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作文

有关走进生活作文四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1.47W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生活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走进生活作文四篇

走进生活作文 篇1

有时候,读孩子的作文,因 为假、大、空,因为没有儿童的语言,没有生活的味道,没有真 切的感受,包饺子、炒饭、洗衣、骑自 行车、学游泳、钓鱼、第一次煮 面条…… 材料雷同,事例相仿,陈旧的材料,年复一年抄、编、套,学生有 习作的兴趣吗? 捉鸡、捉老鼠、人蚊大战、 用假币、让座……有几件事真 正在孩子身上发生了,对写进习作却没有的“事”,为什么我 们会熟视无睹? “

让每个人都自由表达 !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 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 “在语文教育中, ‘以人为本’的 ‘本’,就是言语生命。除此之外 没有第二个‘本’。”他认为,言 语生命的属性就是“言语”。简单地说, “言语”是每一个生命 个体的本能。只要是“人”,就需 要交流—— —口头的或书面的。 我的理解是:习作课堂应该顺应儿童的“口头表达”及“生活 表达”的愿望而设计,不要过 多、过早地让条条框框限制了 孩子“说”与“写”的自由。让每一个人能“涂鸦”式地自由表 达,最终达到“人人想表达,人 人可表达,人人能表达”的理想 境界。 问题是,为什么儿童的习作没有自由地表达?眼前的生 活总是难以走进儿童的习作? 孩子的表达总是极具成人的味 道?

新建的商场,广场的雕塑, 影视院的喧闹……没有学生关注;无数次小发明、小制作比 赛, “又见炊烟起”的“六一”儿 童节,没在习作中定格;新课堂,学生自由交流,合作表演,那些细节,那些犹豫,那些惊 喜,学生没有写进习作…… 无数个回眸的眼神,我们 不曾觉察,稍纵即逝的生活就这样静悄悄地在孩子的笔下滑 过,是老师没有引领,还是学生 难以发觉?对生活的熟视无睹, 是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考试的问题,还是语 文教育观念问题?对此,我们无暇 顾及,只想往前走一小步—— — 寻找“生活”走向“习作”的策略,改变可以改变且一定要改 变的现实。 我想成为一名“儿童” 成了一名“儿童”,我就会 用儿童的视觉观察“我”的生活,关注儿童周围的一切。只有 这样,才能用儿童的语言将自 己的真切感受转述出来。 对生活熟视无睹,就找不 到要表达的生活点。下雨了,刮风了,如何让孩子自由地表达? 我一次次观察,又一次次揣摩 开放的命题,于是,有了这样的 表述: 你经历过真正的狂风暴雨,那是暴雨中的车灯闪烁,是 狂风中的树枝摇摆,是车上落 满的残枝败叶,是雨伞吹翻的 无奈瞬间……写出你的亲身经历,写出你的亲眼所见,写出你 的真切感受。这不就是“我”开车遇到大 雨后所看到的真实景象吗?这 不正是孩子眼中的精彩画面吗?这不就是值得记录的大自 然奇观吗?更重要的是,这就是 孩子细心观察的见证,是他们 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重大 改变呀!我想成为生活细节的发现者 优秀的儿童习作,不仅仅 是材料的新颖,结构的圆润,语 言的巧妙,更重要的是细节的描写。我认为,细节,就是生活 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是最 能触动人的不经意的动作。儿 童习作教学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那些微不足 道的生活细节成为点燃习作激 情的导火线。

课堂的精彩,就是生活的精彩,就是作文 的精彩,就是细节的精彩。天天 上课,重复的情景,却有不一样 的感受,我们的责任就是让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镜头在儿童 的笔下定格。学生是孩子,他们可以围绕一个词,一道题,一幅 画,一段音乐,一次表演做文章,他们只需要写出课堂中的 细节,用细节反映自己的发现、 变化、惊喜与快乐。 我要成为儿童习作亮点的 擦拭人 发现儿童习作的亮点,可以让“生活”更好地进入习作。 例如,我们可以从儿童习作中 的真实感受出发,找到他们表 达的意愿,从而淡化立意,淡化 “中心”。让“语言”富有“情味”,让 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回 到生活的画面,回到对事物的 真实情感。有了真情实感,习作不一定优秀;没有真情实感,再“优 秀”的习作也是无病呻吟。关于 这一点,潘新和教授的感慨更 深刻: “多少孩子的习作天赋和才情,对写作的热爱和喜好,从 心灵深处流畅出的珍贵的童真 和童趣,就是被哪些不喑习作 教学规律的老师‘负责任’地葬 送了。” 单有生活的材料不一定能 写出好的习作,我们需要关注 儿童表达的语言,去发现习作 的亮点:或是材料选取的角度,或是习作中的细节描写,或是 打动读者的重点描写,或是感 人的生活情节,当然,还有个性 化的语言及变化的篇章结构。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习作 的四平八稳,为的是考试得高 分;我们追求习作的“三段式” 结构,却全然不顾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殊不知,真实的生活, 鲜活的语言才是习作制胜的法 宝。习作的课堂应 该是“生活交流”(内容)与“书面表达”(形式)的交替运行,是 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体的自然 融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参与 的习作内容交流或没有学生参与的习作形式修改,都谈不上 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 儿童的习作离不开技法的 指导,例如,分段表达,体现思 维的条理;细腻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详略得当,凸显习作的 重点……我要强调的是,丢掉了孩子鲜活的世界,习作技巧 的指导就成了架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淡忘了孩子纯真的情 感,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就成了 他们照抄照搬的样本。习作教 学一旦走进了一味模仿和借鉴的胡同,其结果,不仅仅是孩子 不会习作,连教师也缺失了生 活的精彩。

