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最后58天》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3.25W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58天》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58天》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最后58天》观后感1

说起“最后”一词时,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也许是“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的紧迫感,也许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惆怅感,也许是“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的惋惜感,也许是“清秋又是一年新,蔓延丹枫映白苹”的兴奋感,也许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期待感。

加上“天”呢?把“最后”一词放在时间量词前,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倒计时时刻表。当这段时间被放在一个确定的历史语境下,它就会变得具体可感。

电影《最后58天》就是这样的存在,其题材取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1月27日大屠杀惨案这一个特殊时段,它紧扣渣滓洞集中营最后58天的营救与抗争、努力与失败、阴谋与罪行等监狱内外故事展开描述,揭示了重庆渣滓洞监狱黎明前的斗争场面。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观众感同身受,为英雄身处困境感到如鲠在喉,为烈士惨遭杀害感到义愤填膺,为身处逆境不忘信念震撼内心,为大义凛然不畏牺牲倍受感动。

屠杀在前,最后58天的底色是悲壮的;希望在后,最后58天面板上是带有亮色的。像这样,在暗淡到可以看出血迹的土布上绣上亮色的星,就是这部电影所做的工作。在能够发挥的范围内,这部电影拿出了肉眼可见的诚意,让镜头中革命烈士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的智勇,力透纸背,刻骨铭心。这是不大容易的。

电影对于人物的刻画,遵循小说进行。尽管作家李乔亚本人认为《最后的58天》没有《红岩》的影子,针对这部群像小说,他所使用的架构手法、人物定性、叙事手法都有所不同。但我们仍可从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中,看到《红岩》里几个点睛式人物的影子,譬如监狱精神领袖高天、倪虹,前者与许云峰相似,同为决定着渣滓洞人们行动的推手,后者与江雪琴类似,同为刚柔相济、宁难不苟的地下工作者。再比如在监狱出生长大到6岁的“小豆芽”,“小豆芽”出身监狱被女囚长辈们包容爱护,正与《红岩》中“监狱之花”的经历类似。因为是群像剧,因此笔者只选择几位在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回忆式点评,从个体身上看黎明前黑暗中被捕入狱的地下工作者身上那种群体精神与力量。

从倪虹身上,可看到刚柔相济、信仰坚定的力量。倪虹是《最后58天》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警惕。在重庆走街串巷,与接头对象碰面之际,她看到柳家银身着中山装四处探查,身旁跟着陌生人的时候,当即识破了柳家银的叛变。冷静遣走接头的地下党员,开始了斗智斗勇。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弯。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面对“小豆芽”,她和颜悦色。面对惨遭酷刑的队友,她敢于斗争,带人绝食断水,又作为代表与敌人谈判。行将就义,她举止从容,整理衣衫,坦然面对被枪杀的未来。她带领同志们作斗争并非空喊口号,她讲政治是带有人情味的政治,为人处世,她知道柔能合力。面对强权她能咬紧牙关,绝不开口,不畏斗争的她明白刚易折断的道理,却还是为了战友们选择缄口沉默。锲而不舍,在暗淡的空间中为他人的一线生机搏斗到底,可见她党性的纯洁。

从高天身上,可看到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解放战争初期,中央南方局始终处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只有善处逆境,勇于牺牲,在艰难的局面中开拓,才能打开局面。电影之外的同一时期,周恩来是善处逆境的典范。在南方局工作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公开阐明共产党的立场,揭露国民党的各种罪恶行径。面对国民党的恐吓,他大义凛然,保护同志,承担责任,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皖南事变后,面对危局,他庄严宣告:要作最坏的准备,要准备牺牲。要牺牲,我们一起牺牲!”

