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节日庆典

蒙古人的风俗习惯

栏目: 节日庆典 / 发布于: / 人气:7.21K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四溢的民族,而且又十分豪爽。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蒙古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蒙古人的风俗习惯
  蒙古人习俗礼仪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人饮食习俗

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

明清时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制品,稷米稀饭,手把肉。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达(奶豆腐),西拉陶苏(黄油)、乌日莫(熟奶皮子)、苏来(奶干)、阿尔其(奶酪干)。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面拌奶。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对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后,汉族农民大批移入农耕。受汉族饮食的影响,蒙古族在以肉食、奶制品、炒米为主的同时,开始吃五谷杂粮和少量蔬菜。

解放后,牧区蒙古族基本上保持过去的饮食习惯,但食谱丰富,花样增多。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还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用荞面、白面做吐古拉汤、猫耳朵汤。有荞面、白面饺子、馅饼。蒙古族馅饼形如小碗口,薄软透明,香柔可口,是兴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用牛羊油炸制面食点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饽饽。奶制品除胡日达、西拉陶苏、乌日莫、苏来、阿尔其外,还有爱如格(酸奶子)、哈拉萨森乌鲁莫(干奶皮子)、乌鲁莫(未提炼的奶脂肪)等。牧民野外游牧的肉食有:简易手把肉、烤肉串、烤干肉条等,食用方便。农区蒙古族杀年猪时,喜食白片肉、面肠、肉片烩酸菜粉条。

每逢喜庆佳节或招待贵宾时,煮(烤)全羊(蒙语“乌查”)或羊背子。即将全羊取其头、四肢,带尾入锅。煮熟后用特备的灶火烤,边烤边涂油,加调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后,置于盘内,谓之煮(烤)全羊。羊背子,即将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置于大盘内。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盘人持刀从羊背右至左划出印,接着由主宾客或待客长者用刀将羊头右耳根部压出印,就餐人开始从羊背前部执刀割取食用。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火锅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之一。每当节假日或招待宾朋故友,即用火锅。将切成薄片的肥肉(猪)、瘦肉(羊、牛)和切成条状的新鲜蔬菜(白菜或圆白菜),放入锅内加调味品,汤滚沸后即可夹取食用,美味可口。本世纪50~70年代,用炭火锅,80年代后,用电火锅,既经济又方便。

烟、酒、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喜爱之物,红、白喜事更不可缺少。年长者对烟具很讲究。烟袋嘴有玉石、玛瑙、琉璃等;烟袋锅用银或铜等制作;烟袋杆多数为木质,也有铜或白合金质的,长短不一;烟荷包更讲究,用各种彩丝线绣出水山花鸟图案,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吸的烟多是自种的叶子烟,也有吸更辣的旱烟“蛤蟆头”。青年人吸烟多是用纸自卷叶子烟。酒,在清代、民国时期喝奶酒,用爱如格酿制,备作喜庆佳节和接待宾客时饮用。茶,苏台伽(奶茶),是用一种特制的砖茶,在铜壶或铁锅里煮沸后加鲜奶、酥油、细盐,味道鲜美可口,四季皆宜。早茶掺些黄油、炒米,夏季掺奶食品,冬季掺些肉羹。饮食具,在明清时代,主要用锅撑子、铸铁锅,木制水桶、木碗、小刀;清末民初始,逐渐使用筷子。

阿拉食,每年阴历十月末选一屠宰日,杀牛宰羊,把一冬、春食用的牛羊肉冻藏起来。在屠宰解肢时,用尖刀按关节解肢,忌用刀斧乱砍。每年4月1日至5月5日,忌宰杀牛羊,这一个多月吃素。5月5日打猎,开始吃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