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热点

出门向东看,满眼凄凉景作文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2.96W

十五从军征

出门向东看,满眼凄凉景作文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喜欢汉乐府诗。因为他们写的是生活,他们写的是时代,他们写的更是心灵。如果仅仅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我想,以后的许多时代的诗歌都是这样的,构不成我对乐府诗的情有独钟的原因。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汉乐府诗的那种质朴,正是这种质朴中带出来的情感力量,传递出来的悲怆与凄清催人泪下。

一天,三门峡的雅兴老师给我留言,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十五从军征》中有一句话:‘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请问为什么是向东看,而不是向西看呢?”这个问题,令我十分费解,为什么偏偏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在她的解释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东汉的都城在洛阳,退役归来的老兵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不由悲从心生,想到了朝廷的兵役制度,不由“泪落沾我衣”。 也许雅兴老师的意思是老兵的家在洛阳西边,向东看到都城,想起了朝廷的兵役制度就“泪落沾我衣”,。这个答案我不敢苟同,这首诗中没有具体的地点可以参照,跟洛阳也没有关系,和“向东看”都没有关系。我查阅了手头上的资料,和网上的资料,也有极个别人关注到这个问题,可惜没有权威解答。我找到的回答有这样几种:第一种,古时候送行应该是从村东口出去的,汉乐府有《东门行》。第二种,古时以贫民居左,以富贾居右。《史记索隐》在《陈涉世家》中注到: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秦时复除者居闾左。今力役凡在闾左者尽发之也。又云,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在《诗.郑风.东门之墠》中也可以知道讲的是民。而左就是东,右就是西。一般贫苦之人家居村东,出门自然也是从东门走了。第三种,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太阳象征着希望,往东看就是朝着希望看。

这几种理解看似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些偏离了诗歌的主题的,而且有些是不合理的。第一种说法虽然有《东门行》作证,但是《东门行》是完全与战争无关的内容,而且说送行从村东口出去,这是凭空猜测的,而且如果出东门向东行,则与“西征”这样的战争之地是不相符的。甚至可以戏谑一下说《诗经》中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内容。第二种观点虽然从贫富差距来解释,并列举各种材料证明“左”住的是穷人,“左”为“东”即使是成立的,据村东,出门就必须是从东门走么?况且这种东、西之分是在一城之内,对于这首《十五从军征》却无法对应。第三种观点是一种很具有诗意和浪漫的想象,但是与整首诗的主题却完全背离的。

仔细想来,我个人认为,这两句应该是更写出了诗歌深层的悲凉。作为整首诗歌的结尾,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把主题进一步深化的。尤其作为汉乐府,在结尾的句子往往都是很重要的点题。“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我们不能凭空的去考究为什么要“出门”“向东看”,而是应该从整首诗歌的内在联系和情感的角度来理解。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诗歌不是纯粹作为写实或者太多的考究在里面的,这里的“东”不同于那种体现地里方位的描写,而是在情感上的一种升华。我们只有从情感的角度来理解,才可能真正把握诗歌反映出来的主题。

在整个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上,我们很容易能够理解,在古代出兵,一般都是西征的,也就是到西方去打仗,西方的匈奴等边患,往往是这类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作为出征一生归来的老兵,他们自然是从西方归来。归来途中,遇到乡里人,问家中情况,此时的家家户户已经是一片荒芜,不见人迹,更不见炊烟了。乡里人的`回答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而推开自己的家门,却看到了更加具体的景象:“兔从狗窦入,鸡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接下来写的是什么呢?是自己要做饭,吃的自然很让人心酸,可是做好了饭,却又不知道给谁。一个人孤单的站在院子里,没有人和自己一起吃。这种孤独,这种心酸自然是令人难过的。但是这不足以让这首诗成为经典。

我个人觉得,这首诗的最关键处,恰好是在最后两句,也就是这个“向东看”,因为,这里面有一种更广泛的意义所指。一个人的孤单,不算什么,一个家庭的悲惨,不算什么,出门向东看——为什么不向西看?因为从西方归来,已经在一路上见过了那种荒凉与凄惨,见过了不见人迹不见炊烟的悲惨景象。一直到自己的家里,千里行程,可想而知。

可是,此时为何要向“东”看?这是有所指的,所指的就是向“东”,可是老兵“向东”看什么呢?仔细追问一下就非常明白这首诗歌的深层含义了。“向东”自然是希望看到前方的村落是什么样子。可是自己如果继续向东走,或许看到的景象和自己的家园一样,都是一篇衰败的情况,想起自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辈子在外征战,辛酸苦楚,战争的残酷与带来的后果,是很让人难受的。自己出门向东看的,是自己国土上更远的东方,从西向东,整个大地上横贯国家的,只有自己一个家庭这样孤零零的么?或许不止,许多家庭,也许根本连一个归来的老兵也没有。后人杜甫写道:“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与这里的景象遥相对应的。正是满眼这样的凄惨景象,才会让老兵满眼泪花,才会有接下来的那句“泪落沾我衣”。这样写,才能够更深刻的揭示出来战争给人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才能够更家让人心酸不已。

所以,一首诗的结句,在情感上,定然是看似平淡,而正是匠心独运的地方。一句简单的“向东看”,实际让一首诗的主题得到了更广的延伸,让诗歌的主题从一个人的遭遇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这正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