以高天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如周恩来同志所言,处于逆境,承担责任,善处逆境,宁难不苟。面对艰巨的形势,以及敌人灭亡前夕色厉内荏、垂死挣扎的凶残本性,高天在狱中也保持了自己的判断力,从容地根据敌人的焦躁,判断得出最新的形势,在狱中稳定狱友们的情绪,又在迟迟没有人接应的情况下,及时判断地下党组织已经被拔除,不可坐以待毙,发动在狱中争取过来的黄茂天,带领同志们做好准备。在越狱前夕,他就已被敌人押赴刑场,临走前,他仍在安慰勉励队友继续前行,天光欲曙,斗争愈烈,云破天清有待背水一战。魁垒之士如倪虹曾言:“我随时准备着牺牲”,襟怀磊落如高天方能迎着枪口放话:“少废话,开枪吧”。他们横眉冷对、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样子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剪影。

从“小豆芽”妈妈身上,可以看到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真挚。在对国统区群众做工作时,始终与群众在一起,保存党的组织,保存党的力量,是当时南方局的一个核心目标。南方局为此制定了“勤学、勤业、勤交友”和“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的政策,指示地下党的同志要深入社会,独立工作,埋头苦干,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南方局既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也严格区分国民党顽固派与爱国民主派的界限,争取多数,化敌为友。在“以诚待人,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感召下,演员周小镔饰演的国民党充当了监狱党组织与外部组织联系的传声筒,电影的末尾,他为了掩护狱中人逃离起身射击,不幸胸部中弹,倒在值班室长眠。狱中的同志没有什么能够给他,他却愿意为了这些生命背水一战。诚难可贵!

以诚相待除了感化外人,更对于鼓舞战友有着莫大的作用。“小豆芽”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恰如一轮明月清如镜,万道光芒射周身,在倪虹、高天相继被运送到后山射杀后,她毅然带领、鼓舞、指点身边的战友们看清形势,也不要放弃。在临死前,她做的决定所表现的结果始终是冷静的。《最后58天》中,共产党人正是依靠这种互相扶持的精神,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包容共处,团结一心,直面血污斑驳的亲身经历。在渣滓洞越狱前期,人与人还是能互相扶持着做好一切能做的准备。

从李东方身上,可看到隐忍以待、放手一搏的智勇。欲要成事,在没有条件之前必得潜行等待时机,韬光养晦,厉兵秣马,前工人运动带领者李东方收获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却得到了母亲被杀的结果,他悲愤欲绝,但黎明前夕弃身不顾绝非明智之举。他在狱中强压下悲痛,把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传递给众人。短暂庆祝后的那个晚上,他躲在被子里越哭越急,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对敌人的千仇万恨,也在这之后化悲愤为力量,与其战友们一起前仆后继投入战斗。

沐血浴泪,东曦既驾,正是电影光明来临前夕的写照。革命的浪漫激情,道义的身肩两担,受难的流血躯壳,信仰的吊命药剂,组织启发指导的过程,都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狱中地下党员刚柔并济、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诚待人、未雨绸缪的精神,信仰坚定的选择告诉我们,铭记这些倒在黎明前的人,回望惊心动魄的岁月,所有后来人应珍惜当下!

《最后58天》观后感2

8月3日,我观看了《最后58天》,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1月27日这最后58天的特殊时段为背景,讲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以高天、倪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狱友与敌人进行一系列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故事片,也是历史和艺术的高度融合的成果。用更为立体的方式,让先烈们的形象从书本上站起来,让和平年代的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那段充满血污和人性考验的岁月,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完美展现。

这部影片让我非常震撼,我们至今没有面对过战争的鲜血和枪口,而先烈们勇敢地面对,换来了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走进影院,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奋斗和牺牲换来的。

而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及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种精神的传达、传承显得更为珍贵。作为一名中国人、党员,我将秉承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为构建和谐友爱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贡献智慧。

《最后58天》观后感3

选择,是一个难题,有选择的选择更难选择,对人生,如此;对信念,如此;对电影,亦是如此。

很显然,《最后58天》在题材选择上,电影的策划方、出品方、主创方坚定地选择了前者。

该片改编自重庆作家李乔亚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再现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1月27日大屠杀惨案这58天时间里,讲述了在黎明前至暗时刻,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内的郭江、高天、倪虹等共产党人,面对酷刑与利诱、营救与失败、抗争与牺牲、依然不忘初心、团结带领狱中广大难友与敌人进行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事迹,还原了“11·27”大屠杀惨案,深情讴歌了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仰。

