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医学 > 执业医师

2016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血证

栏目: 执业医师 / 发布于: / 人气:1.48W

血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2016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血证

  【概说】

一、▲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二、沿革:

1、《内经》对血的生理、病理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2、《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便血、吐血的方剂。

3、《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4、《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

5、《济生方·失血论治》丰富了血证病因“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而对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

6、朱丹溪对血证之论治独辟蹊径,提出阳盛阴虚致出血的'见解。

7、《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9、明代张介宾将血证病机以气与火立论。提出“火盛”与“气伤”,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较大。

10、★晚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自己的看法:止血最重要的是针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包括适当选用止血药。消瘀是谓在血止之后,应考虑有无瘀血内留,而适当使用活血化瘀方药。宁血是谓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消除导致血证的原因。补血是谓出血之后,尤其是出血量多者,多有血虚,应予益气生血,以促进康复。)

三、讨论范围: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并可从实转虚。

3、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4、▲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①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

②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

③与兼见症状有关。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表现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出血既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又是一个常见的体征,患者及家属一般均对此高度重视,常能做到快速求医诊治。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①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②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③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④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