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中国新闻史背诵考点: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栏目: 研究生考试 / 发布于: / 人气:1.93W

现阶段考研复习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要学会系统整理学习内容,回顾旧知识,查缺补漏。以下是本站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史背诵考点:清末民初新闻事业,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中国新闻史背诵考点: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第六部分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

《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1901年因 报馆失火而停办。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内 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 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影 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 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 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 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②设立大量讲报处、阅报社、阅报牌,使不识字或买不起报的 市民也成为读者,影响大增,销数过万。结局:因得罪了不少官僚权贵,该报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益仲被流放。

《中国日报》:1900年由孙中山领导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总编。地位:①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②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③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④报馆实际上还是兴中会在华南地区的党务、军务总机关。

内容:①宣传爱国救亡,谴责侵华列强,抨击清政府,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②宣传反清排满,声援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③初步宣 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缺点:①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介绍较少。②对封建思想批判较为薄弱。

《开智录》:1900年创刊于横滨,是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郑贯公任主编。《开智录》与《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也有不少与《清议报》相似之处,但不像《清议报》那样有保皇会和康有为的约束。内容:①赞扬义和团。②抨击侵华列强。③明确表示必须推翻清政府。

郑贯公,清末着名革命报人。他的文章对列强和清政府大加鞭挞,深刻犀利,在港粤报人中首屈一指,赢得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26岁即染病去世。经 历:①少年时前往日本谋生,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主编《开智录》,应谈及革命而被《清议报》解职。②后经孙中山介绍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其文常有 新颖思想,受到欢迎,名声渐起。③先后在香港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纸。其中《有所谓》庄谐并重,雅俗共赏,成为当时港粤 报纸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

“苏报案”:①《苏报》因大量报道桃色案件和借论说敲诈,名声扫地,1900年卖给了退职官员陈范。②1902年以后,爱国运动日益活跃,《苏 报》热情地进行报道,与革命知识青年建立了密切联系。报纸影响渐大,陈范也开始同情革命。③1902年《苏报》与一个革命性的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 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从此《苏报》成为一份革命报纸。1903年,爱国学社的章士钊被聘为主笔,此后《苏报》连续发表多篇章太炎、章士钊等人撰 写的昌言革命的文章。后邹容的《革命军》出版,《苏报》连续发文盛赞,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④《苏报》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震 动。清政府极为惶恐,请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并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⑤这次官司历时10个多月,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 泛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苏报》被查封后,革命党人又在上海创办了多家革命报刊。

《民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同年同盟会在东京创办了《民报》作为其机关报。该报由胡汉民、章太炎、汪精 卫等先后主编,是辛亥革命时期最主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报纸。该报采用多种业务手段,以政论为主。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领导中心,受到海内外进步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容:①最重视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②宣传 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心的民权主义。③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④对亚洲其它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广泛报道,对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了介绍。 缺点: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正视反帝问题。②因过多强调排满而带有封建种族主义色彩。③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不一致等。论战:与主张改良的《新民丛 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论战,涉及问题之多,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少见。结局是不得人心的《新民丛报》最后停刊。论战内容主要有3方面(与《民报》的3个宣传重 点相对应):①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②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③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章太炎:中国近代着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经历:①担任过《时务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②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 “苏报案”中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③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特点:①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②他的政论逻辑 严密,气势充足,激情充沛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缺点:①好用古字、奇字,文章常难于通晓,限制了读者范围。②内容方面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中兴日报》:1907年创刊,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机关报,也是同盟会在东南亚的主要宣传阵地之一。胡汉民、汪精卫等曾担任主笔。该报曾与当地保皇党报纸《南洋总汇报》进行激烈论战,孙中山亦曾撰文参战。

《神州日报》:1907年由着名报刊活动家于右任创刊于上海。地位:①是革命派的第一份现代化对开大型日报。②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 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③新闻数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 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③作为年轻的中国 资产阶级的喉舌,还发表许多经济方面的文章。

结局:于右任因故退出后,该报言论较为驳杂,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竖三民”:辛亥革命前着名报刊活动家于右任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革命报纸,由于一脉相承,又都以 “民”字打头,故合称“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年创刊,当年停刊。①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报道清政府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制造清王朝气数已尽 的舆论。②特别集中揭批了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情况及大小官吏匿灾不报、横征暴敛的恶行。③发起了救助西北灾民的捐款活动。《民吁日报》1909年创 刊,当年停刊。①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行动,猛烈谴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日本前首相、侵华元凶伊滕博文被朝鲜爱国志士刺死,该报连续报道和评 述,盛赞此爱国壮举。日本当局极为恼怒,该报被查封。《民立报》1910年创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 ①大力声援全国各地的保路运动,大篇幅报道黄花岗起义。②痛斥清政府伪立宪的阴谋。③宋教仁为该报撰写了大量豪健的政论。

