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作文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7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7.29K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端午节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7篇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1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当这个节日来到,插艾蒿,点雄黄、包棕子、戴香包、赛龙舟等各种活动都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令人惋惜的历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国,想起汨罗江,想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屈原。

除了屈原,应该还有许多自己的亲人在这一天被我们一同怀念。我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无比思念我长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妈,我知道,她也一定会思念我的。

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对我的哺育和爱却远远超出了血缘的范围,在她精心呵护和爱抚下,快乐考试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端午节的棕子和香包,更让我无比怀念我的奶妈那位漂亮健康宽容豁达的年轻女子。

是她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时候向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我在她的怀中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怀抱中一天天饱满、长大、变美。

我长大了,要进幼儿园和上学,城里和乡下的距离把我拉离了她的怀抱,但是我的心却无法离开她,因为她把母爱的种子深深种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周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乡下的小路和小桥,奶妈家的柴门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图画。

那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在睡梦中就能够闻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妈让小舅挽着蓝子天不亮就送来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几里路还温热的棕子,里面的各种豆儿和枣儿把糯米染得红红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撑得溜圆。

每年的这几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妈的棕子,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奶妈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谁都比不上。装棕子的蓝子上还挂着奶妈亲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极了,是用各种丝线缠绕的小棕子的模样,小巧玲珑,香气芬芳,我挂在脖子上在学校向女同学炫耀着,高兴着,美着

那感觉让我每次回忆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奶妈身边。也有那么几次赶上在奶妈家过节,于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兴的事,尽管我不会包,但是还是象模象样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边上,拿着棕叶包着米和豆儿,拿着草捆扎,每到这时候,奶妈都会高兴的一边包着手里的,一边教着我,还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锅里一起煮,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里面成了稀饭,尽管这样,她也从未责怪过我,还任我用手在盆里捞来捞去继续捣乱。

亲爱的妈妈,女儿现在仍然不会包棕子,不会缠香包,不是女儿不想学,而是女儿要把妈妈的棕子和香包永远永远留在记忆中,那是什么样的棕子和香包都无法替代的美的记忆,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过节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棕子,有没有香包?女儿在这里为妈妈送上一份节日礼物,愿与您在梦中相会,亲手为您剥棕子,戴香包,亲口祝您端午节快乐!

欣闻国家已经把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一起列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还没有规定为法定假日,但重视传统节日的步子已经迈出,我想您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高兴的,因为您爱这个节日。

由zuowen收集自百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2

端午的味道,是盛开紫罗兰的芳香,淡而优雅.

端午的味道,是绽放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

端午的味道,是开放百合花的清香,淡而高雅.

端午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记忆忧新,

临近端午,就会想到他,他是一位博学才子,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他在战国时期创下业绩.他不光创下业绩,还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转变为个人歌独立创作的新纪念.他是文坛的一位高手,也是仕途的弃儿.他每次都想一心报国,让自己的国家像一只雕耸立于大地上,却总是遭遇小人的妒忌与报复,是自己的辛苦迟不被采用,最后在自己临死前创作了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忧国之恩的柔情长诗《离骚》.

诗创作后,他带着满脸的忧伤和愤怒来到了江边看着冰冷的河水,他突然笑了,仿佛是在笑那些小人笑今日的庸君,笑自己的衷心没有被人发现.他带着冷笑,纵身一跃跳入这冰冷的河水中,让他冲洗着自己的身躯.他走了走的凄凉与悲伤,只是他对国家的爱太深了.

他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精神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坦然面对以,死报国,显出他是多么地热爱自己的国家他打意凛然的豪杰气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思.

端午的味道,就是屈原,他那忠心耿耿的报国情怀为祖国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幸福做出我显得努力.端午的味道是有气魄的,也是有甜味的就像棉花糖一样甜.

