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

栏目: 国学智慧 / 发布于: / 人气:6.19K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着。月亮绕太阳运行,流星闪亮地划过夜空,扫帚星拖着壮观的尾巴,苹果落地,水的流动,人跳起来想飞却落回地面,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卫星上天、飞机飞行,都必须遵循它的规律,不遵循它,就不能正常运行,它也属于宇宙自然之道或叫天道。

日出日落、月圆月亏、春去冬来、万物生生不息,先民们虽不知道万有引力,但从这些现象想到必有某种天道在背后起作用。那么,天道又是怎样对权力的更替、邦国的兴亡、族群的延续等等产生影响的呢?人应当怎样做才能顺应天道,从而得到它的保护呢?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孔子很少与弟子谈及天道,天道究竟怎样也不可得而知,所知道的只是天道的表现。如: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中庸》)

“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荀子·哀公篇》)

天道使自然生生不息,其中有一个作用是维护人类生存的,“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尚书·仲虺之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商书·汤诰》)“明王奉若天道”(《说命中》)。“以荡陵德,实悖天道。”(《尚书·毕命》)这一端天道对人类的善行降下福禄,对人类的恶性降下灾祸,所以,人类必须敬承天道。这里实际上给天道赋予了“善”的含义。

人类效法天道让老百姓得以生养蕃息有一个接近天道的目标,这种效法目标先民也叫它道,它就是《左传》和《礼记》里说的生民之道。对它也无法下定义,它也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所以,在典籍里有不同的表述。如: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尚书·大禹谟》)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尚书·太甲下》)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左传·桓公六年》)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左传·僖公十三年》)

“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左传·文公六年》)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礼记·乐记》)

“道者,何也?……善生养人者也”。(《荀子·君道》)

以上这些不同的表述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道维护民众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和谐。所以,保证民众的生存与和谐就是统治者必须遵循的“道”,统治者的做法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谐,就叫“有道”或“顺道”;努力使自己的作法符合人类生存之道,就叫“修道”、“循道”,统治者顺着这个道就能获得成功。

统治者的做法违反了这个道就叫“失道”、“背道”或者“无道”,这是有悖于人类的生存和谐的,这样的统治者就会灭亡。如“以荡陵德,实悖天道。”(《周书·毕命》)有苗“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尚书·五子之歌》)“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尚书·武成》)。“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尚书·泰誓上》)道要求统治者顺民心,做民之父母,桀纣违反了天道,残害老百姓,因而被天道所弃——这里的天道就是上天让老百姓生存之道。

治理国家天下有一个符合天道的道作为最高目标,人要符合天道才能成为理想社会的理想人,人修身以符合天道,这个目标也叫道。朝着这样的目标去行动,也被叫成“道”。“道”有时也被用来代指方法等。

所以,《论语》中“道”的含义比较多,直接用作“天道”的只有两三处:

“朝闻道,夕死可矣。”(4.8)(此处的“道”也可能指治国层面的)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7)

用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如: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12)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

“朝闻道,夕死可矣。”(4.8)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5.21)

“鲁一变,至于道。”(6.24)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4.3)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19.19)

用在个人修身层面的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28)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17.3)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9.2)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君子之道,焉可诬也?”(19.12)

人不可能做到像天道一样,人类在治国和修身上效法天道要达成的目标,我们可以叫做人道。“人道,政为大。”(《礼记·哀公问》)

然而,天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这也是孔子很少谈天道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类的生养和谐呢?明智人士有一条基本路线来实现这个最高目标的人道,这个路线就是“德”。但是对于“德”,先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语·王言解》)

《管子·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这里所说就是德是实现道的途径,德使道得以实现。德是道的住所,道就包含在德中,也就是说,按照德来做才能实现道,德就是使物得以生生的方法,心里有德才能了解道。“道”与“德”散用时并不明确区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9)(《中庸》)以天道的状态“中”作标杆,也就是以“中”为用,即“中用”或“中庸”。所以,“中”是大本,按照中庸做到了和,也就是达道了,达到道,万物就可以遂其性而生生不息。“德”这个基本路线的方法就是“中庸”。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国语·周语》:“正,德之道也。”又《国语·周语下》:“道之以中德”,是说以中为德。可见,德的核心就是中和正。这个“中”是以天道状态的“中”为标杆。

这个以中和正为核心的德在政治上的表现与道一样是生民、养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虞书·大禹谟》)政治的目的是让人民得以生养,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那就是符合了德。“德”就是要顺应民心,实现生民养民之道。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生民就要施惠于民,所以,“德以施惠”(《左传·成公十六年》);“恤民为德”(《左传·襄公七年》),“德不失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体恤老百姓,按照德来行事,就不会失民了。孔子提出“为政以德”(2.1),“道之以德”(2.3),就是要统治者按照这个基本路线管理天下国家。

“德”是实现“道”的路线,违反“德”也就是违反“道”,“以荡陵德,实悖天道。”(《周书·毕命》)有苗“反道败德”(《尚书·大禹谟》)。

统治者不按照德来做,让老百姓难以生存,会怎么样呢?“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尚书·仲虺之诰》)“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商书·汤诰》)为民做主的道会惩罚违反道德者。

“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左传·昭公四年》)行政不中正,不符合德,不能使民养生,就会失去天下。天道会帮助敬奉天道的人来治理天下百姓。

“德”也有修身治国平天下不同的层面,有的表述即可看作是政治方面,也可看做是个人修身方面的。《论语》中治国层面的“德”如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4.11)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修身层面的“德”如下: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

“德不孤,必有邻。”(4.25)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2)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8.1)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15.13)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2.10)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13.22)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知德者鲜矣。”(15.4)

“巧言乱德。”(15.2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9.2)

所以,“德”的核心是中、正,目的是生民,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类和谐。

道不是人人能察觉,中正之德也不是人人能理解做到,所以,根据最高目标和实现最高目标的路线确立了一个生民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仁。

《尚书》里五处提到“仁”,《左传》也多处提到“仁”,《论语》则有109处提到“仁”,但并未给仁下定义,都是说某种行为符合仁,如果某种行为不符合仁则为“不仁”。

《尚书》里的“仁”:“克宽克仁”(《仲虺之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太甲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泰誓中》),“予小子既获仁人”(《武成》),“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金滕》)。

《左传》中的“仁”: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

“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庄公二十二年》)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僖公三十三年》)

“神福仁而祸淫。”(《成公五年》)

“不背本,仁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成公九年》)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襄公七年》)

“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昭公六年》)

“《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乘人之约,非仁也。”(《定公四年》)

“大所以保小,仁也。……伐小国,不仁。”(《哀公七年》)

又:“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爱近仁”(《孔子家语·颜回》)。

概括仁涉及的多种内容可以看出,仁的核心仍然是生民、使民获益,包含有现在的爱和公正。

《论语》中几个弟子问仁,也可能问的是作为原则的仁,即什么是仁,但是,孔子对他们的回答都是怎么做才算符合仁,只是仁在各方面的表现,也许孔子认为对于这几个弟子,只有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对他们才有益。或者他也无法给仁下定义,按照答案的层次排列如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