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三年级《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3.08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 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2、指导背诵。

3、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⑹句意: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由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由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 白云 人家 枫林 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远方[板书: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近景],近景是什么?(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二月的花朵。)

7、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图片,理解: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师教读,生朗读)生跟范读朗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朗读)

9、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学生进行点评:我觉得()小朋友读得好,因为()。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学了这首诗,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画一幅《山行》图,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三年级《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⑴ 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⑵ 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⑴ 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