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考点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9.52K

我们在准备心理学考研的复习时,有很多的重要考点需要我们去了解清楚。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考点

  心理学考研的重点:青少年情绪发展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由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又不能够像成人的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了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青少年的这些情绪表现特点完全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所导致的。其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①狂暴与温和——同一个刺激,在青少年那里会赢很大反应,但他们掩饰后表现的情绪则比较缓和。

②可变与固定——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易变,但有时却存在偏执的特点而长时间不能摆脱某一情绪状态。

③内向与表现——少年已失去了纯真,懂得掩蔽自己的情绪,而在表露时也加入了一定程度的表演痕迹。

2.常见情绪困扰

①烦恼

a.不知如何在公众面前表现。

b.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

c.不知如何确立在同伴中的地位。

②孤独

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个体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恋,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然而青少年短时间内还不能独立处理很多问题,又不愿向人求助,于是产生了一种孤独心境。

③压抑

压抑:需求、愿望不能满足和实现时的心理体验。

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产生了心理与生理上多方面的需求,但大多不能得到满足。争强好胜的.冲动和自尊易受打击的性格使青少年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3.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首创的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心理学考研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通常与教育心理学放在一起,二者所占分值约为70分。对于这一门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费太多时间会得不偿失,但不背诵又会痛失分数,所以在这一科的复习上要抓住重点知识。下面分享心理学考研需要背诵的知识要点,一起来看下!

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幼儿期。又因为是正式入学以前的时期,因此又叫学前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进入幼儿期,儿童由于身心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同时也接到了成人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幼儿能力有限,因此可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

游戏是这时期的主导活动,也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最好形式。

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为儿童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

认知活动仍然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然而抽象性和随意性的认知已开始发展。

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同时也学会他人相处与用社会规范自我评价。

  心理学考研要点:幼儿神经系统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这一时期,脑重量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

幼儿大脑各区成熟顺序(自下至上)。

儿童脑电发展的两个明显的加速期:5-6岁;13-14岁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在皮脂抑制机能上。幼儿的注意能力、自控能力都得到加强,兴奋时间也增长。

但是此期间还是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紊乱。

3.幼儿的游戏

RPG和活着一样,幸福在于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过程和几经磨难取得进步刹那的成就感,倘若可以如金山游侠般为所欲为,无聊便接踵而至。

(1).游戏理论

a.早期传统理论

①霍尔——复演说: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②席勒——精力过剩说:游戏作为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③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集体愉快的手段。

④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种本能的联系活动。

⑤拉扎鲁斯——快乐-放松说: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⑥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是三种一般欲望的表现。

b.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c.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d.学习理论

桑戴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联系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文化的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儿童的游戏中。

e.朱智贤的看法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

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③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且伴有愉快体验的活动。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a.从目的性分类

①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形式为:角色扮演、建造、表演。

②教学游戏:结合一定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儿童能力并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③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培养其个性品质。

b.从认知发展阶段分类

①机能游戏:简单地、重复性地动作,儿童只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

②建筑性游戏:为了建造某种东西而进行操作,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

③假装游戏: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色彩,游戏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利于创造性发展。

④规则游戏:几个人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游戏,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

c.从社会化程度划分

①无所用心的游戏:偶尔注意以下感兴趣的事情。

②旁观者行为:观看别人游戏。

③单独游戏:精力集中地独自玩。

④平行游戏:几个儿童以相同的模式同时一起玩。

⑤联合游戏:没有分工合作但是有交谈的共同参加一项游戏。

⑥合作游戏:有分工合作地按自己角色完成任务。