下惆怅/秋的词句/凄凉悲壮/舍弃红尘/终生芸芸/怀着敬意/目送你/一路风尘……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

社会总是会慷慨地给予孩童一份特别的关爱,这关爱中又无疑杂着些许歆羡:看那些孩子,比起翁妪,甚至比起我们,他们有明亮的眼,有光洁的皮肤,更有纯粹的心灵。单纯、柔软、好奇并敬畏着世界,赤子之心即是如此,其珍贵亦在此。

然而这关爱、这歆羡恰恰暴露了我们的尴尬与不堪:我们的心,我们的千回百转计谋频出的心,已不配被唤作“赤子之心”,亦无法成为孩童的表率。就像赫胥黎所说的,“少男少女的心灵正在提前硬化”。童心已失,我们自然将走向沉沦。

不必费尽心力去找寻什么例证了,整个的社会就是最好的例证:看着老者的无助,我们的视线是不约而同地弯着的;看着旁人无视信号灯穿梭于车流这中,我们的心肠是硬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何发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当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写下这句振聋发聩之语,他是否已经预料到了物质的洪流将不由分说地卷走我们珍贵的纯净的心?他是否想见了失去赤心之心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敬畏而充满了算计、无聊的沉沦之地?

是的,我们如此珍视孩童的以及像孩童一样的纯净的心灵,但如此美好而脆弱的东西该如何在社会中,在这个肮脏的大漩涡中保持独立?不是人人都像叶芝一样,有勇气说出“我就要走了”的脱离世俗之语,有足够澄澈的心去“无论在车行道还是灰暗的人行道”都能听到远方的海浪。叶芝是幸运的,他呵护着自己的童心,也就守护了一方净土。可是谁会来守护我们的心,来柔化我们的心呢?请先自己行动起来,拂一拂心上的浮尘吧!

我不能免俗,不敢夸耀臼己的心仍是纯净的。所以当我面对我的妹妹,看着她像所有孩童一样,直率地向世界发问并表达臼己的喜怒哀乐;看着她依旧敬良着这个世界,我无疑是惭愧的。我们不需要更多没有感情的行尸走肉了,不需要更多试图去征服一切的狂妄之人了。如果无法更改世界的运行轨迹,就请守护身边的童心吧!它们的单纯与柔软,不设防备却拥有最好的感化力量,仿佛星星点灯,终会照亮黑暗。

童心之贵,贵在其真、其柔、其善。人的成长会失去许多,却不应失去最本身最纯净的赤子之心。就像埃斯蒂斯所说的:“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伸出手去挽救触手可及的部分。”我愿这赤子之心,可长存你我周围,更长存于你我心间。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0

童真犹如早晨的空气,那样的清爽,那样的天然。

而现在童真日渐消失,在孩子们的身上永远都少了曾今所拥有的那一片最为真挚纯洁的天真。而多的是一些呆板和本不该有的成熟。

在这个经济飞速进步的年代中,平板电脑取代了大自然。一种叫身临其境的感觉代替了亲身体验。孩子们很少再会出门知道自然去和蝴蝶们一起捉迷藏,去和鸟儿们一起唱歌。他们只是在家对着电脑看节目,玩游戏,聊天。在那里他们也知道他们所谓的大自然。那个所谓的大自然带给她们的是什么?是过早的成熟,是对游戏的痴迷,还是那双随着他们一生的近视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年代是无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里有大量事是大家需要去领会一下。那比在电脑前呆着愈加有趣,来的更有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还存在着一批孩子,他们由于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得承担起家里的重担。更本就没有领会到他们本该有的童年美好。他们由于家庭起因在本该享受父母的爱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照顾起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在前不久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让我看了十分的感动和怜惜。在四川某个山区,有个小女孩由于他的母亲在她出生没多长时间就离他而去了。他母亲的离去换来了他的来临。但是老天仿佛一直喜爱和他开玩笑一样,就在她还只有5岁的时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瘫痪。可怜只剩爷爷奶奶两个靠一些蔬菜买卖来供他读书。懂事的他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照顾他的爸爸。喂他吃饭,帮他擦身,跟他讲话仿佛是在呼唤他的醒来。小小的她背上背负着比同龄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艰辛苦楚,但是重来没有一句抱怨。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心痛却又无能为力。那种心酸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

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剥夺了部分人享受童年开心的权利。让他们在还没有机会享受时就硬把他们划除在孩童名单中。

日渐地孩子们在主动和被动两种状况下与童真这个定义愈来愈远。童真日渐消逝。大家不经想问童真哪儿去了?而它没有回答只见一个孩子愈走愈远,最后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1

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对于20xx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的评论:

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吧,我仔细看了,很有意思,很难用“满分好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

里面最夺人眼球的部分,是使用了一大堆生僻词,诸如“嚆矢”(先声)、“孜孜矻矻”(后俩字念哭)、“洵”(确实),引用了一堆生僻典故,以及看似高端的学术口——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之类。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并不是背诵了一堆术语胡乱堆砌上去。这说明考生本人的知识面和阅读量,确实远超同侪,这是很值得佩服的一点。网评说“不说人话”是准确的,但说“不知所云”就过了。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

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论证过程,也完全用不着跩这些大词儿,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形象的话,我举个例子:曦和凌于颠囟兮,琼蕊睹朕而粲齿”,看着也挺高端对吧?其实就是“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

这篇作文的`文风,其实很像最近十年来学术界颇为流行的那种不说人话的行文方式,充斥着怪异、造作的翻译腔与不分场合的术语滥用。我怀疑作者是不是读了一大堆类似的论文,完全沉迷在这种不可名状的”高级感”中。

如果是一篇学术论文,估计是要被导师打回来的。如果是一篇普通作文,不免有堆砌炫技之嫌。也不该得到高分。但这是在高考现场,一个极端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分数”展开。具体到高考作文,考生必须施展浑身解数,在极短的时间内给阅卷老师提供一个兴奋点,这个兴奋点要鲜明、清晰、高级并且与众不同。所以写高考作文,策略和平常写文章不一样。

也许这篇作文的风格是故意为之,就像当年的《赤兔之死》,成色如何且不论,至少夺人眼球是做到了。第一位阅卷老师给的分数不高,复阅时的两位都打了满分,说明战术运用得当。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

这事在宋朝曾经发生过一次。当时国子监里有个太学生,叫刘几,文风晦涩古怪、词藻偏僻,人称诡秘之主(划掉)。《宋稗类抄》说他“好为怪险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提倡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格外看不惯这小子,他对文章的要求是质朴流畅,不以辞害义,最讨厌这种轻薄子。他担任主考官时,批到一张卷子,上面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几个字,立刻识别出这是刘几的手笔,直接拿朱笔把整张卷子从头到尾抹了一条,号称红勒帛,还挂出来,上悬“大紕繆”三字。

刘几是大才子,但欧阳修担心的是,一旦给他高分,会引起无数人效仿博名,潮流大坏。刘几很知趣,沉淀了几年以后再去考,顺利过关。欧阳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赤兔之死》之后,我记得高考古文层出不穷,大家都意识到可以靠出奇去博一博,但质量实在良莠不齐。这次满分之后,我赌接下来几年一定有人会去背诵学术大词和艰深典故,在高考作文里铺排而出。

你不能苛责一个高中生。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为什么不去使用这种合法技巧去争取分数。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至于阅卷标准,就这样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2

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需要自己去规划人生,与时俱进,我们作为人生的“作家”既要倾听时代的呼声,又要心有笃守,不逾矩。就像作家创作时心中要装着读者,倾听时代的呼声,又要坚持自己的思想,不为读者所左右。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完全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但我们不能据此否定生活的美好,正因为生活是进行时,是无法预演的,我们更应该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为理想而不懈奋斗,而不是让生活左右了我们的梦想。

青年导演郭帆,少年时便梦想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可时运不济,高考没考上北电,而被海南大学法律专业录取了。但他不忘梦想,边读书边拍短片,倔强地追寻他的电影梦。大学毕业后成了“北漂”,混迹于电影电视节目组。20xx年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后执导了两部并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导演。20xx年赴美国好莱坞短期学习,重新点燃了他拍科幻片的梦想。回国后,历经三年,他带领团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了《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他的执着坚守,遵循灵魂深处的呼唤,让他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林清玄最后一条微博里说:“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是的,我们憧憬飞翔,但并非是天马行空般的虚幻之旅,而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顺应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势,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方能大写自己的人生价值。

“改革先锋”王启民,大庆油田副总地质师,他坚持科学思维,直面业内争议和质疑,大胆探索实践,以“钉钉子”的精神,勇闯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几十年呕心沥血,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从“吃肥”“吃瘦”“啃骨头”再到“砸开骨头吸骨髓”过程中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年轻人,只有把“小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成就真正的“大我”。

年轻的朋友,人生的画笔,由我们自己掌握,我们自然不能信笔涂鸦。我们一定要以梦为马,与时俱进,心有笃守,矢志追梦,化“草图”为“美图”,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年轻的朋友,大胆创作,大胆书写你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这位公正的“读者”的考验。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3

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4

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中国知网显示,浙江教学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面向中小学师生,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类报刊社。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该篇作文引发热议。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15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