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的培养合作意识最终版

栏目: 工作方案 / 发布于: / 人气:1.95W

某位教师在上《计算机硬件安装组机》这节课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分组实验安装,让学生亲自动手,共同探究计算机主要硬件的安装,掌握网卡安装。实验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安装的学生不多,小组中个别计算机能手开始大显身手,更多的学生看着计算机组成部件不知如何下手,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如何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的培养合作意识最终版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在这个课堂里,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不太了解,加上茫然无处借鉴。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又是小组合作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动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所谓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

21世纪,学会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就体现了该实质。因此,倡导合作学习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但倡导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延续从前我们进行过的小组学习(这种小组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服务的),不应该为合作而合作,而应该考查小组的每个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会赞赏别人;小组成员是否真正达到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互补;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是否显现并得以培养等等。

一 合作意识的概念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是随人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

二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意识的缺失

信息技术老师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与完善,或单单是为了在评选中取得好成绩,还是看到别的老师都在用,而且是国家学校对这个有要求不用不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效率。我们的教师在考试决定一切的特定教育氛围里,“合作”成为一种仅用来服务于“学习”的纯粹式“工具”的认识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关注的侧重点及其行为表现。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合作学习的主要集中点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不是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自行其事。这样,每个学生的小组身份都会因为教师的安排而随需改变,信息技术课上刚刚结为“盟友”的小组成员转眼间到了下节课就成了“对手”。这种短暂的“结盟”既不利于学生相对稳定的合作团体意识的形成,更无益于学生人格的稳定发展与养成。

其次,在小组成员中出现了 “小权威”,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任务一出,小组成员看似忙开了,可仔细一看,基础好的同学,却成了“包干户”,什么都给做好了,基础差点的就有了“依赖”,就这儿点点,那儿点点,或是偷偷玩玩小游戏,做一些无关的事情,结果这节课只是几个同学在认真学习。其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参与机会的不平等。这种参与机会不均等的合作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伪合作”状态,或者说是以表面的合作达到实质性的竞争。因此,这种优秀学生对合作学习话语的垄断权,不仅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促进差生的发展,反而使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主体参与意识受到压抑。这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等是事与愿违的。

这种行为也称为合作中的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的产生。亚社会行为是指学生个体远离教师、远离同学、远离集体的行为。亚社会行为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 其他学生不太可能主动或继续跟亚社会行为者交往。亚社会行为者的社会接纳需要将继续得不到满足。其次, 亚社会行为者在脱离教师和同学的同时, 也使自己失去作为重要学习资源的合作, 如果学生拒绝与教师及同学合作, 那么,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便不可能产生。亚社会行为者在满足学习需要时, 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

《如何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的培养合作意识最终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