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2017高级经济师重点知识考点

栏目: 职称考试 / 发布于: / 人气:8.77K

知识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巩固,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7高级经济师重点知识考点,欢迎学习!

2017高级经济师重点知识考点

  考点一: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

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

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第一,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能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基本前提。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

第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整合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不仅要对低水平的、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坚决进行压缩,还要加快发展短缺的、技术含量高的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还要对地区和城乡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当前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为此,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企业必须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

第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包含着生产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经营者、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员,是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有条件地扩大招生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人力资本,加强和发展职业培训,建立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经营者与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

  考点二: 产出、就业与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上来分析的话,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应该能够拉动就业能力的迅速扩大,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绝对数量上看,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能力的增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了就业能力的扩大,要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但我们以经济发展的增长率与就业的增长率为分析的出发点,二十多年来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发挥出就业增长能力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长体现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在进入了90年代以后,经济的发展反而对就业能力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挤出作用。从而可以认为,要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持续扩大的问题,盲目的依靠加大经济的增长是不合理的,应该从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出发去考察能够拉动就业能力扩大的合理的经济增长动力,合理的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使经济与就业能力一致性的前进,才能够使经济与就业达到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促进就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国要从以第一、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服务业的'比重比较小,到目前为止,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如果把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就能够吸收更多的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制造业领域,目前吸收就业的能力没有以前那么高,过去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能再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而仍然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虽然意味着整个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简单劳动的占比越来越低,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搞高精尖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相对来说技术含量较低,但并非都是落后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即使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并不矛盾,相反,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够为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奠定技术、资金和人才基础。

  考点三: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1.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是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政府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应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进行,即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形成消费,余下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它既包括居民存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也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此外,个人所持有的各种债券和股票也属于储蓄的范畴。如果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其个人可支配收入中还有一部分被用于投资。

Tags:考点 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