“大江报案”:①《大江报》是武汉的一份革命报纸,詹大悲、何海鸣任正副主笔。该报一大特点是注意向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宣传革命思想。 ②1911年该报先后发表何海鸣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短评。这两篇短评抨击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及立宪派的改良主张,指 出中国已病入膏肓,“和平改革”已无济于事,只有“大乱”才能救中国。实际上是在公然号召革命。③这两篇200余字的`短评引起了湖北当局的惶恐,立即逮捕 了詹大悲,何海鸣自行投案,报馆被封。此事经各地报纸轰传,全国舆论哗然,纷纷声援《大江报》。慑于民情,当局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监禁。

《大清报律》:①1908年作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措施之一而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②《大清报律》中处处是办报人“不得”怎样,“应”怎样,否则将受什么惩罚等种种限禁,其中有些条文相当含混和苛刻。又规定刊物在发行前一日必须送审等。③这个苛刻的报律颁布后,不仅革命派报刊,就连立宪派报刊也普遍表示强烈反对。④在包括《大清报律》在内的清政府淫威下,许多报刊和报人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迫害。

报纸“两大天职”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国外接触了大量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对报刊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以资产阶级民权 观为基础的报纸“两大天职”说,就是他的代表观点之一。他认为这“两大天职”是:①监督政府。他认为政府是受公众之所托,公众授予政府以大权,必须加以限 制,以免政府滥用其权。而报纸是代表国民发表意见的,代表国民监督政府是报纸的天职。②向导国民。梁启超未过多解释为什么要“向导国民”,而是着重阐述了 应该怎样“向导”。

《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由负责管理报界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内容:该报律规定了三条管理办法:①已创刊或今后创刊的报纸,需将发行 人、编辑人姓名向官方注册。②如散布流言或破坏共和国体,则报纸停止出版,发行人、编辑人也将受罚。③如调查失实、损害个人名誉,受害人有权要求更正,如不更正而受害人提起诉讼,报纸将受罚。结局:作为报律,应该由立法机关拟颁,现由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拟颁,显然属于越权。该报律遭到报界的一致反对,各个 政治派别的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和抵制。孙中山得知此事后,当即明令取消该报律,表示要按宪法规定,切实保护言论自由。

表明:①孙中山倡导言论自由的真诚。②武昌起义后社会上民主自由空气高涨,报界言论自由观念加深。

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概况:①清政府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遵奉言论自由,从武昌起义胜利到1913年的两年中,报纸数目剧增,据1912年统计,全国报纸达500家。②民初的报刊,大多表示赞同共和,拥护民主,并且自认为是天然的舆论代表,记者是无冕之王,当仁不让地担负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天职。报纸和报人的地位也大为提高。

变化:①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了前清的官报,大量出版。②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③出现了国人自办的小型通讯社。但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人,稿件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质量不高,发行量也很少。

“癸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他非常注意控制舆论。主要采取的手段有:①创办御用报纸。②笼络、收买报 人和报纸。③用暴力压制、迫害异己报人和报纸,是最主要的手段。1913年,袁世凯暗杀了宋教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讨 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国某党丧失了所有力量,并被指为乱党。袁世凯趁势查封了全国各地的国某党报刊,在租界出版的报纸也由于袁 世凯禁止出售而停刊。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100多家。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因此这次报界浩劫被称为“癸丑报灾”。

《报纸条例》:是袁世凯为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于1914年颁布的。《报纸条例》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十分苛刻。《报纸条例》 规定:①发行报纸需经警察机关许可。②禁止报纸登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文字。③报纸发行前需将报纸送警察机关备案等。

黄远生:经历:清末曾在政府部门为官,辛亥革命后辞官,先后主编《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受聘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多家报纸撰稿。地位: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擘,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才能:①他有很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又有 过官场的经历,得以周旋于总统、部长等政要之间,常能采访到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②他的作品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绘声绘色。

结局:黄远生对袁世凯曾抱有幻想,加入过袁党进步党,后来醒悟,出走美国,在美国被国某党误认为是袁党而被刺杀。他去世后,友人将其着述汇编为《远生遗着》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