端午节这天,也是游子回家团聚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品尝这美味的粽子.今年我的叔叔婶婶都回来团聚,共度端午.我们家的粽子都是母亲自己亲手抱的,母亲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我和姐姐在屋里看书,可我的思绪早就飞远了,想起了去年我们家的粽子不是母亲亲手抱的,而是从小摊上买来的,蒸好之后,我满怀希望,可刚尝第一口,我想被泼了一瓶水一样这个粽子一点也不好吃,我嘟囔这,母亲用慈祥的眼神望着我,温柔的说:"吃都吃了,还是下回母亲自己做吧!"我急忙叫好眼泪都流出来了.突然听见母亲那清脆的声音,粽子好了,我的思绪才飞回来,我看着桌子上热腾腾的粽子,脸上露出了微笑,大家一起坐在饭桌旁,边吃边讲着端午的来历与意义.大家都是兴高采烈.我看着这样一桌团圆饭,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的味道,就是游子们回家团聚的喜悦与幸福那是甜甜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是那一簇簇盛开的花团;顽强的生命力,展示了夏天的主旋律,人生的味道,就是一次次磨练的意志与顽强,绽放人生的主旋律,而端午的味道,那是一种种传统的习俗,是那衷心报国,是那家家户户团圆,弘扬了端午的主旋律.

端午的味道,与众不同.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3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23日,离今天也不远了。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我来给你讲一讲吧!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除了有故事,还有习俗。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4

眨眼间端午佳节便到了。对于生长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的我们来说,端午佳节的意义何在,我们或许并不清楚。我们知道的,只是屈原、粽子、龙舟和菖蒲、艾草。但总有些特别的吧。端午节于我来说,它唤醒了我对家乡的记忆。为什么呢?因为鸭蛋啊

不久前恰好学了一篇课文,是汪曾祺老先生写的《端午的鸭蛋》。那时,我的记忆便被勾回了童年那段时光。

我的老家,很巧,也在江苏,但又没有那么巧。我的老家在苏北的一个很偏的小村子里。小时候的假期,我都是回老家度过的。不是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而是爷爷盖起的老旧砖房,院子里的菜地,一口井,成群结队的鸡和鸭,门口的大片稻田,田埂上的小路,和屋后的一条河。

家里人喜欢喝粥,基本上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粥。自己种的米,虽然不香,但令人温暖。奶奶更是有一门好手艺,做的小菜极香,因此更爱喝粥。在那些腌制的一坛坛白菜、莴笋和野菜中,我最爱的,便是端午佳节前后的咸鸭蛋。

很小的时候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只有暑假回家才能吃到奶奶腌的咸鸭蛋。那时每天早上早早地听着公鸡打鸣便起了床,看爷爷下田,跟着奶奶准备早饭。

爷爷每天都要下田,但我却不知道爷爷下田会做些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春种和秋收。但家里总有被大编织袋装起来的、奶奶已经将它退去外壳的稻米。爷爷在田埂上走着,我便跟着,时而蹲下,爷爷用他那苍老、粗糙却有力的手,轻抚过那渐渐饱满的麦穗。现在看来,那似乎是爷爷对于这片养育了几代人的土地的热爱。

跟着奶奶准备早饭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学着从院子里那口井里面打水,尽管常常弄巧成拙,不仅帮不上忙还会把自己的衣服弄湿了,但我却依旧喜爱听那口井已老旧、甚至生锈的金属摩擦的声音,看着那一汩汩清澈的水流涌出。每天必做的工作是去鸡窝里掏鸡蛋。我们家养了几只鸡和鸭,好像每天都会下蛋。刚开始还有点怕那只皮毛光滑艳丽的公鸡和那只护子心切的鸭子啄我,但后来发现它们似乎认识我是它们的小主人,对我很友好,我便不那么害怕了。

直到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我们才算是完成了清晨的工作,开始吃早饭。我最期待的,便是每天早上吃粥时的那一个我自己独享的咸鸭蛋。奶奶从厨房里拿出一个或秀气或蠢笨的咸鸭蛋摆在我面前,爷爷帮我敲开青白色的外壳,露出雪白的蛋清,放在小碗里。我用筷子轻轻一扎,红油就能冒出来。奶奶自己腌的咸鸭蛋,或许不像高邮产的咸鸭蛋那么有名,但却是我最珍惜的美味,最难忘的回忆。

长大后,渐渐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回老家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但我却更怀念我早早起床,忙碌过后享受于一个咸鸭蛋的日子。年初爷爷奶奶回老家了,所以今年的端午节,我品尝不到奶奶的手艺,但我却更加思念那味道。

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我是否能品尝到这迟来的端午礼物呢?我不禁开始期待。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5

每当到了端午节之时,平时总爱闲在家中的外祖母竟每天都和邻居约好上山下乡去摘棕叶。我很是不解:不就是个端午节吗,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的吗?曾祖母没有回答我,只是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几天后,大人们聊天时我才知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为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现如今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可与中秋、清明、重阳等节日相提并论的传统节日。

