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篇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52W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篇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1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要养成良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有限的课程资源,从各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改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中,主要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抢夺圆明园、焚烧圆明园,揭露侵略者残酷的行为,旧社会的中国受尽了屈辱,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孩子们做为一个中国人是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的,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屈辱。而且学生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整节课显得特别活跃。问题反思:通过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自强不息!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第三单元第2课“中国影响着世界”第二课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世界各国举办中国节”,这部分内容虽然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但介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多,如电视、互联网等,于无声处也了解了一些,再加上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我又进行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总体来说这部分内容他们学的还是不错的。

最主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积极和建设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贸易、国际发展和减债、金融稳定、能源等国际重大经济问题上与各方进行了坦诚对话和交流,积极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并通过自身努力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发挥了中国作为南北对话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事务对话中,中国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届激动人心的大事与世界各国举办“中国节”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发展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与认可,感受到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本周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第三单元第2课“中国影响着世界”第二课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世界各国举办中国节”,这部分内容虽然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但介于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多,如电视、互联网等,于无声处也了解了一些,再加上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我又进行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总体来说这部分内容他们学的还是不错的。最主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积极和建设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贸易、国际发展和减债、金融稳定、能源等国际重大经济问题上与各方进行了坦诚对话和交流,积极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并通过自身努力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发挥了中国作为南北对话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事务对话中,中国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届激动人心的大事与世界各国举办“中国节”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发展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与认可,感受到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3

从教以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自己的课处处充满美。一堂充满美的课,会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心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的理想》这一课是六年级思品教材的一篇课文,着重让学生知道人生需要理想、理想的作用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得不好容易变成一堂乏味的说教课,怎样让这一课美起来,我经过了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事实证明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开头、结尾美。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了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歌词导入显得分外自然;课的结尾在歌声中把真心诚意的祝福送给学生,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也把课堂再一次推向高潮。

2、课堂语言美。无论是导入语、结束语还是过渡语,我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以最美的合乎教学内容的、精练的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切忌啰嗦、随意。再美的语言都离不开教师的激情讲演,我努力做到普通话纯正,上课有激情,语言抑扬顿挫。

3、欲擒故纵的设计美。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仔细阅读教参中的“教材分析”,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我采用先让学生说理想,再让学生填理想树,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即:理想包括学业、事业、家庭、休闲等许多方面,而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是学业和事业上的。这样设计,使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自然达成美。本课重点是理想的实现途径,我采用先情境后结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情景材料的阅读分析自己去感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从而明白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需要对人生进行规划,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方法比先告诉学生结论再分析材料效果好了很多,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反思不足

本课围绕理想进行教学,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时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我没有乘机进行教育,说明课堂教学机智欠缺,以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改进。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4

这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4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本册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现就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平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把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识的学习,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力。在教学时有目的的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三,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悟出道理!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5

第一单元“生命是宝贵的”学习主题下有三个话题-----生命的奥秘、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切都要从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我在执教《生命的奥秘》一课时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特点,重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获得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的情况下,我大胆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如何长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话题。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课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强调要了解妈妈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不仅仅神奇,而且特别珍贵”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涵了母亲怀孕时的艰辛和对宝宝的精心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父亲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至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及时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节课至始至终重视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点。

二、以“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模呈现活动

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奥秘的,生命对于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以我校推行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模为活动呈现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利用预习(包括前制性学习)环节,把在关生命奇妙的话题抛给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在与小组同伴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奥秘,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课上让他们把书包双肩背于胸前,体会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讲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来给整个家庭所带来的幸福;再听一位妈妈现场讲述生孩子时的.感受,体会做妈妈的艰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同时,感悟出每个人生命的宝贵。很多孩子在听完阿姨的讲述之后说:妈妈真伟大!并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宝贵。

三、及时抓住即时生成的问题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不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借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小话题“感受妈妈孕育我们的艰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我还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产房外焦急的等待、亲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也属于社会。我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讲,道理是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形成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妈妈怀孕时家人的付出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我适时鼓励学生做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宝贵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层层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爱生命的重要,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受到教育,可是我还是发现有少数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学习中,我上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同桌交流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不觉得我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爱,妈妈还经常打我呢!”孩子的话触动了我,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严格,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总觉孩子太小不懂。而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如果父母平时不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讲话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也产生许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努力钻研,我们的教学会更完美。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6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这一课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节俭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作用,懂得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观看《洗手》、《打包》两段录相。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给予评价,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

二、联系实际,实话实说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学生发现一些源于生活的节俭与浪费现象。

三、课前调查汇报

构建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课上各小组采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实物展示、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汇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应该继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导生活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矛盾日渐突出等国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节俭的意义,并且把这个传统美德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节俭转化为自觉、持久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节课“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对自己的意义: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