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演讲稿

课题研究典型发言材料

栏目: 演讲稿 / 发布于: / 人气:3.26W

第一部分被推荐人简介

课题研究典型发言材料

网名:秦咏中、实小教科室,实名:秦咏中,男,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现任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系泰州市“311”(姜堰市“121”)二期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姜堰市教育系统党员教师“十佳标兵”、泰州市师德模范、泰州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成才导报》《江苏教育》《教师教育》等报刊曾专题或在刊文中介绍过他专业成长的事迹。在学校《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携手成长》子课题组中,他是核心成员。他在新教育在线建有主题帖“静思默想:秦咏中教育教学拾零”(精华,点击数1万多人次)等。他在省级上教育报刊发表教育文章近100篇,并被《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聘为特约研究员。

第二部分、被推荐人事迹介绍

在 追 问 中 前 行

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225500) 秦咏中

1987年的夏日,我走上了三尺讲台。转眼19个春秋过去了。回望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有憧憬,也有彷徨;有欣喜,也有困惑……

2000年以前的那段日子,我大多是在随波逐流中度过的。教学,为学生的成绩而欣喜、而牵挂,有时也大动肝火;读书,并从微薄的工资中“切缺不小的一块用来购书、藏书;进修,先学大专,再学本科,接着又读完了研究生课程班;写稿,大多是应付式地交差事……这段时光如流水一般在指间滑过,日子过得懵懂而又倦担

直到2000年秋,我第一次聆听了朱永新老师的报告,那种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仿佛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述而不作、虚应故事、随波逐流了……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顿悟吧。

于是,我检索了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思考着自己的未来该如何行走?我为自己勾画了一条路径:读书、上网——反思、研究。在这样的路径上,我时时保持着追问的状态。从这以后,我的教育之旅便有了许多新意。

一、读书

走过了工作之初的激越之后,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教师必须不断地修炼自己和提升自己。只有自身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引领和长足的发展。否则,自己就会被实践中的新问题挑战得措手不及。读书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支点。

读哪些书?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推荐的书目便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新教育在线”的书香世界论坛也是我徜徉其间的精神乐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坚持阅读文学名著和教育论著。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优美诗句中,从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中,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唯物哲理中,从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扬文字中……我感受并领悟着,其中的滋味是绵长而深远的……我读《陶行知文集》,读《帕夫雷什中学》,读《红与黑》,读《红楼梦》,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红学”论著着了迷……只要是好的作品,我都不拒绝。伴随着阅读的进展,我的教育教学越来越驾轻就熟,甚至乐在其中了,我的语文课也深受学生欢迎。受我影响,学生们也酷爱读书,他们浸润书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积淀……即使已经毕业多年,不少学生仍来信回味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

阅读经历与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一个老师经历过书籍的熏陶之后,再去理解教育,处理教材,实施教学……他的感觉就会和以前大不一样。班级和学生没有变,但是,师生的精神世界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我以为,读书的经历就是我的精神成长的历程,读书就是我发展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寻求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的一个支点……不懈读书的同时,我坚持购书、藏书,我的家庭也因此获得了市“十佳藏书家庭”的称号。

一段时期,我频繁地发帖,《谨防教育超限》《教案,岂能戴着镣铐跳舞》《教育超载之痛与思》《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等帖子帖子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期间,“大潮河”版主曾发短消息给我,有意推我为论坛当年某月的“新人”,我自感底气不足,婉拒了。现在想来,自己当时实在是缺少了应有的一份勇气与执着。真有些愧对大潮河老师了。

作为教科室负责人,在新教育实验的进程中,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竭尽力量团结了身边的一批老师参与了论坛的研讨。我校的陈志峰、刘秀凤、钱小明(明月居士)等老师都把论坛当成了栖居地。现在,在我们学校,潜心读书的师生越来越多。我和刘秀凤老师报道的本校师生参与的“营造书香校园”的实验情况已经在2006年7月初的《中国少年报》发表。

二、反思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且许多时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勇于反思。在这方面,许多教育大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节课都写教后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挑剔”;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反思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了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陶行知先生对导师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不是衣钵全承,而是科学地扬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墨守成规呢?我想,一旦失去了反思,教师的职业素养就将萎缩并枯竭。瞩目教育在线上那些极具影响力的网友,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反思意识。

