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幼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大纲

栏目: 幼儿 / 发布于: / 人气:1.02W

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大纲

  【教学设想】

通过讲析,引导学生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悟其理,得其巧,用其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观秋色──芦花、柳影、夜月、碧空

1、识“秋色”──蓝朵、槐蕊、青布、灰枣。

2、辨“秋色”──融灰、白、蓝、暗多种冷色调于一体。

3、感“秋色”──冷清。

  二、闻秋声

1、蝉声、风声、雨声、人声

2、辨“秋声”──寂静。

(点拨:这么多的声响交迭,看似热腾,实则相反。在那无际的秋空之下,连小虫、驯鸽、扫帚、秋蝉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见,足见故都之静。以动衬静静愈静,这是艺术的反衬法。又如雨后话秋的“唉,天可真凉了”,一声唉叹,一个拖腔,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空,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林,回荡越久,空寂越深。)

3、感“秋声”──孤独。

(点拨:一个独自飘零者,越静越感到孤独。)

  三、品秋味

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凉意顿生;置身于寂静的秋空之下,悲感填胸: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其实,这秋色的“清”,秋空的“静”与秋味的“悲凉”,相辅相成,如第4段(分析略)。

  四、悟其理

郁达夫为何“悲秋”呢?看一看历代作家的咏秋之作就明白了。请看投影(取宋玉《九辩》、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峻青《秋色赋》中的代表句,详情及分析略),无论是悲秋,还是乐秋,抑或颂秋,都是不同时代在人们思想心理上引起的不同反应。

郁达夫所处时代如何呢?请看自读提示第三段,明确:作为一个正直进步的文学家,是白色恐怖的威胁,导致郁达夫的忧虑孤独心境,这是因“时”生“心”;这种忧虑孤独的心境,常常激起作者悲凉的感情,这是感“时”生“情”;这种悲凉的感情支配着其视听感触总是喜好冷色调,总是寻求宁静处,这是以情驭景:于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五、得其巧

把握了以情驭景的特点,便可领悟文章看似疏漏实为精巧。(转入讨论。)

其一:作者为何不写“暖色”,不写繁盛?

明确:那样不符合作者孤独的心境,不适合作者悲凉的感情。由此可见,写景散文决非有景必录,而是缘情择取。

其二:作者为何喜爱“北国之秋”而不欣赏“南国之秋”?

明确:“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比南国之秋更突出、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其三:第12自然段写了大段议论有无必要?

明确:插入议论,意在通过古今中外的延伸对比,表明感秋处处有,突出中国之秋味在北方,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以充实内容,深化主题,使景、情、理交融。这段议论有必要。

下面六言绝句表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判断空格处应填的一组词。

投影显示:

桃红复囗夜雨,柳绿更囗春烟。

花落家童囗扫,莺啼山客囗眠。

A、润、绕、忙、无

B、含、带、来、犹

C、遭、惹、懒、高

D、逢、喜、急、恼

明确:应填的是B组。(分析略)

  《故都的秋》导读课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通过导读法,引导学生去自求得之。教师引导点拨,排疑解难。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学期我们学了一个散文单元,有哪些篇?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本学期,我们还将学习一个散文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散文的神和形”。今天,我们学习自读课文《故都的秋》看是如何体现这一重点的。

  二、提示自读,明确要点

指定一人朗读题注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要点:

1、这篇散文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这特点是故都的秋色和作家主观心情的融合点;

2、学习本文,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是相辅相成的;

3、领会本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