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考试 > 小升初

2017小升初如何进行衔接教育

栏目: 小升初 / 发布于: / 人气:2.99W

如果学生想从小学升入初中能尽快、较好地适应中学的生活,在“ 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那么,学校和家长双方就必须重视处理好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

2017小升初如何进行衔接教育

  一、初一新生面临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一些明显变化,心理变化上处于发育的突变期,生理发育也处于一个高峰,学生的学习方法因课程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发生了空间上的变化,同时学生伙伴间的非正式群体也悄然出现。具体对初一学生而言,主要变化突出表现在“五个变化”:

1、环境变化。学生迈入新的校园,校园建筑,学习场所要比小学大得多。在新的环境中,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好奇心。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学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得较守规矩。在新学年开始时,整洁、优美的校园,这将有助于学生从踏进校园的第天起就能喜爱学校,也将有助于学生养成环境意识和良好卫生的习惯。

2、同学变化。初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组建了一个新的班级,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大多数同学之间互不认识,互不了解。据统计,一个班级互不相识的学生要占到85%以上。他们要有一个相互认识、了解、交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身上好的或坏的思想认识、习惯、行为都还未能形成风气。一般说来,在这时候,学生身上原有的不良方面会比较收敛,为了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学生自己好的方面却相对地得以展现。

3、老师变化。学生对新的班主任,新的学科教师,师生之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双方没有什么成见和隔阂。这时思想较易交流,感情亦易沟通,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望,教师的要求一般都能认真执行。

4、目标变化。考入一所新的学校,可以说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他们或立志在新的学校继续保持领先的位置,或争取在新的学校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层楼。这些内在的积极因素,对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是非常有利的。

5、起点变化。当学生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大多数人耳边都充满了家长与亲友的安慰和鼓励、赞扬和期望。学生自己的心中也有更好的追求和美妙的向往。虽然进校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就新的学习阶段而言,他们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得你追我赶。

  二、认识初小衔接的过渡期与渐变期

学生处在不可抗拒的渐变期由于小学与中学的校园生活上是两个不同质的阶段。初一新生应尽快由习惯于小学的校园生活转入并逐步适应中学的校园生活。从实践看来,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过渡期和渐变期:

1、学习方式逐步渐变。一般来说,刚从小学出来的新生,在进入中学后,环境改变,初来乍到,较普遍的具有新奇感和不适应感。与小学的学习生活相比,中学课程增多每门课的内容扩大和加深了。初一相对于小学来讲,知识量大、起始课多、综合性强、课程较深。教师教学速度快、容量大、举例少、要求高、作业训练精而少。以上的学习特点,给一部分初一新生带来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感觉上课听不懂,记了笔记就不能听课,听了课就不能记笔记。二是学习强度大,不知抓哪门学科,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课余时间减少,业余活动受到限制。然而在新的学习环境的制约下,初一学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即由小学阶段不严格强调课前准备、课后整理到初中阶段提倡的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总结。学习方式过渡快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上的主动,学习方式过渡慢的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状况,以致一时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掉队。

2、管理方式逐步渐变。中小学有各自的一套管理方式, 如果学生缺乏沟通、了解, 管理上容易出现脱节。在管理方法上,小学主要依靠教师进行管理,学生好动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处于“ 他律”状态; 初中( 特别是高年级) 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逐步增加管理工作的民主性,主动帮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变盲目、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学习的主体;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活动。因此,初一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被管理方式和思想上开始出现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

3、交往方式逐步渐变。小学生受环境因素和生理条件的限制,故交往方式呈现以老师和家长的标准处理同学形成的同桌、同路、父母经常来往或住所靠一起为基础,同学交往围绕游艺和学习而展开。交往中矛盾的产生与哄闹有关,相好与玩得来相连,随意性大。但是初一新生受环境和身心条件的影响,交往方式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和朋友观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不再把成绩好坏作为择友的唯一标准。二是学生中不同类型的小群体的逐步形成,以性格相仿、兴趣相同为基础,择友渠道既有写信、递纸条、互相介绍,又有共同的活动和在困难时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形成的友谊等。三是有些学生的相互交往已超过本班界限,有的喜欢与比自己大的人为朋友。同学间恩恩怨怨易记在心中,解决矛盾以沟通思想为前提。由于中小学交往方式特点不同,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对学生间交往有了自己的看法,方式由外表上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向思想一致、情感交流发展;由只谈学习、只谈游艺向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发展;由大群体交往向小群体或个体隐秘交往发展。此时中学生的交往方式可以说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以显示自己力量或才华、赢得别人尊重的反映。

