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教育考试

2018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

栏目: 教育考试 / 发布于: / 人气:1.01W

要想在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必不可少。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2018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

  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

一、指导学生对知识的背记

应联系实际,让繁多的枯燥知识变成有趣的记忆。比如,在突触的简图中,学生记不准兴奋的传递方向,可以将一个神经元类比成一个人,突触中的传递就好比一个人的脚踩在别人的脑袋上。而在微生物的板块,记得东西很接近又很多。比如不同微生物的最适PH值不同,可以简单记为“真酸,放减”(真菌偏酸,放线菌偏碱)。这样形象的讲解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了。

二、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学生经过大量的做题,对于基本的出题类型有所了解,但是却无法将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脑中仍是模糊一片,对于知识脉络根本不清楚,甚至还有些学生还读不懂题,不明白出题人的意图。

这就有必要抽出一定时间,将整个知识网络铺展开,提纲挈领似地和学生一起过一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将自己的薄弱环节挖掘出来并及时加以填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先注重知识网络的建立,后逐渐从大至小的细致化。

三、指导学生有效的看书

学生已经明白看书的重要性,考试前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书,效果却微乎其微。因为大部分的学生看书时比较盲目的,只是将课本从前翻到后,会的仍然会,不会的仍然不会,很难做到发现新东西,眼睛在划过线的部分停留,以前被忽略的角落依然被漠视,或者还有抱着侥幸心理,这个不是重点,不用仔细看。但生物的考查范围却是在课本上的角角落落,只要是课本上的都有可能被考察到。

让学生从目录入手,看目录回想知识,当记不清或者没印象的时候再翻看课本,记忆就会更深刻。这样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带着问题去看书从而提高看书效率,事半功倍。

四、加强专项练习

专项练习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知识层面,另一个是题型层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怕考的知识或者题型,那就要从他们最怕的方面开始加大练习,多次强化之后肯定会有收获。首先从心理上就不会再畏惧,这样加强了考场上的信心,能够做到不紧张、不影响发挥。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

1.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很发达。

1.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激活其溶酶体)。

3.凋亡:正常的,程序性的死亡。

4.若某细胞存在血红蛋白,说明其表达出了基因的.性状,已经分化了。

5.具膜小泡+高尔基体的=分泌小泡。

6.所有细胞的呼吸酶是相同的。

7.叶绿体内膜和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是不同的概念。

8.受精作用主要说明生物膜具有识别的功能。

9.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有细胞结构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10.效应B细胞也叫做浆细胞。

  高考生物基础复习试题

1.某多肽被水解成3个四肽,2个三肽,5个六肽,1个五肽,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

A.11 42 B.11 53

C.12 42 D.12 53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肽键的相关计算。(1)依据原理:由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定义可知,每条短肽至少含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2)数量关系:肽键数=氨基酸数-1。(3)解题方法:短肽数为3+2+5+1=11,所以这些短肽中至少含氨基11个;肽键数为3×(4-1)+2×(3-1)+5×(6-1)+1×(5-1)=42。

2.(2012·山东卷,5)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噬菌体的DNA含有5 000个碱基对,即为10 000个碱基,腺嘌呤(A)占全部碱基的20%,即A=T=2 000个,则G=C=3 000个。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数是99×3 000=297 000,A项错误。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的DNA作为模板,而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项错误。根据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特点可知,在子代噬菌体的100个DNA中,同时含32P和31P的只有2个,只含31P的为98个,C项正确。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突变为广东高考生物考试一轮复习方法以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等,D项错误。

3.有一多肽,分子式为C69H121O21N25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①H2N—CH2—COOH ②H2N—(CH2)5—CH(NH2)—COOH ③HS—CH2—CH(NH2)—COOH ④H2CH2CCH2CHCOOHNH

则控制该多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对(  )

A.30个 B.46个 C.48个 D.60个

答案 D

解析 观察发现四种氨基酸都只有2个氧(1个羧基),若设四种氨基酸总数为X,则根据“O”守恒:2X-(X-1)=21,得X=20,所以控制该多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20×3=60个碱基对。

4.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m、m/3-1 B.m、m/3-2

C.2(m-n)、m/3-1 D.2(m-n)、m/3-2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mRNA分子有m个碱基且G+C=n,此mRNA分子中A+U=m-n,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模板链中A+T=m-n(个),模板DNA分子中A+T=2(m-n)个;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可知,其模板DNA分子中有2m个碱基,能控制合成含2m/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题干中给出此蛋白质分子有两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应为m/3-2。

二、与生物膜层数有关的计算

5.人体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时需要的C6H12O6和O2从外界进入该细胞参与反应,各自至少通过多少层生物膜(  )

A.3和4 B.4和5 C.7和9 D.7和11

答案 D

解析 C6H12O6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完成)。C6H12O6和O2进入组织细胞(以骨骼肌为例)参与反应的途径是:①肠道内的葡萄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1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血液循环→组织周围出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液→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计7层。(说明:小肠黏膜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运输);②由肺泡内的O2→肺泡壁→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壁→血浆→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循环→出红细胞→出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线粒体内,共计11层。

6.用同位素标记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该分子穿过几层细胞膜(  )

A.4层 B.8层

C.0层或8层 D.16层

答案 C

解析 此问题分两种情况:(1)若葡萄糖分子从入球小动脉流入直接从出球小动脉流出,再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最后经肾静脉流出,这个过程葡萄糖分子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没有穿过膜结构,即穿过0层膜;(2)血糖流经肾脏后又经肾静脉流出的过程中,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整个过程依次穿过的膜为:肾小球毛细血管(2层膜)、肾小囊壁(2层膜)、肾小管壁(2层膜)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壁(2层膜)而重新回到血液,共8层。

三、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的计算

7.用大小相同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保持相应温度不变),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结果:

组别 1 2 3 4温度/℃ 27 28 29 30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1 -2 -3 -1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mg +3 +3 +3 +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1 h内,第4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3 mg

B.光照1 h内,第1、2、3组轮藻释放的O2量相等

C.光照1 h内,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该轮藻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在28 ℃至30 ℃之间

答案 B

解析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中包含的是“1 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2 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故光照1 h内,第4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1+2×1=3(mg),A项正确;光照1 h内释放的O2量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也可用光照1 h内积累的有机物量来表示,故第1、2、3组轮藻光照1 h内积累的有机物量分别为4(3+1)、5(3+2)、6(3+3),B项错误;光照1 h内,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是5 mg/h、7 mg/h、9 mg/h、3 mg/h,四组轮藻呼吸作用强度分别是1 mg/h、2 mg/h、3 mg/h、1 mg/h,C项正确;从暗处理后1 h的质量变化可知,该轮藻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在29 ℃左右,即28 ℃至30 ℃之间,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