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优秀读后感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17W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优秀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一】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

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 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

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二】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 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 365 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篇三】

林语堂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也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艺术家,记得曾经读过他笔下的《中国哲学简史》,收获良多。而《生活的艺术》是他意在引导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进而去享受生活的一本著作。但很遗憾,也许与我最近焦躁的心情有关,或者现阶段的我最应该学习和完善的内容并不在于此,所以我在书中读出了一些消极的享乐主义,也有一些自私,让我对很多见解表示怀疑。

积极乐观,崇尚人性,及对生活的热爱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书中对于本性的描述十分朦胧,也十分亲切。不拘小节,随心所欲也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但我以为作者把人为和自然二者完全分开的看待有些欠妥。书中立场分明的褒奖自然景观,而贬损人为事物,有时将美丑对立,有时又把界限隐去,确实很难拿捏。但我知道读同一本书在人生的不同时段会有截然不同的见解,我也知道青年人的使命绝不在于享受生活,而我认为对未知的未来的探索和改变,对不完美的自己的改变和完善会更重要些。这部著作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内容,也时常让我产生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决定写一些粗读过本书的感想,而不是书评,因为如果我这个乳臭初干的后生不自量力地来写一篇“ 书评” ,实在是对前辈的不尊敬。

生活的艺术。艺术家大概一定比平常人领悟地会更透彻吧,但当我假想周围的人摇身一变都成为艺术或文学爱好者的话,我觉得这种社会似乎是有些畸形的。或者说,我不认为艺术适合于每个人的生活,最经看到刘欢做客《锵锵三人行》节目,谈到了他对音乐的看法和多数人对音乐的实际追求,大概是诘问那些走在音乐路上的人,你们真正追求的是音乐本身,还是追求通过音乐这一渠道来让你名利双收。换句话说是音乐更大,还是你更大,显然,刘欢自比于音乐时,他更认同音乐的强大。

八月份读完这本著作之后,到今天已经过去三个月,我记性不好,所以已经不太记得其中的细节了,更不记得那些我当时不是很认同的观点了,现在闭上眼睛想想,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或者是适合我的建议可能也忘了大半。我更无从根据书里的内容来写什么读后感,但我要说,接下来的一些我认为成熟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的形成都和《生活的艺术》息息相关。

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思考一下自己的定位,其中难免有一些是我并不满意的,甚至会抱怨不公的,但是,如果常常拿这些自己的关键词去和别人作比较,往往会使自己迷失、焦躁、冒进,同时忘记真正的重点。所以,不强求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稳中求胜、动力持久的表现,而正是因为不强求,我才可以有精力来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我才可以看清什么对于我来说是更重要的,不是积蓄财富、不是酒肉之交,而是让家人放心,而是让自己成长。就类似于之前所说的,是成长带来的财富更重要,还是财富背后的成长更重要,所以,不要舍本求末很重要。

酒池肉体是享受生活吗,予取予求是享受生活吗,随心所欲是享受生活吗?生活,不只存在于肉体欲望,也不能局限于精神修养,不能太重视周围而忽视自己,已不只是自己而无所顾忌。如果让我定义享受生活,那就是最大限度地爱护自己与最大限度地使心灵得以慰藉的恰当共存。没错,我的定义很简单,但我还要解释一下使心灵得以慰藉,比如孝顺父母、比如呵护爱情、比如挂念朋友、比如怜悯不公、比如帮助弱者、比如嫉恶如仇,通过这一类的感情表达从而使心灵得以慰藉,也就是心安,傅佩荣说过:“ 行善心安,而心安的快乐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