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文学

宝鸡老城史话的杂文随笔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8.57K

宝鸡县(现宝鸡市)城建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距离已有1440年的历史。北周天和元年(566),在今宝鸡市区中山西路一带,建起了一座留谷城。起初,这座城只是用于军事防卫目的。48年后,即隋代末年,陈仓县治迁入此城,从此军事和行动功能合一。又过了143年,即757年,陈仓县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此后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宝鸡老城史话的杂文随笔

明万历三年(1575),创东西月城二重。并于三座城门上题字,东日“迎恩”,南日“解阜”,西日“来远”;明崇祯十三年(1640),新增瓮城,楼台。又增高城堞,并建南门外水城,浚玉涧之水绕郭东,注于金陵河;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谯楼于县治前;清雍正元年(1742),建魁星楼于城东南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东、西、南三座门每门建转角楼一座,加固城周围垛墙,修建炮台八座,更房四处,马道二条,水道十八调,各门城洞二重;清光绪十六年(1889),添筑炮楼,添修女墙并疏浚城壕。民国31年(1942),宝鸡县长下令拆除了宝鸡县城的东城门,以便拓建新路。

陇海铁路通车(1937年)宝鸡前,城区仅限于原有的城墙所包围的县城内,城内除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原名“大马路”,后改为“中山路”)外,只有为数不多的路、街、巷、街道多为土、石路面,坎坷不平,雨天非常泥泞难行。抗战时期,宝鸡城区向东拓展,形成新市镇,铁路以南又设立了河滩镇,城区规模大为扩展。到1947年,宝鸡市区街道、街巷已基本形成以新市镇的中山东路、二马路、胜利路、大通路、石家巷、金陵巷、新马路、大公路、渭水巷、交通巷、终南巷、沿河街、三民街、神龙巷、第一集市,县城镇的中山西路、西关大街、三官殿街、新维巷、南门大街、官井街、东南城巷、西南城巷、东北城巷、南城巷、南坎巷,渭滨镇的经一路、经二路、平民路、林森路、新华路、建国路、中正路为主要骨架的街道网络雏形。

明清时期,宝鸡县城城郭二里七分,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其形势“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陵原”。民国时期,城区向东延伸到金陵店、十里铺一带,形成新市镇;向南延伸到姜城堡一带,形成河滩镇(1947年改名“渭滨镇”)。

明清时期宝鸡县城为城墙所包围,约1平方公里左右。城内除县署、县丞署等行政统治机构外,还有文庙、儒学、义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坛庙、寺观、牌坊等宗教、礼教场所,以及驿站,总铺等交通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城防的防卫设施,救济贫弱的养济院、留养局、漏洋园等。城内有一条东城门直通西城门的通衢大街外,还有一条通往南城门的`大路,刚好与东西大街交叉形成“T”字形结构。

民国时期,宝鸡县城的变化首先始于道路的变化。但在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前,这种变化依然是缓慢的,城区的规模大体上仍限定于原有的城墙内。1913——1915年,修筑了东夹北口至分界沟的“金陵川车路”。1915年又修筑了“祀鸡台路”。1916年开拓了二马路,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宝鸡火车站的建成,首先带动了中山东路一带的发展。一批铁路职工居住于火车站附近,在火车站附近建起住宅,开拓了一些道路。火车站作为客流和物资集散地,为附近发展成为商贸繁兴的地区提供了必要条件。城区开始向中山东路一带延伸。中山东路一带逐渐成为新兴的街市,发展成后来的新市镇——宝鸡城区商贸最为繁华的地区。

1940年,宝鸡县的县长王奉瑞拆除了东城门,东南两面城墙也被打破,从此老城区的中山路便于新市区开始连接。汉中路、马道巷、西南城巷、南关路向南与新市区紧密结合。

位于宝鸡老城区中山西路一带的留谷城,是北周武帝为军事需要(公元566年)所筑,周长2600米,高8.25米,顶宽5米。有城门3个:东门在今曙光照相馆附近,名曰“迎恩”;西门在今制药厂附近,名曰“来远”;南门在今南关路立交桥北,名曰“解阜”。城墙上有1200多个垛口。宝鸡县老城,指市区老城区一带。现今的宝鸡市区,就是在原来宝鸡县城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当时老城是一座土城,高二丈。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任知县师嘉言在老城的东边和西边增筑了两座月城,就是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到了崇祯年间,知县严梦鸾在老城的南门外建起了水城,后来被废弃掉。县城外挖的壕沟一丈七尺,深浅不等。与其他城池不同的是,宝鸡县老城并不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城的北墙,是略带弧度,向外拱出的。三面环水,背靠山塬,真正是个易守难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