两千年前,屈原舍身取义保留自己清洁正廉的崇高品质;两千年后,我们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这年的端午,曾祖母教我包粽子。她先让我把艾叶清洗一遍,然后一张一张地铺平了放,她呢,就抓了差不多半缸米,用水淘洗起来。都说“人多力量大”,虽然只有我和曾祖母,但我们还是以高效率完成了以上任务。接下来,曾祖母把艾叶一个个地打成卷,在确保底面不会漏的情况下,舀上一把米放入然后再铺平,最后用几根细线捆捆绑绑,把包好了米的艾叶的四个角捏得整整齐齐地,于是,一个原味的正宗的生粽子就成型了。由于技术原因,我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股着腮帮子、托着下巴,眼睛睁得大大的,又认认真真地在一旁欣赏曾祖母的“表演”。

曾祖母也不是整天优哉游哉地,这不,粽子刚刚放入蒸锅里,她又给我缝起香包来,说是能保佑我平安,又可以避邪。平时我对这些小玩意儿可没有什么兴趣,但还是听话地收下了这个让我“一见钟情”的小香包。它是大红色的,可以随时携带悬挂在身上,棱角分明,正反面分别绣了两个醒目的“平”“安”,其余空白处点缀着几颗粉嫩的爱心。我对它是爱不释手,成天带在身上,还时不时地在曾祖母面前晃来晃去,跑过来跑过去。每当这时,曾祖母总是乐呵呵地刮一下我的鼻子,坐在板凳上,手里摇着扇子,说:“你个臭美的小家伙,没有人会和你抢,慢点啊,别摔着。”我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端午,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代表,它不仅警示后人要时刻保持一份清廉正直的心,又让我们勿忘屈原,将他高尚的品质和操守牢牢地铭记在心。所以,我希望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说真的,因为曾祖母,我才结识了屈原,了解了端午,吃到了粽子。即使曾祖母已经去世三四年了,但我依然怀念依偎在她怀里、能够向她撒娇的那些快乐的时光。

又是一个艾叶飘香的季节,又是一个草儿长出嫩芽的五月,又是一个端午节的到来。曾祖母,您也在想我吗?让我把怀着的对您的思念播种在这个端午节吧,把我想再见到您的梦埋在这片土地吧!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6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描写端午节的作文7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小时候对端午节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香喷喷的粽子。而本地的人们,似乎也不大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尤其是我母亲,既不懂得端午节的内涵,也不记起在门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从未忘记用一双巧手为一家人包上几个肉粽和凉粽。在母亲的潜意识里,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撑起一片家人团圆其乐融融的天空。我们稚嫩的心,年年都为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团聚的温馨而陶醉。

渐渐长大,我才知道,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屈原自小就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理想。当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后,决心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于是,屈原乘一叶扁舟,踏着西陵峡的滚滚波涛,走进了自己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洁殿堂。然而君主昏聩,佞臣当道,屈原实在回天乏力。虽然屈原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他也决心“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屈原难以力挽狂澜。面对现实,屈原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他只能将他的满腔忧愤诉诸笔端,为后人留下《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吧。但屈原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却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承。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照耀着楚江的惊涛骇浪,也照耀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

如今,粽子的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对自己说,好好享受那一份祥和惬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够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处处繁荣安定的神州大地,屈原定然不会怀才不遇,定然不会屡遭排挤屡遭陷害,屈原也断不会以如此壮烈的方式饮恨楚江吧!

假若屈原能来到天等,眼见天等政通人和,处处和谐,屈原一定会倍感欣慰,屈原也一定忍不住为天等的发展出谋划策的。不,假如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济济,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让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健康稳定,他也下决心不再从政,那么我们不妨尊重他的意愿。假如愿意,他能在风景秀丽的龙角小天池边筑屋而栖,于端午朗日,面对一池碧波,尽抒诗兴。也或者,他来到巍巍四城岭中结棚而居,于端午佳节,手提一壶美酒,穿过幽静的八角林,来到山脚下我的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酱蘸着品尝母亲亲手精做的肉粽,不时与我举杯畅饮,那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发现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远也回不了繁华的今世了!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屈原悲剧再次上演,同时好好过端午佳节,静静怀念屈大夫,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Tags:端午节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