因此,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对教育在线论坛网友的帖子(哪怕是精华帖子),我都进行着不断的反思。

我以为,反思是我成长的力量。如何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乃至教育教学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是反思,质疑、批判、肯定或否定也是反思……我钟情于反思,在反思失败和教训中,获得“吃一堑,长一智”的启迪;在反思成功和经验中,感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意。

在教育界内外炒作“哈佛女孩”时,我没有忘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于是,我撰写的随笔《教育需要尊重差异》先后被《现代教育报》《教师报》刊发,并被人教论坛等其他教育网站收录;在教育界一味提倡“尊重教育”的时候,我没有忘记“适度惩戒”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有唤起责任意识,矫正错误,打动心灵的作用。在新课改大潮扑面而来之际,我没有把“新课标”(实验稿)奉若神明,而是牢记课改只是一项实验,我知道新课标中的理念是否恰当,还要看实验情况。因此,对于课改而言,我不做被动的`执行者,努力做主动的建设者。我的这些文章在论坛发帖后,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我的教育智慧也得到了增长。我感到了反思的魅力,我告诫自己,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教学之路是走不宽,也走不远的。

三、研究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生命是需要付出艰辛、耐心和热情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当一名教师在研究性状态下工作的时候,他就是幸福的了。他就会感受到教育并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并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在论坛上学习与交流,我既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又保持着健康的怀疑态度去审视……我提倡“实事求是的找茬子,杜绝回避问题的贴福字”。

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喜欢反刍式地咀嚼。写教后记,写教例剖析,写教学设计……我坚持不懈,乐此不疲。于是,来自于自身教学实践的文字陆续在“教育在线论坛”发布后,相继被教育报刊发表。

研究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在第四届全国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结束之后不久,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参考》的一位副主编约我组织部分老师研讨一节获奖的课。我精心提炼了话题,约请一些网友展开了讨论。我们的讨论,没有从众与附和,人人都有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形成了感悟思想魅力,追问教育真谛的生动局面。

我组织的研讨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网友玫瑰)对同一节课的研讨同期刊发,相得益彰。

对于课题研究,我钟情于“改进实践,改进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在我们学校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的30项校本行动研究课题中,我开展了“默读的实施策略研究”,其成果已经被教育部主管、东北师大承办的《现代中小学教育》发表;目前我实施的“语文教学中主体的失衡及其匡正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在线发布后,已经有两家知名的省级教研杂志社提出发表。

我深深地知道,无论是从事教科研,还是参与论坛研讨,都要怀着一颗热心肠去坐冷板凳,要远离繁华和喧嚣,要耐得住寂寞、定得下心,要在思辨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些年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谢绝了许多应酬娱乐,静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研究。我感到,我的生活虽然平凡、琐碎、忙碌,但是又很充实,因为我在实践着、思考着、感动着、幸福着……读书、反思、研究给了我成长的力量,

我在“小学教育论坛”建立的主题帖子:静思默想——秦咏中教育教学拾零,已被确认为精华帖子,点击率超过了1万人次。我也曾经在“教海探航”“新世纪园侗等多项省级论文大赛中获奖,有近100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当然,对于这些文章,今天看来,我自己满意的不到一半。

参与网络交流,投身教育科研是为了什么?为发表论文,为职称,还是为获奖?我感到,在一个物质的社会里我们无法也无须割断它与这些功利因素的联系。但是,如果把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就定位于此,就不止是急功近利,而是本末倒置了。那样绝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科研。我深深地感受到,参与新秒度月微实验,投身教科研的真正价值取向是超越自我、升华人生、感受和展示教育工作者职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研究与实践中享受工作的幸福与光荣。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而且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教育在线”上许多优秀教师成长的案例为我树立了榜样。

回望自己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我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是那点儿成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却给了我不菲的褒扬。我先后被表彰为“姜堰市党员教师十佳标兵”、“泰州市师德模范”、“泰州市名教师”……对此,我心存感念。我常问自己,我成长的平台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教育实践和“新教育在线”。因此,每当听到“长路奉献给远方,白云奉献给蓝天……”这歌声的时候,我就禁不住追问自己,“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教育在线这片热土?”我的回答是,我将植根论坛,在追问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