4、言行方式逐步渐变。言行方式即说话与行为表现的形式。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其环境和身心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校园大,教师多,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齐全;学生有了学生证、校徽、校服。学生由小学最高年级变成中学里的最低年级,心态上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上有些失衡。同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骨骼猛长,产生身心变化,开始注意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地位。这些变化给一部分初一新生的言行方式特点也带来了“三个变化”:一是由小范围活动开始发展到大范围活动,即学生不再满足小组、班级活动,不再把书本学习作为唯一的任务,而想去社会体验“成人”生活,尽情享受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是盲目性的言行减少,学生言行的无针对性逐渐减少,喜欢对班级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议论教师的长短,喜欢为自己错误辩解,不完全乐意听从小干部的指令和接受小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对老师的意见表现出有选择地执行。四是由不敢做,不想说开始发展的毛手毛脚、快嘴快舌。此时学生什么事情都想干,这也碰一下,那也试一试,遇到同学也要摸一摸,绰号口边溜,上课、开会乱插嘴,常常引起不必要的口角或事故。学生言行的三个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要求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5、情感方式逐步渐变。 情感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态度体验。小学生进入初中,对中学的文化学习,各种活动产生了与小学不同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带有双重性:一是欣喜奔放与低落苦闷相交,由于中学比小学具有吸引力,初一学生对中学生活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欣喜逸乐,兴奋至极,一切都美好。但在遇到挫折和周围压力很大时,往往又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或不如别人,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感觉一切都是暗淡的。二是志向肤浅与情绪外露相同。初一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设计着自己的志向,并随着某事物出现而见异思迁,在学习上表现出偏科倾向,感兴趣的学习之,反之弃之。三是个人需求与羞涩畏缩并列。它表现为学生想美化自己,却推说自己不爱美;想争当三好生,却说谁希罕;想要一件时髦的东西,却说自己不喜欢;小干部想跟老师谈谈班级工作,却说谁打“小报告”就是坏蛋等。初一学生情感方式的特点,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带来了“三个问题”:一是忽冷忽热,态度上的两极性,即学习顺利、关系融洽、老师表扬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反之表现出极大沮丧。二是是非不分,言行上效仿。由于认识肤浅,错误思想相互吸收,甚至盲目模仿,以至某些言行会在学生中时髦盛行,妨碍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三是表里不一、违心行事。学生为避免别人讽刺,保持与小兄弟的关系,放弃自己的追求,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或白天装着若无其事,任其自然,回家刻苦攻读,浪费了大好时光,明白时又懊悔万分。

6、心理发展逐步渐变。学生进入初一阶段,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正因为初一新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的过渡期,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生活、学习所引发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生活抱有畏难心理,怀恋过去的小学生活。部分学生对新的初中生活抱着畏难的态度,不够自信和乐观,很难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同时,初一学生感受到较强的学习压力,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适应不良。这也许是导致初一学生焦虑倾向高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初一学生学习焦虑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它深层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这与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矛盾,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矛盾,自身与社会的矛盾密切相关。

  三、初一新生入学会遇到的常见问题

六年级毕业生对即将到来的中学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但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内容增加,原有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模式被打破,从而强化了初一学生的焦虑倾向。往往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过渡时期的指导(心理,情感和知识的准备),新生入学存在一个初一入学的适应期,所以,学生常出现以下“七个问题”:

1、入学环境的不适应(恐惧)。学生因为离开了小学熟悉的学习环境,到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校园环境,对学习伙伴、教师缺乏了解,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敢与同学交往,而个别学生产生入学恐惧,出现入学不适应症。

2、容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由于小学课堂学习要求与初中有些变化,学生坐45分钟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或正确的学习姿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做小动作、插嘴,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控,出现课堂上经常要上厕所,甚至个别学生上课时出现随意走下座位,或与同学发生课堂上的冲突。

3、学习要求的不适应。初中课程内容加深,学习难度加大,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有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基础问题,一时难以适应学习要求,作业难按时完成,缺交作业,考试出现低分,自信心受到影响。

4、高年级同学欺凌。由于初一学生刚到新学习环境,有时比较随意,不太注意与高年级学生的交往礼节,容易受到个别高年级学生的侵犯。

5、伙伴群体的不适应。因为升学的需要,小学认识的好朋友分散到不同学校,从而拆散了小学已形成的伙伴群体,而新环境下,新的伙伴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些学生出现内向寡言的现象。

6、师生交往方式的不适应。由于小学教学方式与中学方式的不同,学生接触新的课程,对新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些学生喜欢把初中的教师与小学阶段的老师做比较,或停留在对小学教师的依恋,对初中老师的教育有些排斥感。

7、学习环境的不适应。由于初一年级一般都要重新组织分班。来自同一小学的且数量不多,由于分班使这些同学彼此分离,学生面临新组建的班集体,班级很多陌生的面孔,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另外,新生中,可能还存在极少量的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他们因为学习地点的变化,上学和在校园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这都需要我们来进一步关心和爱护他们。

  四、给初一新生的几点建议

1、做好入学心理上的准备。新生升入初中,心理上处在“心理的断奶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得到理解,希望自立。学生可以利用暑期到即将学习的初中学去看一看,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校园环境。如果自己独自上学,家长不接送,新生可以先熟悉去学校的路线或乘车工具,注意记住一些比较明显的建筑与交通标志,同时熟悉一些必要的交通规则,切忌在路上边走边玩,如玩球、追逐等等。如果有些胆怯,可以让父母陪自己走几次,实地里进行观察。

2、锻炼自己能静心地坐下来。在小学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初中,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新生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如看看画书、画些画等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培养一心一意做事,不随意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的习惯。

3、了解初一的学习要求。新生可以请教父母一些自己还不明白或不确定的入学事项,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努力养成以下好的学习习惯:放上课认真听讲,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预习明天将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仔细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