作为一部本土革命题材电影,《最后58天》在筹拍之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因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红岩》已重印超百次、印数超过千万册,已经把这段特殊记忆以红色经典IP的方式,深深植入了一代又一代民众的记忆里,嵌入了不可更改的意识基因中。

让人惊喜的是,《最后58天》在创作上做到了突破!全片以时间为中轴,以情节为环纬,以男女牢为两极,这种围绕主轴而采用的非线性结构的平行叙事,呈现出美剧大片的节奏。不但用点、线、面、网构建了丰满立体的叙事脉络,还把地下党、狱中人、民主人士、国共方面的高层争斗表现得扣人心弦。既丰富了信息表达,还让官能感受得以全方位延伸。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狱友们不禁热泪相拥,这是近在咫尺的光明与身陷囹圄的黑暗之间的对比;王茹芳入党宣誓时,就将“坚守党的秘密”深深烙在骨骼血脉里,平凡之躯铸造的铮铮铁骨扛住了肉体遭受的百般折磨和严刑拷打,直至在最后的就义时刻,才坚定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我就是共产党员”,这是保守组织机密的隐藏与就义前公开的自豪之间的对比;进步青年林晨与共产党员高天的诀别,从单纯地追求思想进步到在狱中亲身感知共产党人对信仰的不离不弃,在革命志士的遗体被一层层堆积起来之时,他与豆芽儿被成功营救,这是为信仰而死与因信仰而生之间的对比!

通过剧中的这几组对比关系,观众对“革命志士”原有的固化标签版的`单一人物符号进行了认知重构,在付出了感知成本后,不仅获得感知收益,还升华了所期望得到的感知价值。

有骨有脉有情节,有血有肉有情感,正如该片第一出品方、总制片人吕真的感慨:“选择主旋律题材进行电影创作确实很艰难,但观众的感动让我相信我们的选择是有价值的。”该片导演常晓阳也很满意:“该片做到了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最后58天》观后感4

7月18日,本土红色题材电影《最后58天》在英皇电影城(新光天地店)举行观影会。近百名影迷走进影院,通过观看电影《最后58天》感受初心与使命。

作为一部本土红色题材电影,《最后58天》改编自重庆知名作家李乔亚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至“11·27”大屠杀前的58天里,以高天、倪虹、邬江、吴芝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渣滓洞组建狱中临时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狱友,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

作为一部展现红岩精神的影视作品,电影《最后58天》自开机以来就备受影迷关注。在7月6日《最后58天》首映礼现场,就吸引了500多市民观影,为此影院不得不加开三个影厅。7月15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当天,该片更是在渝中区、北碚区、大渡口区的部分场次出现了满座的情况。

7月18日晚,当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英皇电影城(新光天地店)时,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准备观影的市民。观影过程中,不少观众被影片中的情节深深打动。“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常常去白公馆渣滓洞,看完《最后58天》,我更是感受到先辈们的不易。感谢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化作了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谢谢他们的付出,向他们致敬!”市民林杰表示。

作为该片的顾问,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也参加了此次观影会。“我今天来看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向那些牺牲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致敬,这其中有三位是我父亲的同志和朋友。父亲生前常常教育我们,不能忘了那些革命先烈,没有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贞,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他表示,这部影片在向观众再现那段惨烈的历史的同时,表现了英烈们笑对生死、直面失败、丹心向党、寄望后人的精神品质。“我认为,这是一种属于歌乐山英烈们的独特的精神品质,值得今天的我们永远铭记,发扬光大。”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对信仰的追求不应被遗忘。”重庆市女性人才研究会会长邹小平认为,《最后58天》在当下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时代发展浩浩荡荡,英烈们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活在当下,依然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气节和力量之源。”

《最后58天》观后感5

为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持续巩固党史的学习教育成果,7月27日,天力达公司机关二党支部组织党员、入党申请人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最后58天》。

电影《最后58天》主要讲述了在重庆解放前的58天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在渣滓洞集中营的营救与抗争、努力与失败、阴谋与罪行等监狱内外故事,讴歌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坚定信仰的崇高精神。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珍惜我们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努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