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8.83K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奶的,他们希望“妈妈少打点牌”、“妈妈不要太累了”、“爸爸早点回家”、“爸爸少抽点烟,注意身体”、“希望与爸爸妈妈平等对话”……所有这些真的使我感到很欣慰。我教会了学生通过爱心留言条交流感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平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平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二、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构思新颖尊重体验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升华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本课我以三个环节呈现,首先通过谈话调查,了解知道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和爷爷奶奶的生日数量,然后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而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却是少之又少,我想通过这个对比让学生知道自己对爷爷奶奶的了解真是太少了,而学生也知道了这一点。

接下来我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小组分析爷爷奶奶的心思,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光分析了我给他们的几个场景,还想到了爷爷奶奶还有在很多很多想法和行为与年轻人不同,并分析了原因,真正达到了爷爷奶奶的心思我知道。但是理解老人的心思,不是我们知道了这几幅图就能体会的,于是,我找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来让同学们体会一下老人的孤独。这时,班里的有些孩子的眼睛就已经红了,我马上即使发问:孩子,这个短片让你想到了什么?孩子说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每天的孤独和寂寞,自己还不理解他,同学们也随着他的心情和倾诉沉默了。有个孩子提到每次长辈来电话还不愿意接,正好我马上就出示了教材的另一个画面,大家来说说明明做的对不对?如果你是明明的姥姥你会怎么做?学生换位思考后,又进一步理解了老人的想法。

随后,我饱含感情的朗读了一首诗《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由于我的感情流露,也想到自家老人的辛苦,我的情绪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孩子们泣不成声,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制作了小心卡,把自己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都写在孝心卡上,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真的是有好多话想说,巡视一圈,我发现每个同学都写了好多好多心里话,并且发自内心的说了“对不起”,让想这样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愧疚,并且知道了以后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让他们高兴。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达到了预先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辛苦,并知道了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对待长辈。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倾诉时发自内心的,我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对长辈很好,会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为手段,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受爱的目的,我运用影视文件、歌曲欣赏、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得到爱的体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以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亮出我自己》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个主题“心中有阳光”中的内容。这一单元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标准(实验稿)》“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等内容。前两个主题“我的自画像”“别人眼中的我”侧重于学生对自己的多方位了解,本主题“亮出我自己”重点在于让学生开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示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启发他们发掘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教学需要给学生创造亮出自己的机会,于是我开始策划班级“亮出我自己”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每个孩子课余也有各种不同的兴趣学习,个个身手不凡,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正愁没地方没时间在集体里展示一下自己。我作为品德老师,要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亮出独特的“我”,亮出自信的“我”,亮出乐观的“我”,亮出勇敢的“我”。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把这堂课定位在以孩子为整堂课的主体,完全由孩子们自己从策划到展示参与整个活动。始终扣住一个主题——亮出我自己:亮出什么?怎样亮出自己?

提前准备、照顾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亮什么?”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唱歌、跳舞、弹琴这样一些才艺表演,如果“亮出自己”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孩子很可能没有拿得出手的,不符合全体亮出自己的要求。提前一节课挖掘,告诉他们:只要是你与众不同的、健康的东西都可以亮出来。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拿手的,有一个孩子说会玩魔方,马上表扬他,肯定他的特别之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也放开了。接下来孩子们说得可多啦:有的会魔术;有的会讲笑话;还有的会玩杂技……此时,有一个坐在前排的孩子低声的嘀咕着:“我没有什么亮的,我没有优点。“课后了解到这个孩子确实在学习能力上、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有待挖掘他的潜能,引导他跟自己比有进步就是他的亮点。

提前准备,策划一堂展示课。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亮点,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树立自信。所以在准备课的时候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报名,美术比较强的孩子负责设计亮出我自己的黑板设计,被聘请为板报设计师,平常在家学会摄影的孩子被聘请为摄影师,组织能力强的孩子负责统计展示内容的,作文写得好的孩子负责撰写活动精彩记录,被聘请为小记者,还有人踊跃报名要当活动主持人,别看他们小,能力是相当的强。

一切准备就绪,期待一周的品德课终于到了,每个“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布置黑板的上一节一下课就开始布置黑板,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亮出我自己”的主题黑板设计还真的被他们画好了;摄影师带来了照相机正在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画面;小记者们拿出了自己的记录本,开始快速的记录素材;小主持拿好早就准备好的节目单有模有样的开场了,要知详情,跟我一起去看看孩子们的真实记录——亮出我自己系列报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