国内外对“生活作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活对习作的 促进作用和搜集生活素材的方法,对如何在课堂上将生活素 材与习作进行有效转换的模式 及详细方法研究还相对偏少。 从生活到写作,是具有普适性的观点,是基本的习作规律,成 人写作如此,高中生写作如此, 小学生习作也如此。不管哪个 阶段的作文教学,一定离不开 “生活”。问题是,这样的观点究 竟如何落实到小学生的每一次 具体的习作过程中,渗透在具 体的习作指导过程中,这是一直困扰小学语文老师的现实问 题。可以说,习作的课堂不缺 “生活”的观点,缺的是“生活” 向“习作”转换的课堂教学模式 或课堂教学策略。习作的课堂,如何从统一、 规范,走向儿童的天性、自由、 差异和生命,有很多策略需要 探索。既要让儿童的“生活”顺利地走进习作,又要让儿童习 作教学不停留在“无序”状态, 我认为,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是鼓励学生大胆写。这样,一批有“言语天才”的学生可以 崭露头角,儿童的灵性、个性、 “野性”得到尊重,保护了孩子 的表达欲,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第二是大胆改。儿童生活 习作的修改与评讲要讲究“文 从字顺”,为的是“达意”。一个 很浅显的道理是,不能“达意”,便无法与人有言语的沟通—— — 口头表达如此,书面表达也如 此。没有沟通, “言语天才”的表 达也好,反映“野性”的习作也好,都是自说自话。

走进生活作文 篇2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走进生活作文 篇3

时代变迁了,电脑蒙上灰,摄影机盖上了幕布,电视机也不常发出相声的逗趣声……很多事物都因为智能手机的诞生而改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鸟儿展翅飞翔,我和风儿姑娘扑个满怀,她的左手轻松梳理着我的头发,右手抚摸着我的脸庞,这真是一个散步的好时光,妈妈叫我一起去逛超市。

只见妈妈一身轻便装,手机往口袋里一撺,就出门了,我们来到超市,挑选了许多吃的用的东西,就来到收银台前。收银员手握扫描枪先将所有的东西扫描一遍,对妈妈说:“您一共消费三百一十二元”。这时妈妈掏出手机,手指轻轻触碰几下就将手机对准扫描枪,只听扫描枪与手机同时“嘀”一声,妈妈便将手机收进衣服口袋,然后提起东西拉着我就出了超市。

我带着疑惑又跟着妈妈来到菜市场,只见妈妈在各各不同的食品摊位挑选完,又是一样的动作,掏的是手机而不是钱包,可这回妈妈在手机上点开扫一扫,对着摊主悬挂的二维码“嘀”,我隐约瞄见妈妈手机上跳出“付款成功”的提示。

妈妈又拉着我来到了公交车站,她并不是专心的等公交车,而是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东张西望,我不懂她要干什么……没过几分钟,一辆白色SUV缓缓驶来,妈妈二话不说拉着我就上了车,车子开了十几分钟后就在我家小区门口停了下来,我们和司机告别后下了车,妈妈又是掏手机触手机的动作……

我忍不住了,问:“妈妈,你怎么买东西不付钱呢?还有开小车的叔叔是谁啊?他怎么会送我们回家呢?”妈妈笑眯眯的说:“妈妈钱包里没有钱。有手机就可以啦,里有很多功能啊!”就这样我看着妈妈没有一分钱,高高兴兴出门,顺顺利利满载而归。后来,我才知道妈妈用的是微信支付,送我们回家的小车是妈妈用手机滴滴打车软件约的快车。

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可以代替时钟、相机、电视、电脑等等……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无法想象。

走进生活作文 篇4

今天一大早,妈妈就叫我起床,说:“今天我们要去体验乡村生活——摘桑葚。”

到了摘桑葚的地区,只见大片大片的桑树像绿色的海洋,像一片片的荷叶傲然挺立,微微地泛着波浪;一株株桑树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一个个桑葚像娇嫩的小灯笼,在摇摆的枝叶间若隐若现。哇!树上有好多桑葚,紫的、红的、青的,我都不知道该摘哪个好?我摘了一个紫的放在嘴里舔了舔,啊!真甜!我又摘了一个红的尝了一下,哇!好酸啊。现在我知道要采什么样的桑葚了。我左手提着篮子,睁大眼睛在底下四处寻找长得又大又紫的桑葚,右手快速地采摘,不一会儿就摘了半篮。一阵微风轻轻地撩开了几片叶子,一串串紫色的桑葚就探出了脑袋。“哦,我明白了,原来它们在和玩我捉迷藏呢!”大概摘了一个小时,我摘了满满一篮,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回到大姨妈家,便下起了毛毛雨。我看见了一位老爷爷在田里插秧,他戴着箬笠,穿着蓑衣,赤脚走在泥水里。这时我便明白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

乡村生活有着无穷的乐趣,有着愉快的笑声,有着城里没有的东西,有着……

指导教师:邵聚良 教师评语:小作者采用了许多拟人、修辞和排比的手法重点描写了摘桑葚的过程,观察细致,情感丰富,笔触细腻。详细摘桑葚,略写老爷爷插秧,详略得当。小作者的精彩描写,小读者们是否也想走进乡村体验生活?

Tags:四篇 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