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考试 > 中考

语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参考

栏目: 中考 / 发布于: / 人气:2.4W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语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参考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 邱员太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

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